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196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94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81.
Smart growth policies advocate for economically viable, environmentally conscientious, and socially equitable solutions for urban development. These policies were developed largely in response to issues rooted in the automobile-oriented culture: air pollution, high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raffic congestion, and sedentary lifestyles. In urban settings, a good transportation alternative is cycling, since it is able to serve the travel needs of nearly half of city dwellers’ daily trips. Many European and Canadian cities have successfully increased cycling rates by creating safer bicycle environments and restricting or discouraging automobile use.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the above measures on American urban areas, this paper examines case studies of cycle tracks and bicycle boulevards implemented in American cities, and how these facility improvements have changed how safe cyclists feel on the road and overall bicycle usage. Results show the two methods are indeed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bicycle usage rates. Ultimately, increasing cycling rates needs policies to discourage people from driving, the greatest mode share in nearly all urban areas. Parking policy has major impacts on people’s decision to use the automobile. Currently, parking is oversupplied and underpriced in many cities, making it irresistible for people to drive. Decreasing the number of parking spaces available and increasing their price will increase pressure on drivers to drive less, especially for short trips, and to bike instead. It is important for planners and policy makers to realize that solutions from both directions, making biking more enjoyable and making parking, and hence driving, less affordable, should be used in tandem. The complementary nature of the two approaches makes it so the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e two.  相似文献   
282.
高速铁路安全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随着列车速度的大幅度提高 ,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空气动力学问题 ,它将影响到列车的运行安全 ,站台旅客及车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高速列车由于速度快 ,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高速铁路行车安全的特殊性 ,决定了高速铁路安全保障体系的特殊性。笔者对高速铁路安全系统进行了研究 ,重点讨论高速铁路运行下的人员退避距离标准、安全监测问题及保障体系 ,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83.
自然因素与工程作用对山区道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崔鹏  林勇明 《灾害学》2007,22(3):11-16
山区道路泥石流、滑坡减灾已成为保障道路工程和交通安全的重要问题。为了有效地开展道路减灾,系统地分析了泥石流、滑坡形成的基本因素——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水源条件和人为因素;探讨了道路施工阶段和道路建成以后道路工程对泥石流、滑坡形成的影响,得出通过开挖、堆填、排水等道路工程建设活动,改变了沿线地质、地形、水文、植被等条件,可能导致泥石流、滑坡形成,产生人为灾害。因此,道路工程施工中应注意处理好开挖、堆填、排水等问题。  相似文献   
284.
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实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其评价方法尚处于发展之中.对现有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进行了概述,并以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例为基础,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在环境影响界定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由土地与环境敏感区、噪声、振动、水资源和电磁辐射五方面构成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振动为例,对情景分析法在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85.
翟国庆  李争光  陈钰  张邦俊 《环境科学》2008,29(8):2372-2376
为控制市区铁路噪声污染,在对铁路噪声影响初步调查基础上,以杭州市区浙赣铁路沿线某拟建小区为例,结合小区规划、环境景观和配套工程设计,从传播途径上提出设置人工土坡、声屏障、绿化等多种降噪措施,合理组合形成若干典型降噪方案,应用Cadna/A软件对各方案的降噪效果做了模拟预测和比选.结果表明,不同方案对预测点的降噪效果最大相差19.4dB,方案二降噪效果最佳,但若只考虑铁路噪声影响.则以方案一为佳.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市区铁路沿线住宅等建筑的规划及其噪声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6.
针对京广高速铁路,研究基于安全行车的夕发朝至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结合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对单线行车、转线2次、转线1次、等线运行四种开行模式适应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分析列车运行径路,在安全行车、运行时间与停站要求的约束下,确定列车开行模式,以最佳旅行时间为目标函数,建立数学模型,得出优化的夕发朝至列车开行方案。根据开行方案和现有运营经验分析列车运行条件,提出高速线采用(8~10)min追踪间隔,既有线采用(10~12)min追踪间隔,速度系数为0.8,以最大化利用通过能力为目标,编制符合实际条件的列车开行方案。  相似文献   
287.
能效对标管理体系由能效对标指标体系和对标评价体系所组成。本文以某铁路运输企业为例,结合其实际工作特点,建立能效对标指标体系,针对企业自身和下属站段分别制定了两级对标指标;建立能效对标评价体系,对企业自身和下属单位分别进行对标评价。能效对标管理为该铁路运输企业运营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模式,能效对标管理体系的建立为其能效对标工作的开展和能效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支撑和依托。  相似文献   
288.
合福高铁沿线旅游地合作网络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陆林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9):1917-1932
高铁开通带来显著的“时空压缩”效应,对沿线旅游地之间的合作关系与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以合福高铁为例,运用社会网络、空间分析、描述统计等研究方法及Ucinet、GIS、SPSS、Excel等软件,研究合福高铁沿线旅游地之间的合作网络与模式。结果表明:(1)合福高铁开通后,旅游者对沿线旅游地的认知程度、同游意愿、重游意愿提升,不同旅游地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强,合作网络中形成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沿线旅游地之间的合作网络密集,并通过与其他旅游地相互联结形成合作关系较强、影响力较大的高铁沿线旅游区“组团”。(2)高铁沿线城市间的旅游流流量较大,具备稳定的二方关系和三方关系,形成了“旅游核心+旅游核心”“旅游核心+交通核心”“旅游核心+换乘中心”三种典型合作模式,三种合作模式呈现“强强联合”的特征,并带来显著的“马太效应”“过滤效应”和“溢出效应”。(3)高铁开通为沿线旅游地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了重要契机,合作发展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针对当前的合作模式应制定多种发展策略,建立旅游地之间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实现沿线旅游地的联动发展。研究成果对于丰富中国高铁旅游的研究内容,揭示高铁沿线旅游地的合作网络及典型模式,探讨社会网络、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旅游地合作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制定高铁沿线区域旅游发展策略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89.
减隔震措施的合理配置是高速铁路地震经济性目标控制的关键。为了对采用不同减隔震装置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抗震性能进行量化研究,基于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选用4种减隔震方案进行对比分析。4种方案分别为:全桥抗震设计方案(方案1)、全桥双曲面球型隔震支座+粘滞阻尼器方案(方案2)、中墩摩擦摆+边墩普通支座与阻尼器配合方案(方案3)和全桥摩擦摆+边墩阻尼器方案(方案4)。结果表明:高烈度高速铁路桥梁须通过减隔震设计才能满足抗震设防目标,综合经济性和抗震性能2方面因素,方案4有效降低了结构内力响应和位移响应,为所列方案中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290.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风险,通过分析轨道交通线路历史故障的原因,构建了线路运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权可拓物元模型提出评价方法。该方法利用数理统计划分评价指标的经典域,利用熵权模型计算指标权重,利用可拓物元模型计算综合评价值和风险等级。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切实可行;基于熵权可拓物元模型提出的评价方法能客观有效地评估线路运营风险,同时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加强线路运营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