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42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60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511篇
基础理论   239篇
污染及防治   93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本文对浙江省红壤和黄壤的电荷特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壤的可变负电荷量、正电荷量、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CEC)和可变电荷零点(PH0)都高于红壤。红壤和黄壤可变负电荷量占负电荷总量的半数以上。土壤的电荷特性与活性铁铝氧化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12.
采用室内模拟酸雨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酸雨对2种红壤镉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加速了红壤中镉的释放。在pH4.5的酸雨作用下,镉的平均释放水平是对照的1.6~1.7倍,在pH3.5的酸雨作用下,镉的平均释放水平是对照的2.0~6.5倍。经过相当于9150~10650mm降水量的淋溶后,pH4.5的酸雨使红壤镉的累积释放量提高63.0%~80.0%,pH3.5的酸雨使其提高102.7%~630.6%。红壤镉的释放与铝、铁的释放具有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酸雨对镉释放的影响可增加水体中镉的负荷,从而加重镉对人类的直接或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813.
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中CU2+的释放动力学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王芳  蒋新  王代长  余贵芬 《环境化学》2003,22(4):340-344
利用土柱研究了模拟酸雨淋溶下红壤中铜离子的释放动力学 .结果表明 :铜离子的累积释放量随时间的延长迅速增加 ,2 4h后基本达到平衡 ,48h后铜离子的释放明显受酸雨pH值的影响 ,pH >3 5时铜离子的释放规律依然相同 ,但pH 2 5时释放量却再次增加 .该过程可分为快速释放阶段和准平衡阶段 ,可用修正的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速率方程来描述 ,且修正的Elovich方程更优  相似文献   
814.
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的探针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荣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192-196
应用微相吸附-光谱修正技术(Microsurface adsorption-spectral correction,简称MSASC),利用刚果红(Congo Red,简称CR)探针测定了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简称EPS)中蛋白质(Protein)的含量,与常用的Folin酚法比较,结果一致,蛋白加标回收率为94.5%~107.1%,相对标准偏差(RSD)<4.5%.对反应机理的分析和产物结合常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在pH 2.21时CR-Protein作用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理论,产物的结合比79∶1,结合常数K=2.17×106,聚集形式为Protein·CR79,摩尔吸收系数ε664r=8.50×105L·mol-1·cm-1.  相似文献   
815.
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对UV-B辐射增强和蒽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低剂量的UV-B辐射和低浓度的蒽处理对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有刺激作用,而高剂量的UV-B辐射处理和高浓度的蒽处理对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均显示出抑制作用.UV-B辐射对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1.63、2.34和2.58 J/m2,蒽处理对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078、0.119和0.112 mg/L.在刺激浓度的蒽处理的同时,添加刺激剂量的UV-B辐射条件下,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同样表现出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16.
大连湾海域水体富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描述大连湾水体现状的最新动态.通过研究发现,大连湾大部分海域已达富营养化程度,其中无机氮是影响大连湾水质的主要污染物,无机磷含量高低是决定赤潮发生与否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817.
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进而决定了碳库的稳定性.以林地为参照,分析我国红壤丘陵区农田(水田和旱地)SOC及其活性组分[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颗粒有机碳(POC)]和惰性组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含量,探讨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旱地和林地相比,水田SOC、 MBC、 POC和MAOC含量均为最高.DOC含量以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和水田(P<0.001).SOC各组分占SOC的比例,即DOC/SOC、 MBC/SOC、 POC/SOC和MAOC/SOC范围分别为0.22%~0.93%、 1.62%~2.70%、 31.08%~40.00%和43.22%~56.82%.活性组分(MBC和POC)含量与占比趋势一致,均以水田>林地>旱地.MAOC含量以水田最高、旱地最低,MAOC/SOC则以旱地最高、水田最低.相关分析表明,水田、旱地和林地中MBC、 POC和MAOC分别与S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而DOC与SOC及其它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旱地、林地...  相似文献   
818.
科学监管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天-空-地”一体化获取多源数据,结合GIS和RS空间分析,从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人类活动、环境限制4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构建了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区监管评价体系,并以泰山生态保护红线区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人类活动状况3个分指数得分及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就综合得分而言,2000—2005年、2005—2010年得分降幅分别为18.73%和5.24%,2010年得分最低(41.97分),而2010—2015年得分增幅为81.63%,2015年得分为76.23分,生态环境综合得分评价等级由Ⅱ级升为Ⅰ级。其中城乡居民和工矿用地面积占比、生态系统破碎度和分离度、植被生物量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指标,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研究区边界处人类活动的监管,并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植被生长状态的保护。该监管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监管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19.
作为贯通于中国现当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典型文化现象,红色记忆宏观层面的书写、建构、传承等话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探讨,但个体层面的红色记忆研究相对空缺并亟待推进。为此,本文以红色资源富集的延安城市核心区为案例地,借助世代研究法,通过对36位当地居民的深度访谈,明晰了红色记忆"宏观—微观"的建构路径与结果,并诠释了延安老中青三代城市居民的红色记忆代际差异。研究发现,宏观层面的记忆要素挖掘、叙事表达与资源活化构筑了居民红色记忆的编码、选择与巩固过程,促使当地居民生成富有时代特色的红色记忆内容,并最终构建了老中青三代权威性、功能性及反思性的差异性红色记忆体系。研究结果折射出记忆建构的社会力量与时代变迁对个体记忆塑造的重要意义,并为规范开展红色记忆实践,推进红色记忆薪火相传提供了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820.
2010年春季对东海海域进行了赤潮专项调查,在3个海区发现有赤潮发生。对这些海区的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中发现的赤潮原因种有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2种;活性磷酸盐和铵盐是发生中肋骨条藻赤潮的重要营养条件,东海原甲藻可以耐受低营养环境,调查海区在较低的温度(17℃)下也能发生东海原甲藻赤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