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8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644篇
安全科学   474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711篇
综合类   2669篇
基础理论   388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06篇
评价与监测   283篇
社会与环境   1023篇
灾害及防治   23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393篇
  2011年   368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339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三江平原农田源头排水沟渠截留排水中氮素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尺度野外原位试验,研究排水沟渠水体、底泥和植物中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水体停留时间增加,沟渠对水体氮素的净化能力增强,认为停留8d左右较适宜.沟渠对NH4-N的截留率大于TN和NO3--N.渠水停留11d时,4条试验沟渠[氮浓度高、磷浓度低(NHPL),氮浓度高、磷浓度高(NHPH),氮浓度低、磷浓度低(NLPL),氮浓度低、磷浓度高(NLPH)]对NH4+-N的截留率均达100%,对NO3--N的截留率分别为84.63%、84.35%、75.67%和76.14%,对TN的截留率分别为88.02%、89.89%、90.88%和88.53%.试验结束时沟渠表层(0~15 cm)底泥氮含量降低,植物氮累积量远大于进水TN总量,说明植物生长同时吸收了水体、土壤和底泥中的氮,建议在秋季适时收割植物,以避免植物分解导致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992.
《环境化学》2012,31(7)
根据我国中路沙尘暴的影响范围和移动路径,应用颗粒物中磷的连续浸提技术,选择研究了8个站位的颗粒物样品中磷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粒级样品中无机磷(IP)含量范围在300.16—1916.99μg.g-1,占总磷(TP)比率86.11%—99.84%,TP含量主要受IP控制,有机磷(POrg)含量远低于IP,彼此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沙尘粒子Y1—Y4(呼和浩特,2005年—2010年沙尘暴期间收集)的TP、IP、生物可交换磷(BP)和可交换态磷(Pex)含量远高于沙尘暴源地及沿途地区地表颗粒物,这与沙尘暴源地及影响区域磷污染状况及地质环境条件关系密切;粒径小于57μm的颗粒物样品的TP、IP、PCa含量均高于自然粒径颗粒物样品.  相似文献   
993.
1957-2009年黄土高原地区风速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88个气象站1957-2009年的月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日值资料,采用距平累积法、 5 a趋势滑动法、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等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风速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异等特征。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1957-2009年多年平均风速为2.36 m/s,水蚀区、 水蚀风蚀交错区和风蚀区年均风速分别为2.36、 2.17、 2.60 m/s,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08 4、 -0.009 4和-0.018 8 m·s-1·a-1,并均通过了0.001的极显著性检验。3个区域均是冬、 春季的平均风速对全年趋势演变贡献率较大,年均风速也均在1981年发生偏强转为偏弱的跃变,20世纪70年代以后平均风速逐渐减小。②黄土高原平均风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最大风速为5级或5级以上的发生日数减少。大风频率从1970年代至2000年代呈显著减少趋势,风蚀区减少幅度最大,减少了10%以上,水蚀风蚀交错区减少1%~5%,到2000年代,大多数站点的大风频率均降低为<2%。③水蚀风蚀交错区和风蚀区年均大风日数较多,而水蚀区和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年均大风日数较少。根据大风年均发生日数,将大风天气划分为大风天气较少区(年均大风日数<10 d)、 较多区(10~50 d)、 多发区(50~100 d)和频发区(>100 d)。大风较多区在黄土高原地区分布最广,其次是较少区,无频发区。70年代至90年代,风蚀区和水蚀风蚀交错区的站点大多为大风较多区,其中70年代中宁和包头为大风多发区;2000年代以后,大部分地区转为大风较少区。  相似文献   
994.
安徽省会经济圈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利用1997和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碳排放评价模型,对安徽省会经济圈碳排放效益进行评价,并估算碳排放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①1997-2007年间碳排放总量增加1 049.92×104 t,年均增长14.4%;②2007年经济圈内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和地均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997年的2.41倍、 2.18倍,1997和2007年,碳排放强度指数值都是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③经济圈内各县(区)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强度前3位的是合肥市区、 霍山县、 金寨县;④据中国造林成本的价格估算,合肥、 巢湖、 六安3市的碳汇补偿增加量分别为:21.83×108、 4.31×108、 2.48×108元,县域生态补偿额差异显著;⑤土地利用结构、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的关系。从碳排放效益和生态补偿的角度,提出减少碳排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5.
