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30篇
安全科学   9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56篇
综合类   289篇
基础理论   4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65篇
灾害及防治   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3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3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雨后入湖溪流磷污染对西湖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入湖径流是西湖磷的最主要污染源,尤其是暴雨后径流的磷污染最严重,梅雨(2001年)和台风雨后径流的磷净输入为1.77t,约占西湖全年磷总沉积量的42.5%。西湖流域内土壤表土的磷含量约是母土的两倍。西湖流域内土壤表土富磷和暴雨的冲刷和淋溶是导致雨后径流磷浓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几种减小和消除径流磷污染的几种方案,通过分析比较,建渠排暴雨后径流水到钱塘江是比较彻底的消除径流磷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82.
本文通过对中国地形及气候特征的讨论 ,提出沙漠治水 ,水治沙漠的观点 ,为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污水治理 ,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3.
受西风控制的天山地区黄土广泛分布,是中亚重要的黄土分布区之一。这些陆相风成沉积物为研究中亚干旱区气候环境变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载体。本文选取天山北麓博乐地区一个厚为12.7 m的黄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磁化率、粒度指标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古气候意义。结果表明:(1)博乐黄土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是典型的风成沉积物,成壤作用很弱;(2)博乐黄土磁化率变化主要受控于风力强度;(3)剖面粒度的环境敏感粒级为31.7μm、31.7—282.5μm,分别可能代表风暴过后的浮尘堆积和风暴过程中风力近距离搬运的沉积物组分;(4)博乐黄土MIS(海洋氧同位素)3阶段记录了多次千年尺度气候事件,能与北大西洋Heinrich事件和D-O事件对应,表明中纬度西风环流在传递北大西洋信号到东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4.
北运河上游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以北运河沙河水库周边合流制管网为研究对象,选取浊度为主要指示指标,通过监测典型溢流排口,考察了2019年4次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物的变化过程,研究了降雨事件之间的干旱天数和降雨强度对溢流污染的影响,并分析浊度和典型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汛期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长,是溢流事件发生的主要时期.当单场次累积降雨量达到15 mm和单场次平均降雨强度达到1.4 mm·h-1时,溢流开始发生.其中,4月24日(第一次溢流)和汛期7月22日(干旱天数为23 d,降雨强度最强)的初期溢流污染最为严重,这两次溢流污水中TN、TP、TCOD都与浊度显著相关(p<0.01);5月26日(非汛期典型降雨)的溢流污染物与浊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污染负荷较低.这说明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周边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主要受降雨强度和干旱天数的影响.因此,以年总溢流污染负荷为控制目标时,应优先控制年度初次溢流和主汛期初次溢流的初期溢流污染.  相似文献   
85.
简要统计了2017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环境事件142起,包括沙尘天气12起,污染事件16起,地震44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16起,以及其他自然灾害54起.  相似文献   
86.
根据安全人性需求理论对利益冲突群体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安全人性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利益冲突群体安全人性的本质。通过统计分析我国近14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得出了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矛盾主体、原因。运用蝴蝶突变理论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构建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过程机理模型,提出了应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思路,总结出利益冲突群体安全人性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87.
延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降雨侵蚀力(R)反映了降水引起土壤水蚀的潜在能力,其时空分布规律定量研究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的基础.利用延河流域22个雨量站24a逐日降雨资料,分析了该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具有一致的年内年际变化趋势.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为单峰型,集中分布在5~9月,占全年R值的91.61%.降雨侵蚀力多年平均值为1580.58MJ.mm.(hm2.h.a)-1,最高值(1981年)为2417.70MJ.mm.(hm2.h.a)-1,最低值(1999年)仅585.29MJ.mm.(hm2.h.a)-1,年际间变化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为0.32.烧房砭站多年平均R值最大,为2190.33MJ.mm.(hm2.h.a)-1,镰刀湾和杨山站多年平均R值最小,分别为1151.37MJ.mm.(hm2.h.a)-1和1146.87MJ.mm.(hm2.h.a)-1.R值与侵蚀性降雨量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格局,北部雨量站R值年际变化呈现轻微的增加趋势,其它站点R值年际变化相对呈现出轻微的减少趋势,总体上延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呈现下降趋势,趋势系数为-0.004.  相似文献   
88.
珠江流域下游地区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剧烈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持续变化双重影响下流域水文气象要素特征研究是目前水文水资源领域热点问题之一。论文以珠江流域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域,根据该地区125个雨量观测站1956—2005年50 a逐月降水资料,利用信息论中有向信息传输指数定量分析各观测站点之间降水的信息传递,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判断各观测站的所属关系,研究珠江流域下游地区降雨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受地形条件和沿海季风气候的共同作用,珠江流域下游地区降水具有自相似性特点,在空间分布上存在7个相似区域。  相似文献   
89.
Rainfall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estimating the event mean concentration (EMC) which is used to quantify the washed-off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from non-point sources (NPSs). Pollutant loads could also be calculated using rainfall, catchment area and runoff coefficient. In this study, runoff quantity and quality data gathered from a 28-month monitoring conducted on the road and parking lot sites in Korea were evaluated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 to develop equations for estimating pollutant loads and EMCs as a function of rainfall variable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otal event rainfall and average rainfall intensity are possible predictors of pollutant loads. Overall, the models are indicators of the high uncertainties of NPSs; perhaps estimation of EMCs and loads could be accurately obtained by means of water quality sampling or a long term monitoring is needed to gather more data that can be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stimation models.  相似文献   
90.
We present estimates of the volumetric storage capacities of currently drained upland depressions and catchment depressional specific storage and runoff storage indices for the Des Moines Lobe of Iowa (DML‐IA) subregion of the Prairie Pothole Region of North America. Storage capaciti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hydrologically enforced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derive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and a unique geoprocessing algorithm. Depressional specific storage was estimated for each 12‐digit Hydrologic Unit Code (HUC12) watershed in the region from total catchment‐specific depressional storage volume and catchment area. Runoff storage indic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catchment depressional specific storage values and estimates of the amount of rainfall likely to fall within each watershed during sub‐annual and 1‐, 2‐, 5‐, and 10‐year 24‐h events. The 173,171 identified drained depressions in the DML‐IA can store up to 903.5 Mm3 of runoff. Most of this capacity is in depression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region. Specific storage varies from nearly 109 mm in the younger landscapes to <10 mm in older more eroded areas. For 95% of the HUC12 watersheds comprising the region, depressional storage will likely be exhausted by rainfall‐derived runoff in excess of a 1‐year 24‐h event. Rainfall amounts greater than a 5‐year 24‐h event will exceed all available depressional storage. Therefore, the capacity of drained depressions in the DML‐IA to mitigate flooding resulting from infrequent, but large, storm events is limi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