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14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454篇
基础理论   230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通过对北海湾开发盛期(1995~2004年)10 a间DIN、DIP、Chla.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条件、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了该湾赤潮形成的原因和机理.结果表明:该湾赤潮的形成是以高N高P高Chl.a为主要特征,但P是1995年首次发生赤潮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是引发赤潮的内因,而N在该年度赤潮形成的过程中却以外因的作用出现,通过内因而引发赤潮;但在该湾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中,2004年的N已在海湾自身增补作用影响下从1995年的外因向内因位置迈进,与P同时跃居内因地位,赤潮的隐患已呈加重趋势.相关分析显示,作为诱发该湾赤潮的N、P营养盐,其来源途径并不一致,DIN突出了陆源径流输入的重大影响作用;而DIP则以海湾自身的再生补充为主,其中湾内沉积物中P的聚积及释放作用是引发该湾赤潮的最重要的内因.  相似文献   
852.
以紫外光为光源,纳米TiO2为光降解催化剂,研究了溶液pH值、酸性大红初始浓度、TiO2投加量、光照时间及曝气量对酸性大红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对酸性大红光降解的适宜条件为:溶液pH值2.5,酸性大红的初始质量浓度为20mg/L,TiO2投加量1.25g/L和光照时间150min,充分曝气。在此条件下,酸性大红的降解率达74.41%。处理后该染料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53.
非均相催化氧化处理活性艳红染料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粉煤灰作为载体,制备了非均相催化剂。研究了非均相催化氧化处理98mg·L^-1活性艳红模拟染料废水的实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投加量40g·L^-1、30%的H2O2投加量3mL·L^-1、pH值4、处理时间10min的最佳处理条件下,非均相催化体系对活性艳红染料的脱色率达到98.21%。对比均相催化氧化法,非均相催化氧化技术提高了对活性艳红染料的脱色率,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H2O2利用效率,扩大了pH值范围,改进了Fe^2+流失的不足。  相似文献   
854.
水溶液中磷的吸附与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红壤和水滑石作为吸附剂,进行了水溶液中磷的等温吸附试验,目的是研究吸附剂(W)0效应和起始吸附质浓度(C)0效应对经典方程参数变异的影响,分析经典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在液/固离子吸附体系中的适用性和验证新吸附模型的预测精确度。试验结果显示,红壤和水滑石在吸附磷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吸附剂和吸附质浓度效应,单一的经典方程仅适用于给定吸附剂或吸附质浓度的体系,因此,用其参数来表征不同吸附剂的吸附能力或描述不同吸附剂或吸附质浓度水平上的吸附规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据分析表明,单位吸附剂的平衡吸附量qe不唯一由初始浓度C0或液相平衡浓度Ce所决定,而是C0/W0或Ce/W0的函数,新吸附预测模型能较好的反映红壤和水滑石磷吸附的总体趋势。新的预测模型用来描述红壤和水滑石的磷吸附曲线时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在实践中,新模型可用来预测给定条件下磷的吸附量和所需吸附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855.
江西信江盆地红层及其地貌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的成景地层为晚白垩系陆相红色碎屑岩,红层的厚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盆地内出露制约着丹霞地貌的发育、景观类型及其组合以及在盆地内的分布.信江盆地边缘主要出露茅店组、河口组和莲荷组巨厚层砾岩、含砾砂岩和砂岩,以铁质胶结和少量钙质胶结为主,可溶性成分含量低,这些红层以发育高大的顶斜型峰林型、峰丛型丹霞地貌组合为特征.盆地中部的河口组上部和塘边组地层含砾砂岩和砂岩为主,以钙质胶结为主,可溶性成分含量较低,常发育低矮的圆丘状丹霞地貌组合为特征,大型岩洞是其典型的景观类型.过渡地带主要为河口组上部、塘边组和莲荷组下部的砂岩、含砾砂岩,丹霞地貌只发育于断层或河流发育地区,以顶平型丹霞地貌组合为特征.以钙泥质胶结为主,可溶性成分含量高的细碎屑岩中一般不发育丹霞地貌.  相似文献   
856.
红层在四川盆地中广泛分布,随着大量基础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红层岩溶问题日渐显现。而相对于红层岩体遇水易软化、膨胀等不良地质问题的研究,红层岩溶问题研究比较少。根据在四川红层地区多年的地勘工作实践,分析了四川红层岩溶具有非均一性、成层性、埋深大等特点,提出真红层岩溶、"假"红层岩溶等两种不同类型的岩溶形成机制。这些红层岩溶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的提出,对这一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施工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57.
南方某城市供水管网红水原因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乐乐  李星  杨艳玲  黄静  陈伟雄 《环境科学》2011,32(11):3235-3239
针对南方某城市供水管网经常出现红水现象,对实际供水管网进行了调查.从某城市供水管网中连续取样检测溶解氧、余氯、铁浓度、锰浓度、铁细菌和亚硝酸菌等重要水质指标,目的是探讨管网出现红水的原因.结果表明,管网出现红水地区的沉淀物主要成分为铁、锰,出厂水存在锰超标现象(Mn最大值达到0.33 mg.L-1),4个水厂出厂水拉森指数均〉1,4个水厂供水量及硫酸盐、电导率等供水水质指标存在较大的差别,管网中铁细菌及亚硝酸菌(100~103MPN.mL-1)存在水平较高.因此,出厂水本身腐蚀性是导致管网出现红水的潜在原因;其次,各水厂供水量和水质差异导致管网水在低溶解氧及低余氯条件下易发生红水现象;再者,管网中硝化作用严重,诱发微生物腐蚀供水管道.为此,针对上述原因提出控制管网红水现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58.
使用2008~2010年厦门同安湾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前的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数据,共计2160组,同时以人工监测数据为辅助,对该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诱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安湾海域生物、化学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pH、溶解氧、叶绿素、营养盐并非赤潮诱因,清淤及盐度明显上升应是该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诱因。  相似文献   
859.
通过试验利用硝酸、盐酸和醋酸分别对海泡石进行改性,并利用改性后的海泡石处理直接桃红12B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海泡石的最佳改性条件和改性海泡石对模拟染料废水色度、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15%的硝酸改性12h后的海泡石处理直接桃红12B模拟染料废水的效果最理想,色度去除率达83.45%,COD去除率达73.99%。  相似文献   
860.
2,4,6-trinitrotoluene (TNT) red water from Chinese explosive industry was adsorbed by activated coke (AC) from lignite. Since the composition of TNT red water was very complicate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was used as the index for evaluating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sorption kinetics and equilibrium sorption isotherms of AC for the removal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from TNT red water, and the changes of water quality before and after adsorption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 (HPLC), UV-vis spectra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 (GC/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rption kinetics of adsorbing COD from TNT red water onto AC was fitted well with the pseudo-second order model. The adsorption process was an exothermic and physical process. The sorption isotherm wa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Redlich–Peterson isotherm. At the conditions of initial pH, 20℃ and 3 hr of agitation, when the AC dosage was 160 g L-1, 64.8% of COD could be removed.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2,4-dinitrotoluene-3-sulfonate (2,4-DNT-3-SO3-) and 2,4-dinitrotoluene-5-sulfonate (2,4-DNT-5-SO3-) were 80.5% and 84.3%, respectively. After adsorption, the acute toxicity of TNT red water reduced 81.8%, compared with that of unprocessed TNT red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