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308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420篇
基础理论   140篇
污染及防治   162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41.
肠杆菌对偶氮染料活性黑5的脱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实验室处理印染废水的改良厌氧-缺氧-好氧系统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对偶氮染料具有脱色活性的菌体,研究了不同pH值、脱色温度、接菌量以及装液量等条件对菌株降解活性黑5的影响,并设计正交实验,获得其降解模拟偶氮染料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菌株Enterobacter sp.Gl在30℃、pH为6、装液量为100 m...  相似文献   
842.
防晒剂对氨基苯甲酸在硝酸根溶液中的光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翠  季跃飞  曾超  杨曦 《环境科学》2011,32(9):2549-2553
以氙灯为模拟太阳光光源,研究了防晒剂分子对氨基苯甲酸(PABA)在硝酸根溶液中的光解,探讨了pH值、硝酸根离子的浓度和天然水体中广泛存在的腐殖质浓度对防晒剂PABA光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ABA在硝酸根溶液中的光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PABA的光化学反应速率随硝酸根离子浓度的提高显著增大,其速率常数可由0.00...  相似文献   
843.
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的检测分析方法,探究溴氯海因(BCDMH)对常见淡水藻类近头状伪蹄形藻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BCDMH对近头状伪蹄形藻钓生长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浓度依赖型变化.根据不同浓度细胞生长抑制的百分率计算,24、48和72 h BCDMH对近头状伪蹄形藻生长抑制作用的EC50分别为3.64、3.21和2.56 mg...  相似文献   
844.
二氧化钛(P25)光催化降解二苯砷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阿楠  滕应  骆永明 《环境科学》2014,35(10):3800-3806
二苯砷酸(diphenylarsinic acid,DPAA)是经化学武器泄漏而产生的一种含苯基的有机砷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安全.目前关于降解DPAA方法的研究较少.前期研究发现利用光催化剂二氧化钛(P25)能快速降解DPAA,本实验在此基础上主要研究该催化剂对DPAA的吸附特征、光催化降解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活性氧猝灭剂实验进一步了解各活性氧基团在光反应中的贡献.结果表明,P25光催化降解DPAA可以分为表面吸附与光反应两个阶段,并可用Langmuir-Hinshelwood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溶液中离子强度和酸碱度的变化会引起光催化剂对DPAA吸附量的改变,进而引起反应速率的改变,反应速率随吸附量的减小而下降.溶液中溶解氧也能促进二氧化钛对DPAA的催化降解.活性氧猝灭实验发现羟自由基在催化反应中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845.
以酵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镉(以CdCl2形式添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浓度为0.25~5 mmol·L-1的镉可降低酵母细胞活性,诱导细胞死亡;随着镉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死亡率增高.凋亡抑制剂Z-Asp-CH2-DCB与镉共同作用后,细胞死亡率明显低于镉单独处理组.经镉处理后,酵母细胞内的活性氧(ROS)水平显著升高;外源抗氧化剂抗坏血酸和过氧化氢酶能降低镉引发的细胞死亡,特异性Ca2+螯合剂EGTA或Ca2+通道特异性抑制剂LaCl3亦可明显降低镉诱发的细胞死亡率.研究表明,镉诱发的酵母细胞死亡过程存在依赖于caspase途径的细胞凋亡途径;镉诱发的死亡与镉处理组胞内ROS和Ca2+水平升高有关,ROS可能通过增加胞内Ca2+水平,继而激活相关下游信号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846.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水和废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分别从pH、显色剂用量、破乳剂用量、萃取次数、干扰物质等方面进行了条件实验,得到了最佳实验条件,以保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47.
王小蓉  吴平霄 《环境科学》2012,33(7):2432-243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Zn/Cr摩尔比为1∶1~5∶1的Zn/Cr型阴离子黏土(Zn/Cr-LDHs),选取2∶1 Zn/Cr-LDHs分别在300、400、500℃条件下放入马弗炉中煅烧2 h,制备了煅烧阴离子黏土(Zn/Cr-LDO).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原子吸收法(ASS)、比表面积测试法(BET)对上述制备的材料结构形态进行表征.研究2∶1 Zn/Cr-LDHs和Zn/Cr-LDO在紫外和避光条件下对活性艳橙X-GN的去除.实验表明,2∶1 Zn/Cr-LDHs的吸附效果不受紫外光照射的影响,煅烧后形成的Zn/Cr-LDO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对活性艳橙X-GN的去除率是避光条件下的2倍,说明煅烧后的Zn/Cr阴离子黏土具有光催化性能,Zn/Cr-LDO对活性艳橙X-GN的去除是吸附和光催化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848.
韩杰  黄鑫  杨昆仑  宋超凡  缪恒锋 《环境科学》2023,44(11):6181-6193
为缓解水体富营养化以及蓝藻堆积问题,采用经过聚合硫酸铁(PFS)脱水后的蓝藻制备生物炭吸附水体中的磷酸盐,其中生物炭经过水蒸气活化调节孔隙结构.通过响应面法对蓝藻生物炭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当PFS投加量为458 mg·L-1、碳化温度为433℃和生物炭前体物与水蒸气的质量比为1∶11.选取不加PFS生物炭(F0H11-433)与加PFS生物炭(F458H11-43)进行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Zeta电位和拉曼光谱(Raman)表征,来研究蓝藻生物炭与PFS对磷酸盐的去除是否具有协同效应.结果表明,与F0H11-433相比,F458H11-433表面出现铁氧化物,零电荷点(pHpzc)从4.41提高到6.19,生物炭的无序、缺陷程度得到提高.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适用于描述F458H11  相似文献   
849.
屋顶占据大量城市不透水面,实施生态屋顶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化造成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在北京市区搭建不同类型生态屋顶(绿色屋顶、蓝色屋顶和蓝-绿屋顶),基于对2019年雨季降雨特征、各类生态屋顶径流量以及径流中营养盐和重金属浓度的监测,计算不同生态屋顶径流污染负荷和径流水质指数(RQI),定量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生态屋顶径流的综合水质差异.结果表明,在2019年雨季,各生态屋顶均表现出良好的雨水滞留能力,平均径流削减率在75.7%~78.9%之间,且不同生态屋顶的径流削减率无显著差异(P>0.05);相较雨水,各生态屋顶均为NH+4-N、 DZn和DCd的汇,累积负荷削减率分别在63.8%~96.4%、68.6%~90.7%和39.8%~54.5%之间,但均为NO-3-N、 DCr、 DFe和DNi的释放源;蓝色屋顶是DCu的汇(累积负荷削减率为21.9%),但对雨水径流中PO3-4-P的累积负荷无明显影响,而绿色和蓝-绿屋顶均为PO3-  相似文献   
850.
This paper presents a hypothesis that could explain why blue light appears to dominate non-image-forming (NIF) ocular photoreception in marine as well as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Indeed, there is more and more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novel' retinal photoreceptors, which are sensitive to blue light and were only discovered in the 1990s, could be a feature shared by all vertebrates. In our view, blue light photoreception evolved and persisted as NIF photoreception because it has been useful in the colonisation of extensive photo-dependent oceanic habitats and facilitated the move of vertebrates from an aquatic to a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Because the available scattered evidence is compatible with the validity of our hypothesis, we hope that our rationale will be followed up. Indeed, it (1) involves testable predictions, (2) provides plausible explanations for previous observations, (3) unites phenomena not previously considered related to one another and (4) suggests tests that have not been carried out before. Overall, our approach not only embraces cross-disciplinary links; it, moreover,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an all-embracing evolutionary history,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a ubiquitous photoreceptive 'clockwork-blue' in marine and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