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303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411篇
基础理论   137篇
污染及防治   161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本文采用草酸铁法(UV/Fe(C2O4)33-/H2 O2)氧化活性黄染料废水,其动力学模型为拟一级动力学反应,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1084 s-1,通过动力学研究方法获得染料废水脱色反应的半衰期为68s;考察了pH值和反应温度的变化对氧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初始pH值在3.0~4.0之间,对于草酸铁法羟自由基氧化脱...  相似文献   
102.
赵玉明  梁霖  黄华 《环境科学》1997,18(6):63-65
以石棉摩擦材料加工废弃物为材料制得的吸附剂,在色度5000倍溶液中对阳离子黄X-5GL的静态吸附量为159.68mg/g,在色度500倍的溶液中对阳离子艳蓝RL的静态吸附量为79.68mg/g;对毛纺厂腈纶染缸废水的处理量可达280ml/g,对活性染料亦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吸附饱和吸附剂可通过后处理实现资源化。  相似文献   
103.
还原铁粉/紫外光体系对活性艳红X-3B溶液的脱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在紫外杀菌灯(λmax=253.7nm,30W)照射下,添加还原铁粉的活性艳红X-3B水溶液的脱色作用。当pH=3.5,铁粉投加量为2.0g/L时,20mg/L活性艳红X-3B溶液在光照180min后的脱色率为79%。脱色为动力学零级反应。染料溶液的pH、铁粉投加量、活性艳红初始浓度对脱色有影响。初步探讨了脱色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4.
WO3/TiO2复合半导体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采用Sol-Gel法制备WO3/TiO2纳米粉末,以高压汞灯为光源,亚甲基蓝溶液的光催降为模型反应,结果表明,掺入WO3摩尔比为2%时,WO3/TiO2的光活性最高;随着热处理温升高,WO3/TiO光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5.
马永民  王玉秋 《环境化学》1999,18(3):221-226
本文利用脱氧核糖氧化法考察了飞灰颗粒物氧化能力与络合剂及盐酸浸取颗粒物上金属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代表氧化损伤程度指标的脱氧核糖氧化物,通过硫代巴比妥酸似丙二醛加合物显色反应,其吸光度值与飞灰颗粒物被浸取剂盐酸及氨三乙酸作用后的金属离子铁、锌、镉、铅和锰的浓度显著相关。基于铁在自然环境中的高含量及在活性氧催化反应中的特殊性,本文认为二乙三氨五乙酸、乙二胺四乙酸及柠檬酸浸取液中的金属浓度不能很好地表  相似文献   
106.
用双层PRB技术处理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设计了双层结构可渗透反应屏障(PRB),对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原位处理的可行性进行实验研究.其中,第一反应器主要填充了零价铁,对复杂的不可生物降解和难生物降解的卤代烃等有机物进行分解;第二反应器主要填充了释氧剂(ORC),对有机物进行彻底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经过第一反应器后BOD5 COD值由0 32升高至0 75,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和80%;ORC反应器最大释氧量为7 64mg·L-1.采用双层PRB结构治理渗滤液污染地下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7.
以壳聚糖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改性剂,制备了复合改性膨润土,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该改性膨润土对活性红X-3B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能插入CTAB改性膨润土层间;当复合改性膨润土投加量为5 g·L~(-1),pH为3时,其对活性红X-3B的去除率可达99.15%;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行为适于用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描述.由吸附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吸附焓变ΔH0,吸附自由能变ΔG0,吸附熵变ΔS0,表明吸附为放热和熵减少的自发过程.复合改性膨润土稳定性受搅拌时间和温度的影响不明显,pH较低(pH3)时稳定性会降低.通过Zeta电位分析认为,静电作用为吸附的主要机理.经过6次吸附/再生后,改性膨润土对活性红X-3B的去除率仍在60%以上,表明复合改性膨润土具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研究表明,该复合改性膨润土是一种对水体中活性红X-3B具有良好吸附能力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108.
微塑料对环境微生物的毒性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生长曲线测试、活性氧(ROS)生成、无机氮转化效率和塑料添加剂检测,探究了聚酰胺(PA)微塑料对典型环境微生物—大肠杆菌和脱氮副球菌生长的影响.PA微塑料对大肠杆菌的毒性与其浓度呈正相关,高浓度PA(100mg·L-1)微塑料对大肠杆菌和脱氮副球菌的生长均产生了显著抑制,胞内...  相似文献   
109.
采用电子自旋共振光谱(EPR)技术,分析腐殖酸在光照下对4种典型碳纳米材料诱导产生单线态氧(~1O_2)和羟基自由基(·OH)的影响。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4种典型碳纳米材料的前线轨道能,比较了它们分别经能量转移诱导产生~1O_2的能力以及经电子传递诱导产生·OH的能力。结果显示,4种不同形状的碳纳米材料(富勒烯、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以及石墨烯)悬浮液在紫外光照下均无~1O_2和·OH产生。与腐殖酸共同存在下,4种碳纳米材料均显著诱导~1O_2的产生,且富勒烯和石墨烯还能光致生成·OH。协同产生~1_O2的能力大小为:单壁碳纳米管富勒烯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协同产生·OH的能力大小为:石墨烯富勒烯。~1O_2的产生能力与碳纳米材料的能隙大小和颗粒聚集程度有关,而诱导产生·OH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化学硬度。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腐殖酸与碳纳米颗粒可协同产生活性氧物种。  相似文献   
110.
A study of the decolorization of reactive brilliant blue in an aqueous solution using Fe-Mn-sepiolite as a heterogeneous Fenton-like catalyst has been performed.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a of the catalyst showed bending vibrations of the Fe-O. The X-ray diffraction (XRD) patterns of the catalyst showed characteristic diffraction peaks of α-Fe2O3, γ-Fe2O3 and MnO. A four factor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 coupled with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and optimize the important variables (catalyst addition, hydrogen peroxide dosage, initial pH value and initial dye concentration). When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catalyst dosage= 0.4 g, [H2O2]= 0.3 mL, pH= 2.5, [reactive brilliant blue]o = 50 mg·L−1, and volume of solution= 500 mL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decolorization efficiency of reactive brilliant blue was 91.98% within 60 min. Moreover, the Fe-Mn-sepiolite catalyst had good stability for the degradation of reactive brilliant blue even after six cycles. Leaching of iron ions (<0.4 mg·L−1) was observed. The decoloring process was reactive brilliant blue specific via a redox reaction. The benzene ring and naphthalene ring were first oxidized to open ring; these were then oxidized to the alcohol and carboxylic acid. The reactive brilliant blue was decomposed mainly by the attack of ·OH radicals including surface-bound ·OH radicals generated on the catalyst sur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