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09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61.
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是纺织品顺利进出口的主要限制因素,而目前中国的检测技术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阐述了国内纺织品中主要的三类物质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常用检测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2.
有机危险废物在惰性气氛中热降解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有机危险废物在惰性或还原性高温工业窑炉(如炼铁高炉、炼焦炉、煤气化炉、煤液化炉等)中的协同处置效果,分别选择热稳定性在第1~2等级中的典型有机物——苯和氯乙烯,在氮气气氛高温管式炉进行热降解试验. 将定量的气态苯或氯乙烯分别与氮气混合后通入高温管式炉中,采用GC-MS检测煅烧后尾气中苯和氯乙烯的浓度,以分析其热降解特性. 结果表明:苯在500~1 100 ℃时热降解率(a)随温度(T)升高而快速增加,增幅达70%;在1 100 ℃以上时,苯热降解率缓慢增加,最终达到完全降解.氯乙烯在300~900 ℃时热降解率快速增加,增幅在55%左右,900 ℃以上热降解率增加缓慢直至完全降解.苯和氯乙烯的热降解率均随煅烧时间(t)增加而升高.苯和氯乙烯的热降解动力学模型分别为a=1-exp[-743.3exp(-12 930/T)t]和a=1-exp[-3.90exp(-4 307.8/T)t].通过苯的热降解动力学模型,可预测热稳定性高于氯乙烯的有机物的热降解率;而通过氯乙烯的热降解动力学模型,可预测比其热稳定性低的有机物的热降解率.   相似文献   
63.
徐西蒙  陈远翔 《化工环保》2012,40(5):467-473
重金属离子与有机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共同存在于水体环境中,形成复合污染。本文在简述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的来源和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现有的协同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原理、效果、优势以及缺陷,为进一步开发新型协同处理技术提供参考,对水体污染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4.
利用分子拓扑参数作为输入参数,探索了人工神经网络对27种酚类有机物的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能关系(QSBR)。结果表明,将人工神经网络运用于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性能建模是可行的。所建模型预测结果和文献数据十分接近,预测能力优于已有文献报道,且能够较好区分同分异构体。  相似文献   
65.
To reduce excess sludge, a Tubificidae reactor was combined with an integrated oxidation ditch with vertical circle (IODVC), and a new integrated system was developed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 pilot-scale of this integrated system was tested to investigate the sludge reduction with Tubificidae and the impact on effluent quality and sludge production. The dominant worm was Branchnria Sowerbyi in the Tubificidae reactor after inoculation of Branchnria Sowerbyi and Limnodrilns sp., and the maximal volume density of wet Tubificidae in vessels of the Tubificidae reactor was 17600 g/m3. Two operational modes, treating the excess sludge (first mode) and the returned sludge (second mode) of IODVC by the Tubificidae reactor, 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cess sludge reduction rate was 46.4% in the first mode, and the average sludge yield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was 6.19×10-5 kg SS/kg COD in the second mode. Though the sludge returned to IODVC via the Tubificidae reactor, it had little impact on the effluent quality and the slud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ODVC. No new type of recalcitrant substance in the supernatant was discharged into the environment when the sludge was treated by Tubificida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no significant changes occurred on the viscosity, specific resistance, and the floc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sludge.  相似文献   
66.
A/O工艺处理废塑料碱洗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中排放的碱洗废水含有多种难降解有机物。详细介绍了A/O工艺在处理碱洗废水中的应用。工程实践运行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投资省。  相似文献   
67.
以某江水为原水,研究某市自来水深度处理工艺和常规处理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用GC/MS分析仪对水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原水中有机物53种,陶粒滤池对有机物总量(峰面积)的去除率为83%,有效威小了后续单元的负担,O3/GAC单元对有机物总量的去除率为53.4%,深度处理工艺对有机物总量的去除率为95%;常规处理工艺对有机物总量的去除率为86%。  相似文献   
68.
纳滤膜对有机物的截留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美国TriSep公司TS80纳滤膜,在操作压力0.7MPa下考察了纳滤膜对有机物的截留机理,TS80纳滤膜平均去除率为90.3%,根据色谱质谱联机分析结果可知.TS80纳滤膜能使色谱质谱峰丰度降低50%左右,其对有机物的去除是由有机物的结构特征(如分子量、极性)与有机物问膜问的相互作用关系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69.
用GC/MS仪分析了某市自来水深度处理工艺和常规处理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原水中有机物53种,深度处理工艺对有机物总量的去除率为95%,常规工艺对有机物总量的去除率为86%。  相似文献   
70.
基于二维相关光谱分析,对污水厂二级出水难凝聚有机物的臭氧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很难去除污水厂二级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污水厂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大部分属于难凝聚有机物,以腐殖酸类物质为主.臭氧氧化可以降低二级出水混凝后上清液的色度及UV254,去除率分别可达到70%和40%以上,但是对难凝聚有机物的去除率较低,去除率在10%以下,只是与难凝聚有机物进行了反应,改变其性质.同时,臭氧可以降低二级出水中难凝聚有机物的荧光强度,其中腐殖酸类物质的荧光强度降低较为明显.基于不同臭氧投加量下难凝聚有机物的同步荧光分析,可以得到二级出水难凝聚有机物的二维相关光谱,结果表明,腐殖酸类物质对臭氧氧化最为敏感,腐殖酸类物质与富里酸类物质相比会优先和臭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