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14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454篇
基础理论   230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研究了湘南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红壤对NO_3和SO_4~(2-)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红壤对NO_3~-的吸附在浓度低时为负吸附,浓度高时为正吸附,吸附机理为非专性吸附,红壤对SO_4~(2-)的吸附等温式以Freundlich方程最好,在达到最大吸量(X_m)之前,SO_4~(2-)以置换羟基(—OH)的配位吸附为主;而在达到最大吸附量以后,以非专性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82.
红壤丘陵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整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东南部红壤丘陵区生态状况的历史回顾,分析了该区脆弱生态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其整治应采取的生态、经济、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83.
丘陵红壤开发的水土资源保护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湖南省桃源县为例,针对目前丘陵红壤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探明季节性干旱成因和发生规律、水资源合理调蓄利用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红壤丘陵区抗御季节性干旱的水分管理对策和主要措施;通过不同经营模式的水土资源动态观测、分析,提出了红壤丘陵区土壤允许流失值应≤200 t·km-2·a-1、相应的降水径流系数<0.25 等水土资源协调发展的关键技术指标,并在丘陵红壤坡地上建立了土壤侵蚀模数<100 t·km-2·a-1 的“土壤-水分-生物”资源互利型的高效利用模式。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为中心,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建立了茶叶、苎麻、果业、庭园高效生态农业等四大科技先导型的产业化规模经营体系,为我国红壤丘陵区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提供实用模式与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84.
用动态淋洗试验,研究了不同pH的模拟酸雨对红壤中铝形态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淋洗引起红壤中盐基离子的淋失和土壤铝的溶出.随着酸雨溶液pH的降低,盐基淋矢量和铝溶出量增加.酸雨淋洗影响土壤铝形态的转化,使红壤中交换态铝上升,吸附态羟基铝有所下降.这说明在酸雨长期作用下,羟基铝溶解,并转化为交换态铝和引起铝的溶出,使铝进入环境,危害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5.
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产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连续8 a对红壤丘陵坡地6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径流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恢复保护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地表径流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依次为:农作区>甜柿区>茶园区>湿地松区>干扰恢复区>恢复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产流主要发生于4-8月,降雨量和2.5~8.0 mm·h-1降雨强度是影响径流量的关键因素.恢复区和干扰恢复区呈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应,累积径流量增长缓慢;纯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效应与林木种类密切相关;农耕地由于土壤扰动大,水土流失严重,累积径流量增长迅速.必须通过构建合理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以进一步防治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86.
Fe3+对赤潮异弯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人工海水APSW以f/2营养加富,在总铁浓度为0—1000nmol L^-1的范围内,考察了总铁浓度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铁浓度小于10nmol L^-1时,最大藻细胞密度与比生长速率均受到明显限制.补铁后受铁限制的细胞得到缓解,表明铁是藻细胞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当铁浓度大于100nmol L^-1时,最大细胞密度与比生长速率不再受铁限制,但其光合作用活性有所改变.在铁限制下细胞的光饱和光合作用速率Pm,暗呼吸速率Rd,表观光合作用效率a与铁丰富细胞相比都有所减小,而光补偿点Ic及饱和光强Ik增大.图5表1参11  相似文献   
87.
无机阳离子对TiO2光催化降解染料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唐玉朝  胡春  王怡中 《环境化学》2003,22(4):364-368
考察了6种无机阳离子对P-25 TiO2光催化降解染料的影响,结果发现,Cu^2 ,Mn^2 和Ni^2 对光催化反应有强烈的抑制作用,Ca^2 ,Mg^2 和Al^3 对光催化反应速率无明显的负影响.经X光电能谱(XPS)的分析,确定锰离子以氧化物的形式沉积在氧化钛表面,使催化剂不可逆的中毒.Cu^2 和Ni^2 通过俘获光致电子导致催化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88.
封育次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优势种群竞争密度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退化红壤区封山育林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种群马尾松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恢复阶段马尾松种群竞争密度效应,并提出一个适用性更强的竞争密度效应模型.研究表明,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种群马尾松竞争密度效应明显,优势种群平均胸径(D)、平均胸高断面积(S)、平均单株材积(V)、林分蓄积量 (M)与种群密度 (ρ)的竞争密度关系密切,达到极显著水平(α<0. 01);新竞争密度效应模型较前人模型描述C-D效应效果更理想,可在森林竞争密度效应研究中应用. 表 4参 19  相似文献   
89.
通过富集培养,从空气中分离到一株脱色真菌,经初步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定名为ZH-1并研究了该菌株ZH-1对活性红ST-2BF脱色的条件,结果表明,其对活性红ST-2BF的最佳脱色条件为:pH=6.0、温度30℃、在此条件下运行40h脱色率达99.1%;探讨了碳源、氮源和接种量对其脱色率的影响;并对染料降解前后的紫外-可见光光谱进行了分析对比.图5参6  相似文献   
90.
Several theories predict a sex-biased investment either through unbalanced sex ratios in offspring or through differences in provisioning. According to them, one would expect an optimisation in indirect fitness, or else a compensation for increased mortality of one sex. In addition, biases in provisioning may also arise as a consequence of weight-dependent non-adaptive nutrient demands by offspring. This study examines milk provisioning and sex biases in offspring sex ratio together with maternal quality variables. Mothers of higher quality (weight and age) showed greater milk provisioning ability (in terms of production) resulting in greater calf weight gain. Mothers of sons produced greater yields of milk, milk protein, fat and lactose than mothers of daughters, and increased percentage of protein after controlling for higher male birth weight. In contrast, mothers of males did not differ from mothers of females in age or any body weight variables related to maternal qualit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ifferences in milk production and composition for sons and daughters are rather a mechanism to optimise indirect fitness than a mechanism to compensate for increased mortality in male calves, or a consequence of greater weight-dependent nutrient demands by heavier male calves.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biases in milk provisioning may occur without biases in offspring sex ratio, and furthermore, in contrast to the prediction that biases should be relative to the mean investment of the population, that milk provisioning biases might not be relative.Communicated by F. Trillmi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