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72篇
综合类   246篇
基础理论   166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140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911.
论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持续农业的研究对象”、“农牧结合问题”、“粮食问题”“农业生产布局”以及“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一直是我国学术界与政策决策阶层争论与关注的热点。五大“热点”不仅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正确决策,也影响着我国农业研究的方向。作者根据近年研究实践,结合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成果,从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论述。①“持续农业”是学术术语,并不是农业替代模式,持续农业的研究对象则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与管理战略,以此促进农业向环境健康与安全的方向发展,并不是“创造”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完全替代常规农业;②我国农牧结合研究依然停留在古时期“种植业提供饲料,畜牧业提供畜粪还田培肥地力”这一传统观念阶段。农牧结合研究应该在我国农、牧生产专业化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从饲料能量蛋白质供给与消费平衡这一深层次上优化和把握农牧结合强度及其协调性,同时要高度重视我国畜牧业生产专业化可能引发的农、牧“分离”及其潜在的环境问题;③有计划地节制食物消费的增长速度、引导膳食结构的转变与合理引导并积极寻找粮食替代资源,是解决我国粮食生产在经济高速增长前提下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扩张的主要途径;④我国种植业生产发展空间格局的重心应摆  相似文献   
912.
固体纤维素类废物作为反硝化碳源滤料的比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李斌  郝瑞霞 《环境科学》2013,34(4):1428-1434
以棉花、稻草、稻壳、玉米芯这4种农业废弃物作为反硝化碳源和微生物载体,通过对静态释碳数量和质量、长期脱氮效果以及生物附着性能等方面的比较,旨在优选出适于再生水反硝化深度脱氮生物滤池的固体纤维素碳源滤料.结果表明,玉米芯初期可溶性有机物较多,易于微生物的附着和繁殖生长;且比其它3种碳源表现出更好的长期反硝化效果,2.5 g玉米芯在46 d累计去除了284.544 g的硝氮;棉花、稻草前期处理效果较好,但长期反硝化能力不如玉米芯;稻壳的处理效果最差,几乎不能被微生物有效利用.因此,玉米芯更适用于再生水反硝化深度脱氮滤池的碳源滤料.  相似文献   
913.
半干旱地区脆弱的生态条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允许进行反复的耕翻种植,从资源特征和生态安全的要求出发调整其产业结构,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获得农业资源耦合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农林牧复合经营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是半干旱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战略。论文以甘肃中部的秦王川地区为例,依据其资源特征,设计该地区的植物和家畜生产的合理时空配置结构和产业复合体系结构,提出了以高效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生态经济型林草植被恢复和替代产业培育及产业化经营等3种农业资源复合经营的耦合式发展模式。通过各结构要素在功能特性、产业布局、空间格局和时序过程在系统内相互的耦合作用,分析了农业资源在复合经营条件下而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914.
"奶牛-沼气-牧草"循环型农业系统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奶牛-沼气-牧草循环型农业模式(模式Ⅰ)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经济效益,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并与单一奶牛养殖模式(模式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式Ⅰ的净能值产出率(4.06)比模式Ⅱ(4.13)低;模式Ⅰ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值为10.27,模式Ⅱ为9.57,模式Ⅰ具有更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式Ⅰ的环境负载率(0.11)低于模式Ⅱ(0.12),并且模式Ⅱ能值废弃率为21.72%,模式Ⅰ为0,因此模式Ⅰ对环境的压力小;模式Ⅰ产出能值反馈率达到30.63%,系统自组织能力强。模式Ⅰ的净效益是模式Ⅱ的1.13倍,但产投比是模式Ⅱ的97.64%。以能值-货币价值计算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结果与实际经济效益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因此,模式Ⅰ具有环境压力小、自组织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特征,但仍需进一步优化系统内部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15.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indicators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community sustainability, including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well-being. Rural well-being offers a sustainable approach to healthy lifestyles that are based on a balance of many complex components including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 United States (U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UK) have taken positions on these issues.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is ‘committed to helping improve the econom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rural America’ through loans and subsidies (USDA 2015). The USD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ARE) program vision is to sustain ‘an enduring American agriculture of the highest quality that is profitable, protects the nation’s land and water and is a force, providing a healthy and rewarding way of life for farmers and ranchers whose quality products and operations sustain their communities and society’ (SARE 2016; Smart, Sandt and Chris Zdorovtsov 2016). UK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 agencies have taken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to rural well-being in their efforts to achieve a more balanced social–economic–environmental state of rural well-being. The UK interpretation of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is a tested example of this sustainable approach to fostering rural well-being (Saltmarsh et al. 2011).  相似文献   
916.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64,自引:3,他引:64  
运用BPEIR概念模型及特尔菲法选择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1985至2003年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1985年以来,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依次历经缓慢提升、快速发展以及目前的稳定发展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化趋势增强,综合评价指数分布在区间(1,1.5)内;并对2003年影响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发现资源减量投入成为主要限制因素。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安全对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依次为57%、19%、13%和11%。为提高现阶段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出相关建议,比如减少物质投入,推广适合本区域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构建经济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917.
苏南太湖水系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59,自引:5,他引:159  
提出并应用了差额污染负荷量的概念,建立了平原水网地区大面积集水区网络试验法,并设计了可以覆盖苏南太湖地区的7种类型水、旱田网络试验区、通过点面结合,室内外试验配合,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农田氮素流失模拟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氮素污染负荷量随年降水量和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浅层地下水硝态氮的污染负荷量与氮肥的施用量呈正相关;稻田氮素污染负荷量显地高于旱田;农业面源磷素污染差额总负荷量  相似文献   
918.
本文在提出土壤变化概念及其驱动力的基础上,论述了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侵蚀、上镶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土壤酸化、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物理性质诸方面的正、逆向效应,最后指出研究农业生产对土壤变化的影响是发展持续农业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919.
现代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其评价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洪庆  刘黎明 《生态环境》2010,26(6):1428-1433
现代城市郊区化趋势下的城郊农业功能发生了质的转变,由提供农副产品的单一性功能逐渐转变为多样性功能,为城乡一体化布局和城市功能互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剖析了现代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问题,并从生产服务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景观文化功能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类比法评价了北京市城郊农业的功能特征,估算其总经济价值量约为1100亿元,其中生产服务功能占28%,生态保育功能占66%,景观文化功能占6%。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城郊农业发展模式应以生产服务为基础,生态保育为重点,景观文化为特色,探讨了京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20.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已经引起了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土壤是这三种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文章概述了农田土壤CO2、CH4和N2O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机制,系统总结了国内对这三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观测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技术对策,并对目前的研究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控制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