王斌  李洁  姜微微  赵亮  古松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0):1764-1771
为了揭示草地退化对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利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06年12月1日~2007年11月30日对三江源地区的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及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观测.结果发现: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未退化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全年总初级生产力(GPP)下降了36.6%,全年生态系统呼吸(Reco)下降了7.9%,全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也由退化前的负值(碳吸收)转变为正值(碳排放),二者相差132.5gC/(m2·a),生态系统由原来的碳汇转变为目前的碳源.这些变化与高寒草甸退化后,生态系统植物地上生物量锐减、植物生长期缩短(NEE<0的天数)、植物多样性下降、土壤含水量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6.
重金属污染沉积物质量评价研究—以太湖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丙辉  秦延文  张雷  曹伟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0):1860-1866
以太湖的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平衡分配法(EqP)探讨了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Cu, Pb, Zn, Cd)的沉积物质量基准(CSQC)值;根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基于水生生物对重金属的最终慢性毒理水平的淡水水质基准,制定了太湖4种重金属(Cu, Pb, Zn,和Cd)的沉积物质量基准值分别为145.2,308.72,293.01,0.46mg/kg.以此CSQC为参比值,参考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各元素赋予不同的权重值,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太湖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8~9月太湖沉积物质量基本为良.这一结果与沉积物重金属总量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97.
农业发展与环境协调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流涛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9):1702-1708
利用中国1997~2009年间省际面板数据,在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的框架下测度农业环境技术效率,评价农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并考察其演变的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发展与环境协调性整体偏低,并且研究期内呈现波动状态;不同省(市)环境与农业发展协调性差异较大,其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对应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变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资源禀赋和农业环境管理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环境协调性产生重要影响,这应是农业环境管理政策创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更好地保障长输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长输管道当中的跨越结构进行了应力分析与计算。基于管道跨越结构其结构的特殊性,极容易受到断层、土体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影响。因此建立了跨越段埋地管道与土壤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力学模型,分析了30°、40°、50°、60°跨越结构和不同范围土体发生沉降时,管道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当跨越结构中斜管段的角度确定后,便可计算出相应的安全沉降长度;当斜管段角度为50°时,沉降长度控制在13.6m以内,可保证跨越结构不发生塑性变形。通过研究为管道跨越段的安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方法可应用在类似的管道跨越结构的应力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999.
针对软、硬煤层瓦斯含量区域突出危险性效检指标临界值存在较大差异这一工程实际。建立软、硬煤样相关参数关系模型,对基于残余瓦斯含量的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指标临界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煤质软煤和硬煤瓦斯吸附量差别不大,但随着煤的变质程度降低,软、硬煤瓦斯吸附量差值先减小后增大。对存在软、硬分层的煤层,建议采用0.74MPa时软、硬煤瓦斯含量测值的小值(取整)作为煤层残余瓦斯量指标的临界值。此研究因地制宜地确定符合矿井实际的突出预测指标临界值和区域措施效果检验指标临界值,对降低防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The United Nations'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Mechanism is charged with documenting six grave violations against children in a time of conflict, including attacks on schools. Many of these incidents, however, remain unreported across the globe. This study explores whether or not a local knowledge base of education and child protection actors in North and South Kivu Provinc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nd in Mogadishu, Somalia, could contribute to a more complete record of attacks on education in those areas. Hundred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key informants across the three settings, and in total 432 attacks on education were documented. Purposive samples of these reports were verified and a large majority was confirmed. Loc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and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ere most knowledgeable about these incidents, but most never reported them to a monitoring authority.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attack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 were largely insufficient, and recommends investing in mechanisms that utilise local knowledge to address these shortcom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