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56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42篇
综合类   404篇
基础理论   117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30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221.
针对某钼矿选矿厂浮选废水,以PAC、PFS和FeCl3为凝聚剂,以APAM-A和APAM-N为絮凝剂,以H2SO4和NaOH为pH调整剂,研究了不同混凝剂、不同pH值和不同水力条件下废水处理后的浊度和COD.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水力条件下,原水pH不调整,以APAM-A为絮凝剂,以PAC为凝聚剂,其用量分别为15 g/t,750g/t时,处理后上清液浊度为25 NTU,COD小于30 mg/L.浮选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选矿浮选流程,大大改善了选矿指标.  相似文献   
222.
基于气候变化下部分珍稀濒危物种脆弱性分析,初步提出了适应对策,探讨了部分物种适应措施。气候变化下,珍稀濒危物种脆弱性表现在物种分布范围减少、破碎化和失去原分布范围、丰富度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物种灭绝、栖息地退化或消失等。珍稀濒危物种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分析物种自然适应机制,加强就地保护,增加种群数量,开展迁地和遗传保护,减少其它干扰,保护和恢复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适应对策等。每个物种需要分析目前濒危程度和气候变化下的脆弱性来提出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223.
土壤气相抽提技术(SVE)是一种安全、经济、高效的土壤治理技术,广泛应用于不饱和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本实验以我国南方典型土壤红壤(粘性较大的土壤)为实验土样,选用最常见的挥发性有机物苯作为污染物,采用一维土柱通风模拟SVE过程,研究了通风流量、土壤含水率以及间歇操作对苯污染红壤去污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土柱垂向气相中苯浓度变化趋势一致,通风初期浓度迅速降低后进入长时间的拖尾阶段,拖尾阶段初期进行间歇操作可降低能耗达到较经济的治理效果.通风流量与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净化时间和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两者均存在最佳值.当通风流量为600 mL/min,含水率为17.2%时本实验净化时间降低为36 h,去除率为99.9%,达到了最佳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24.
为提高矿山的安全生产水平,针对地下矿山复杂环境下残矿回采过程潜在的安全问题,并基于安全系统工程的观点与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功能,提出残矿回采地压安全预警系统的构成内容与构建流程,建立地压监测数据的神经网络灰色Verhulst算法组合预测模型和安全评价模型。据此,构建国内某矿山残矿回采中段的地压安全预警系统,该地压安全预警系统为本矿山的残矿回采过程提供了安全保障。残矿回采地压安全预警系统能指导矿山循序渐进的构建符合残采系统工程实际的安全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225.
青龙县部分铁矿企业的无序开采给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科学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铁矿开采企业迫在眉睫。为此提出以下防治对策: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铁矿企业的监管;编报水土保持方案,严格审批服务;因地制宜,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强化铁矿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尾矿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26.
Dwelling in a world awash in multiple environmental crises while science and social theory erode the last vestiges of the subject of humanism, it makes sense to imagine our world beyond the lens of humanism and turn to diverse methodologies in order to explore what is going on and how to promote changes that nurture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In this essay we take on this task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In what follows we explore the contours of the age after humanism, what we term the Age of the Animate Earth. In the wake of the theoretical and actual de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we offer networks as a key unit of analysis. From this perspective, we sugges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as one viable method for doing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perform this move through a SNA of Utah environmental groups.  相似文献   
227.
选择了一个实体企业,经过对其不同废水的性质进行分析,分别选取工艺技术成熟的化学中和沉淀法、PFS(聚硫酸铁)混凝沉降法和MBR膜处理法对该企业的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确保经处理后废水能满足不同生产环节用水水质的要求,并在该企业进行了生产性探讨实验,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相似文献   
228.
云南铁矿放射性水平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样,分析了云南铁矿中天然放射性水平,对铁矿利用及辐射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污染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29.
稀土矿区污染农田土壤治理后稀土元素的赋存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赣南稀土矿区受污染农田土壤,研究添加改良剂沸石治理后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形态分布特征。分别采用酸法消解和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土壤样品(土样)中稀土元素总量及赋存形态进行提取分析,并利用电感耦和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其中15种稀土元素含量及其形态含量。结果表明,土样中各稀土元素总量高达1 296 mg/kg,远远高于全国土壤平均总量176.8 mg/kg,稀土钇(Y)含量高达386.01 mg/kg远高于其余14种稀土元素含量,土样中轻稀土元素含量与重稀土元素含量比值为0.66远小于全国土壤中轻稀土含量与重稀土含量比值(3.78),表明该稀土矿属重稀土富钇矿型,且加入沸石不能影响土样中稀土元素的总量变化;矿区农田土壤加入沸石治理前,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可交换态和残渣态稀土元素含量分别占总量百分比分别为51.03%、29.6%、10.39%、7.52%和1.46%,加入沸石治理后,以上5种形态的稀土元素含量占总量百分比分别为8.19%、71.54%、9.35%、4.34%和6.58%,表明沸石对矿区农田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形态分布有很大影响,并显著钝化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的生物活性及可迁移性。  相似文献   
230.
To improve the removal capacity of NO + O2 effectively, the alkaline earth metal-doped order mesoporous carbon (A-C-FDU-15(0.001) (A = Mg, Ca, Sr and Ba)) and Mg-C-FDU-15(x) (x = 0.001?0.003) samples were prepared, and their physicochemical and NO + O2 adsorption properties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various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quence in (NO + O2) adsorption performance was as follows: Mg-C-FDU-15(0.001) (93.2 mg/g) > Ca-C-FDU-15(0.001) (82.2 mg/g) > Sr-C-FDU-15(0.001) (76.1 mg/g) > Ba-C-FDU-15(0.001) (72.9 mg/g) > C-FDU-15 (67.1 mg/g). Among all of the A-C-FDU-15(0.001) samples, Mg-C-FDU-15(0.001) possessed the highest (NO + O2) adsorption capacity (106.2 mg/g). The species of alkaline earth metals and basic sites were important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adsorption of NO + O2 on the A-C-FDU-15(x) samples, and (NO + O2) adsorption on the samples was mainly chemical adsorption.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NO + O2)-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NO + O2)-TPD) and in situ diffused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DRIFTS) characterization, we deduced that there were two main pathways of (NO + O2) adsorption: one was first the conversion of NO and O2 to NO2 and then part of NO2 was converted to NO2? and NO3?; and the other was the direct oxidation of NO to NO2? and NO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