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0篇 |
免费 | 172篇 |
国内免费 | 46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73篇 |
废物处理 | 61篇 |
环保管理 | 114篇 |
综合类 | 942篇 |
基础理论 | 336篇 |
污染及防治 | 232篇 |
评价与监测 | 60篇 |
社会与环境 | 46篇 |
灾害及防治 | 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76篇 |
2014年 | 78篇 |
2013年 | 109篇 |
2012年 | 106篇 |
2011年 | 113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103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112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Guihua Zhu Feng Jiang Dongyang Tan Jisheng Zhang Ying Z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 Energy》2018,15(2):106-112
In this research, desert sand is used as the sensible heat storage medium, which exchanges heat with air in the downcomer to realize heat storage and heat release. The desert sand distribution uniformit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heat exchange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between desert sand and air for the process of convection in the downcomer. Given the superiority of sensible heat storage in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between desert sand and air, distributors with cylinder or conical bore solid particles and homogeneity performance testing device are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on the basis of convection system equipped with solid particle–air downcomer. Then, the convection experiment between solid sand and air is researched. The greater the desert sand flow rate and higher the volume density, the larger the variance of regional mass flow rate and the worse the homogeneity performance. For the cylinder bore distributor, the smaller the sand particle size is, the greater affected the sand groups can be. The sand homogeneity performance is preferable with the two particle size ranges: 0.18-0.25 mm and 0.15-0.18 mm. The total sand flow rate decreases, but the uniformity improv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ir flow velocity, and the best distribution performance is achieved at an air velocity of 0.6 m/s. However, the distribution performance declines with the air flow velocity persistently increasing because the sand groups are pushed to one pipe side close to the wall. The sand groups deflect seriously with the air flow velocity increasing. 相似文献
902.
903.
渤海西部局地大雾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2012年秦皇岛地区4个气象站大雾监测及Micaps 3.0常规资料,对比分析卢龙与沿海站大雾的时空尺度分布特征,对大雾持续时间、日数进行跨月、跨年统计,从中筛选出189个样本个例进行变化趋势分析。对典型17个过程个例按能见度大小进行3级设定,对应其同步天气背景,分析大雾偏多的成因。 相似文献
904.
本文介绍了大型吹砂吹尘综合试验系统的设备构成和系统设计应考虑的关键技术。阐述了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论述了砂尘浓度、试验段风速、试验段温度和相对湿度等主要试验参数的调节技术,并给出了应用结果。能够为大型吹砂环境试验设备的设计和试验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05.
通过分析秦皇岛地区水资源及人均占有率、气候干旱化之现状及秦皇岛地区降水的特点,发现秦皇岛降水有明显日变化特征(凌晨1~2时和傍晚17~18时降水量较大)。从化学制剂的选择、碘化银成核环境确定、积云增雨的高度判断三个方面提出了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在作业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06.
导排层淤堵导致的渗滤液水位过高是引发危险废物填埋场环境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淤堵规律,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重庆某危险废物填埋场渗滤液原样作为导排流体,以卵石为导排颗粒,选择垂向Column装置模拟实际危险废物填埋场的淤堵特征和规律.对无反滤层装置的淤堵实验研究表明:时间上,导排层淤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初期(0~2 个月)孔隙度较为稳定,中期(3~4月)孔隙度缓慢下降,后期(5~6月)孔隙度急剧下降;空间上,越靠近入水口(0~10cm),淤堵越严重;时间越长不同高度处淤堵差异越明显.对不同反滤层装置淤堵的比较研究表明:反滤层的存在有利于控制淤堵物的产生,且土工布反滤层的效果好于细颗粒反滤层;反滤层存在条件下,导排系统的整体导排能力下降(60cm水头压力下的导排流量仅为无反滤层条件下的1/2).因此在导排层上方安置反滤层时需谨慎考虑. 相似文献
907.
以赤泥为主要原料,采用硫酸浸取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硫酸铝铁(PAFS)。对制备PAFS的酸浸条件进行研究,并评价其絮凝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最佳酸浸条件为硫酸浓度35%,液固比5.5 m L/g,酸浸温度90℃,酸浸时间2.0 h;2)在浊度的去除方面,PAFS>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铁(PFC),且PAFS去除率高达95.4%;在COD去除方面,PAC>PAFS>PFC,且PAFS最高去除率为82.7%;在总磷去除方面,PAFS>PFC>PAC,且PAFS最高去除率为87.4%。 相似文献
908.
采用PAC(聚合氯化铝)和PAFC(聚合氯化铝铁)作为絮凝剂,探讨不同絮凝剂及其投量对于内循环连续砂滤器处理效果和滤料板结潜在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PAC和PAFC投量由5mg/L升至30mg/L时,COD和SS的去除率随着投加量的增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0mg/L为试验水质下的最佳投量,在该投量下,PAC对SS和COD去除率为分别为49.7%和12.9%;PAFC对SS和COD去除率分别为50.6%和13.8%.内循环连续砂滤器主要去除的是相对分子量在3k以上的溶解性有机物,但对相对分子量1k以下的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不好,总DOC去除率低于5%,需进一步深度处理以满足最新的排放标准.PAFC混合液比PAC混合液黏度低,有利于缓解滤料板结.总体来看,更适合于石化二级出水的混凝剂为PAFC,最佳投量为10-15mg/L,可保障对SS高效去除同时并使内循环连续砂滤器运行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909.
研究了采用悬液Wien效应测定反号离子在土壤胶粒双电层中分布的方法原理,及不同阳离子在黄棕壤和黑土胶粒双电层中的分布规律.试验条件下,这2种土壤的Na+饱和胶粒的表面电导率最大,而使表面电导率最小的阳离子是不同的,黄棕壤为Cu2+,黑土则为Cd2+.黄棕壤和黑土胶粒的表面电导率随阳离子的变化顺序分别为Na+K+Cd2+Pb2+Ca2+La3+Cu2+和Na+K+Pb2+La3+Cu2+Ca2+Cd2+.除Na+和Cd2+外,几乎所有阳离子在黄棕壤胶粒扩散层中的比率(ECS/ECad)明显小于黑土,其中Cd2+在黄棕壤和黑土胶粒扩散层中的比率分别为0.174和0.0872.黄棕壤和黑土胶粒的ζ电位随阳离子价型的变化顺序,除了钙饱和黑土外,与土壤胶粒表面电导率随阳离子价型的变化顺序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10.
夜光藻赤潮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模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2006年夏天渤海湾赤潮重点监控区中发生的一次夜光藻赤潮,考虑到夜光藻赤潮过程与环境因子的复杂关系和赤潮监测数据的不确定性,利用模糊逻辑方法对监测数据样本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象为1号、2号和4号站位包含有夜光藻赤潮过程的7月26日~8月20日的连续监测数据,给出了隶属度函数和模糊规则的提取方法,利用生成的模糊逻辑规则阐述了此次夜光藻赤潮的生消过程并分析了夜光藻赤潮与若干环境因素之间的变动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该海域的夜光藻赤潮机理并预测夜光藻赤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