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5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931篇
安全科学   324篇
废物处理   69篇
环保管理   1126篇
综合类   2329篇
基础理论   62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38篇
评价与监测   140篇
社会与环境   569篇
灾害及防治   9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237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384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323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7篇
  1975年   12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通过介绍独山子石化分公司ISO14001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主要做法和体会,着重分析了形成企业特色,保证贯标认证工作的实效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952.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浅层地下水氮淋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壤养分累积引起的氮素(N)淋失是导致农区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形式.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县典型亚热带红壤丘陵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定位观测,研究了林地、稻田、菜地和茶园4种代表性土地利用类型浅层(130~150 cm)地下水中N浓度的逐月动态变化特征.连续3年(2010—201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浅层地下水总氮(TN)平均浓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林地最低(0.85 mg·L-1),茶园最高(7.64 mg·L-1);从N的形态构成来看,林地、菜地和茶园浅层地下水中N形态以硝态氮(NO-3-N)为主,分别占TN的46.7%、70.2%和72.8%,而稻田浅层地下水N形态则以铵态氮(NH+4-N)为主,占TN 43.5%,表明土壤淹水条件是影响地下水N淋失形态的关键因子.地下水各形态N浓度的动态变化在不同土地利用下也迥然不同:林地地下水各形态N的含量低、变幅小,而稻田、菜地和茶园地下水N浓度变幅较大;采用单因子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下地下水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TN和NO-3-N无显著污染,NH+4-N污染较为严重,而综合指数法(F值法)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污染主要出现在稻田和茶园,因此,控制稻田和茶园N肥的施用量是预防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地下水N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3.
竹兰萍  徐飞  王佳颖  朱智豪  张拓  张富斌 《环境科学》2022,43(12):5808-5818
通过明确嘉陵江滨岸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为嘉陵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嘉陵江中下游滨岸带的人工湿地、天然湿地、林地和农田这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作为研究样地,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真菌群落进行测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与天然湿地土壤真菌的Chao1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土地利用类型(P<0.05),林地土壤真菌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农田和人工湿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P<0.05);嘉陵江流域滨岸带土壤真菌被划分为15个菌门,在门分类水平上的优势真菌群落(相对丰度>0.01)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相比之下,罗兹菌门偏好选择林地生境,而油壶菌门和被孢霉门偏好选择农田,担子菌门在人工湿地具有显著优势;天然湿地中的优势功能类群为植物病原菌,人工湿地中的优势功能类群为粪腐菌,农田中优势功能类群为动物病原菌-真菌寄生菌;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MC)、全氮(TN)、有机碳(TOC)和碱解氮(AN)是影响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由此可见,林地是嘉陵江流域真菌多样性最高和功能类群最均衡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为天然湿地,人为干扰导致嘉陵江滨岸带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954.
基于空间聚类分析的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是考量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指标,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有效测度和分析是实现旅游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采用“自下而上”法核算2001—2015年我国旅游业能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不含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数据,下同);继而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其空间特征;最后采用Malmquist指数(MI)评估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动态趋势.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我国旅游业总体碳排放效率较低,平均水平为60%;各年度达到最佳生产前沿面(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值为1)的省(市、自治区)(简称“省区”)数量较少,绝大多数省区的碳排放效率具有较大改善空间;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水平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东、中、西部地区的效率存在梯度差,形成“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②Moran's I指数和LISA聚类图显示,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地理聚集特征,形成“高—高”型与“低—低”型聚集区,空间联动格局尚未形成.③2001—2015年MI均在1以上(2004年除外),且总体平均值高达1.195,体现出持续改善的态势;各省区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来源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双重贡献,其中,技术进步是促进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主要贡献因素.研究显示,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但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各省区在依赖技术进步提高碳排放效率的同时,要注重全局空间联动格局的形成,最终实现低碳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55.
城市土地利用下的植物物种资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江源  刘硕 《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59-362
根据对前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市城市自生植被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城市植物区系的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影响的关系。结论为:①城市植物区系在优势科组成和生态特征方面与其所在地区自然植被明显不同,并在城市之间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②人类活动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植物区系及其生态特征的作用明显;③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绿地管理对许多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956.
呼和浩特市为防治城市空气污染,近年来拆除了大量的分散小锅炉,实行集中供热。但必须保留下来的中型锅炉仍以煤炭为燃料,燃煤排污依然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立项研究,分析指出通过锅炉高效燃烧支持系统的综合应用,达到提高锅炉燃烧效率,节能降耗、减少排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57.
广州番禺区不同地类的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州番禺区建设代表城市、农田、村镇、园地4类典型集水区的径流试验小区,对每个径流小区采集3场有效降雨径流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输出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污染物输出浓度差别较大,TSS和COD输出浓度(EMC值)的大小排列顺序为园地>农田>村镇>城市;NH3--N为农田>城市>园地>村镇;NO3--N为城市>农田>村镇>园地;TN为农田>城市>园地>村镇;TP为农田>园地>城市>村镇。对于农田集水区,TSS和COD的输出明显受降雨的影响,而N、P污染物的输出受施肥的影响更为显著;对于城市集水区,晴天累积污染物的数量和降雨情况是决定初期径流中污染负荷的主要因素。污染负荷与径流量之间相关性显著,且颗粒物是携带污染物的重要载体。各径流小区的初始冲刷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不透水地面更易发生降雨初期冲刷;降雨强度是影响降雨径流初始冲刷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58.
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用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金巍  刘双双  张可  孔伟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8):1326-1339
2016年中国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60%以上,水资源成为国家农业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影响农业用水量的因素较多。论文首先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1998—2015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香港、澳门、台湾缺少资料,未计算)的农业生产效率,再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演示主要年份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用水量的动态变化,然后借鉴Hansen的门槛模型检验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用水量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呈倒“U”型走势,省际间差异性减弱;农业用水量先下降后上升,省际间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2)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降低农业用水量的有效途径,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用水量存在显著的“门槛抑制效应”,抑制强度呈“N”型走势。3)扩大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增加农村劳动力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均能有效抑制农业用水量增加,而水资源禀赋、水利投资和耕地灌溉面积与农业用水量呈正相关性,农民受教育水平回归结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959.
我国七大流域河道生态用水现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河流生态用水的基本属性出发,提出了河道生态用水"量"与"质"的评价方法,其中量的评价方法包括水资源利用率法、实测径流法、消耗系数等3种方法,质的评价是基于污径比指标进行评价,并确定了"量"与"质"的评价标准。以我国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7个流域为例,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如果单纯从量的角度进行评价,仅海河、黄河流域存在河道生态用水短缺现象,其它流域总体上为基本不短缺。但是如果对生态用水的质进行评价,只有松花江、长江和珠江的水质可以满足生态用水的要求,其它流域均在较差等级以下。结果表明只有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才能够揭示出我国生态用水的水量性或者水质性短缺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960.
通过底泥培养实验,研究了硝酸钙添加和锆改性膨润土覆盖联用控制底泥中磷释放的效果及机制.结果发现,在缺氧条件下,底泥中磷会先释放出来进入间隙水中,而后穿越底泥-水界面扩散进入上覆水中,导致上覆水中溶解态活性磷(SRP)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有效态磷浓度较高.但是,联合使用硝酸钙添加和锆改性膨润土覆盖可有效控制底泥中磷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