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24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492篇
基础理论   231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二十年来渤海生态环境参数的演化和相互关系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通过系统分析近20a来渤海中部海域3a(1982-1983,1992-1993,1998-1999年)10航次的生态环境特征参数的变化,描述了变化趋势,初步讨论了各种特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近20a来,渤海中部营养盐的浓度和结构(N/P和Si/N)均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无机氮持续增加,活性磷和硅显著降低,N/P值升高,Si/N值下降。N/P值3a的五月和十月平均值分  相似文献   
172.
铁改性赤泥吸附剂的制备及其除砷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氧化铝生产废渣--赤泥为原料,采用铁盐改性处理制备了新型羟基铁包覆型赤泥除砷吸附剂.研究考察了吸附剂吸附砷效能、投加量、吸附时间和pH值对吸附除砷效果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IR)、比表面积(BET)等仪器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吸附机制.结果表明,铁盐改性赤泥吸附剂对As(V)具有显著吸附效能,在pH为7,初始砷浓度为1 mg·L-1,铁盐改性赤泥吸附剂饱和吸附容量为50.6mg·g-1时,除砷率高达99.9%,吸附后出水砷含量可达到0.01 mg·L-1以下,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式;溶液pH值显著影响砷去除效果,吸附机制主要为羟基铁的表面吸附机制;吸附后的吸附剂可通过NaOH溶液再生,脱附率达到92.1%.  相似文献   
173.
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素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迁移的减控影响,根据2013年5—10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选取玉米/大豆间作的红壤径流区,以单作玉米、单作大豆为对照,并设置抑菌处理(施用苯菌灵)和未抑菌处理,模拟分析间作和菌根处理复合作用下的径流磷迁移特征. 结果表明:除7月19日外,整个雨季各处理下径流中ρ(TP)、ρ(可溶性磷)和ρ(颗粒态磷)随采样时间均无明显变化;所有组合处理中,未抑菌-间作处理下径流中ρ(TP)最低,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25.6%、12.2%;无论是否抑菌,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可使径流中ρ(可溶性磷)较单作玉米处理降低约24.7%;未抑菌处理下,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约14.3%、20.2%,并且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未抑菌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显著低于抑菌处理. 另外,无论是何种种植模式,抑菌处理下土壤中w(TP)均显著高于未抑菌处理,增幅在9.0%以上;抑菌条件下,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w(速效磷)较单作玉米处理显著降低;与抑菌-单作玉米处理相比,未抑菌-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和w(速效磷)也分别降低了0.25 g/kg和2.56 mg/kg. 研究显示,菌根真菌协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坡耕地红壤磷的径流流失,对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一定削减潜力.   相似文献   
174.
闽江河口潮汐沼泽湿地CO_2排放通量特征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以闽江河口区面积最大的鳝鱼滩湿地分布的3种植物沼泽湿地:土著种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 Lam.var.brevifolius Bocklr.)沼泽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湿地及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沼泽湿地...  相似文献   
175.
浙江北部海域的具齿原甲藻赤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年5月浙江北部沿海海域的一次具齿原甲藻赤潮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细胞数106/L是具齿原甲藻发生赤潮的临界值,赤潮生物数量与DO、COD、叶绿素a、被囊类及水母有较好的正相关作用,与桡足类、箭虫类则呈相反的走势,具齿原甲藻赤潮的暴发及持续并不需要过高的营养条件,其连续、大规模的发生估计与海洋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6.
大型海藻栽培及其在近海环境的生态作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作为重要自然资源的大型海藻可食用、作为饲料、工业原料和有机肥料,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商品。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大型海藻栽培业。当前,近海水域营养超负荷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一些栽培的大型海藻,生产力很高,在生长过程中可大量吸收N、P营养物质,是海洋环境中重要的生物过滤器。此外,大型海藻在碳循环研究、赤潮控制和维持健康的复合养殖系统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材料。为保障近海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健康,大规模栽培大型海藻是重要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177.
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棉田土壤肥力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彬  杜传莉  黄国勤  赵其国 《生态环境》2011,20(11):1687-1692
通过对棉田进行不同量的稻草覆盖,研究了不同稻草覆盖量对土壤的化学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不但能改善土壤的化学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同时能增强土壤酶活性。棉花种植前和收获后相比,稻草覆盖能够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钾的质量分数,并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升高,而速效氮、速效磷质量分数在棉花种植前和收获后相比呈下降趋势。少量覆盖最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增加,中量覆盖放线菌和硝化细菌会有所减少,大量覆盖反而会让部分微生物减少。另外,稻草覆盖处理均有提高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脲酶活性的作用,且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的活性随着稻草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78.
马奔  章群  司从利  黄小彧 《生态环境》2011,20(12):1898-1901
测定了采自香港2株球形棕囊藻和湛江1株等鞭金藻质体16SrDNA基因序列,结合GenBank中下载的32条同源序列,分析序列特征并构建分子系统树。发现600bp序列中有可变位点42个,简约信息位点33个,可变位点和简约信息位点分别为全序列的7.0%和5.5%。A+T的含量(52.5%)略大于C+G含量(47.5%),与已报道的棕囊藻属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相似;在分子系统树上,同属藻种聚类在一起,属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255-0.0503。棕囊藻属属内遗传距离0-0.0050,不同藻种相混杂,并未独立成支;质体16srDNA部分序列虽不能区分棕囊藻属内不同藻种,但能鉴定出GenBank中27个环境样品为棕囊藻属藻株,从而能确定其地理分布和相对丰度,对棕囊藻赤潮的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质体16srDNA在其他赤潮藻类物种鉴定方面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9.
柠檬酸促进土壤镉解吸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工致污的广东红壤为材料,采用平衡批处理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及不同pH值的柠檬酸溶液对土壤中重金属镉解吸产生的影响,并对处理前后的土样进行了镉的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可以促进土壤镉的解吸且促进作用随着柠檬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溶液pH的变化,溶液中柠檬酸的形态发生变化,导致其络合土壤镉的能力发生变化;与原土相比,经过柠檬酸处理后土样中的酸可提取态镉所占比例下降,说明柠檬酸对土壤镉解吸的部分主要来自酸可提取态。  相似文献   
180.
李洁  盛浩  周萍  张杨珠 《生态环境》2013,(11):1780-1784
土壤活性碳组分是土壤健康变化的指示器。选取湘东丘陵区3种不同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紫色土、板岩红壤和花岗岩红壤),研究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剖面分布规律,并分析POC、DOC与土壤有机碳(SOC)、土壤质地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剖面POC、DOC质量分数分别介于0.29~3.87g·kg。和15.01~311.34mg·kg^-1,随剖面加深而大幅降低。土壤剖面POC储量介于8.61一16.54t·hm^-2,以花岗岩红壤最高,板岩红壤最低;而DOC储量介于380.76~1184.83kg·hm^-2,以板岩红壤最高,紫色土最低。POC占SOC的比例(POC/SOC)介于6.42%~46.25%,其中紫色土和板岩红壤POC/SOC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花岗岩红壤则完全相反。DOC占SOC的比例(DOC/SOC)介于O.35%~3.02%,其中紫色土DOC/SOC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板岩红壤与花岗岩红壤DOC/SOC则以B层最高。由此可见,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类型,碳库质量和脆弱程度不一。从维持地力和环境健康的角度,应对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制定不同的开发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