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141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马铃薯是淀粉加工工业的重要原料,在马铃薯淀粉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从而产生含高浓度有机物和悬浮物的废水,如不妥善处理而直接排放,将会严重影响周围水体的功能。马铃薯淀粉废水中含有大量泥砂、淀粉颗粒及高浓度有机物质,采用预处理方法降低这些物质的含量,对于后续工艺的运行十分关键。本文总结了在淀粉废水预处理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2.
对我国目前水环境现状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提出需水管理、循环用水等对策和措施,为实现健康社会水循环提供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143.
在机械分离废旧干电池外层金属分离技术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真空技术的干湿法废旧锌锰干电池综合处理工艺技术方法,它具有回收利用率高、能耗小、二次污染小、设备投资少的优点,利于中小城市乃至城镇对废旧干电池的处理与回收利用,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供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4.
为减少碱渣排放量,液化气碱洗脱硫醇装置大都设计有碱液催化氧化再生设施。由于传统碱液氧化再生工艺存在副产物二硫化物与再生碱液分离效果差等技术缺陷,其成为液化气脱硫质量的技术瓶颈。从碱液氧化再生原理、二硫化物分离原理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实现了二硫化物大部分的分离回收,系统碱液可长周期循环用于液化气脱硫醇,液态烃碱渣排量减少80%以上。  相似文献   
145.
从玉米淀粉生产浸泡水中提取蛋白质及脂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提取分离玉米浸泡水中蛋白质及脂多糖的方法.首先将大部分蛋白质分离出来,然后利用脂多糖易被活性炭吸附的特点,用活性炭将脂多糖从经过浓缩和去除了蛋白质的浸泡水中吸附分离出来.再使脂多糖从活性炭上脱附,同时考虑脂多糖的提纯.本文将脂多糖脱附与提纯两步合并为一步,通过活性炭色谱分离实现.得到脂多糖初步产品后,为了提高其经济价值,采用色谱分离对脂多糖进行提纯,最终使产品纯度达到97.4%.  相似文献   
146.
逆向物流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逆向物流是重新挖掘产品使用价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论述了逆向物流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再生资源企业开展逆向物流的优劣势,提出了再生资源企业参与逆向物流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7.
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三方面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进行论述.然后,对秦皇岛市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秦皇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8.
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河三角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挑战三个方面,论述了黄河三角洲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9.
在高压射流喷沙系统中,采用水沙分离器进行水处理,能够清除粒径大于10um的金刚沙。经过处理的水能够重复利用,满足高压射流对水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0.
The recently isolatedPseudomonas sp. A33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highly unsaturated polyhydroxyalkanoate (PHA) containing various alkyl and alkenyl pendent groups from 1,3-butanediol in a cell-recycle fed-batch production mode. The monomer composition and degree of unsaturation in PHA were dependent o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production temperature markedly influenced the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degree of unsaturation of PHA. As the production temperature decreased from 30 to 10°C, the degree of unsaturation and content of PHA were increased, while the mole percentage of 3-hydroxybutyrate (3HB) was decreased. These temperature effects on the composition of PHA imply that the production can be used as a control variable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a highly unsaturated PHA and for the specific regul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PHA. The biosynthetic pathway for a highly unsaturated PHA which is based on de novo fatty acid biosynthetic pathway is proposed. For the enhanced production of this functional PHA, a high cell density was achieved by cell-recycle continuous culture at 30°C, and then a large amount of PHA was accumulated at 15°C by fed-batch addition of the feeding solution containing excess 1,3-butanediol. The structures of monomer constituents of polymer were confirm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trimethylsiyl derivatives of 3-hydroxyalkanoic acids methyl es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