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24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492篇
基础理论   231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81.
水体中摇蚊幼虫的孳生规律及其控制途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摇蚊幼虫污染是给水处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本文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与控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分析了摇蚊幼虫的污染现状、污染产生原因 ,并介绍了摇蚊的生活史以及空间和季节分布规律 ,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摇蚊幼虫孳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因素 ;指出了摇蚊的自身特性和现有的研究手段 ;目前对摇蚊幼虫污染进行综合防治所采用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操纵法。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此类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2.
赤泥在控制沉积物磷释放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烧结法赤泥中富含Ca、Fe等金属元素的氧化物而具有吸附性的特点,通过室内模拟研究赤泥投加对沉积物中各种磷形态含量及分布比例的影响,进而探讨利用赤泥控制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可行性。对经过处理后的沉积物磷形态分析后表明,投加赤泥能促使沉积物中铁铝磷向钙磷转化(Pearson相关分析,r=-0.892,P<0.01,n=9),且赤泥的强碱性使沉积物pH值逐渐升高。确定了赤泥最佳投加比例为5%,此时沉积物的pH为9.03,铁铝磷含量由初始的148 mg/kg降至107 mg/kg,占总磷比例也由18.1%降至13.4%,钙磷含量由486 mg/kg升至546 mg/kg,其占总磷比例则由60%增至68.7%,铁铝磷和钙磷之间的转化已基本完成,继续增加赤泥投加量对沉积物中磷形态间的相互转化影响甚微。由于铁铝磷较钙磷活性高而易释放,可见投加赤泥能降低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风险。赤泥可以作为吸附材料被应用于沉积物磷污染控制技术中,为有效控制水体内源磷负荷提供一种新思路和廉价材料。  相似文献   
983.
通过溶剂热法在醋酸改性的条件下制备合成了新型钴掺杂的UiO-66纳米颗粒(Ac-Co/UiO-66),并采用SEM、XRD和BET分析证实了材料主体结构的合成.同时,以阴离子染料直接蓝、达旦黄和刚果红为目标污染物,系统研究了吸附时间、初始浓度、pH因素对Ac-Co/UiO-66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进行120 min后3种染料的吸附量趋于平衡,吸附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证明化学吸附是主要的速率控制步骤.3种染料的吸附等温数据均采用Langmuir等温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证明染料分子在Ac-Co/UiO-66上属于单层吸附,直接蓝、达旦黄和刚果红的Langmuir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378.3、525.8、1234.6 mg·g-1.Ac-Co/UiO-66适合在酸中性环境去除染料.在二元染料体系中发现阴离子染料之间的吸附具有拮抗效应,且染料浓度比的增大会导致染料的竞争效应向独立效应演变.染料的吸附机理涵盖了氢键作用、静电作用及π-π堆积作用力.Ac-Co/UIO-66对直接蓝、达旦黄和刚果红的吸附容量经历4个循环后分别维持在71.2%、65.3%和91.4%.  相似文献   
984.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收集了1972~2009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9°25'~32°00'N、124°00'E以西)所记载的赤潮事件,基于GIS软件平台,系统分析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绘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分布图.分析表明:①近40年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发生多达174次,暴发面积〉1 000 km2的有25次.赤潮发生核心区集中在...  相似文献   
985.
腐殖酸对红壤中铅镉赋存形态及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入探讨了腐殖酸不同组分对红壤中铅镉形态分级与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腐殖酸的添加使红壤中Cd和Pb的残渣态向有机态转化 .用量越大、温度越低 ,转化效应越明显 .对植物最有效的可给态Cd和Pb的剧烈变化主要发生在加入腐殖酸 1h之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稳定 .富里酸 (FA)促进了可给态Cd的增加 ,而胡敏酸 (HA)对可给态Cd和Pb的有一定的抑制和钝化作用 ,其作用以灰色胡敏酸 (GHA) >棕色胡敏酸 (BHA) .因此 ,在农业生产中 ,于红壤中添加HA特别是GHA成分高的有机物料 ,可部分减少Cd和Pb对作物的危害 .  相似文献   
986.
以长沙市为例,研究了湘中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同时,参照相关研究成果制定了长沙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表,计算并研究了长沙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研究区林地、草地、湿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减少最多.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增加最多;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了1483.14×106元,年变化率为-0.41%,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价值系数较高的林地面积大幅减少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敏感性指数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所制定的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湘中红壤丘陵区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在调整该区土地利用结构时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以减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87.
近20 a南海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收集整理了自1980~2004年的南海历次赤潮事件,并对这些赤潮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赤潮持续时间长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形成南海赤潮时空分布特征和持续时间长度变化的可能原因.文章认为:赤潮在年度和月份分布不均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差异以及各月份水文气象要素的主要演变特征不同;赤潮持续时间延长的原因与南海区气候转暖和广东近岸海域水质变差有关.研究发现赤潮事件的月份分布和赤潮持续时间长度存在历史性变异,有关现象值得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注意,而其中原因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88.
近年来深圳海域的赤潮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 1 996~ 2 0 0 0年期间深圳海域赤潮发生的回顾及主要赤潮事件的分析 ,阐明近年来深圳海域赤潮发展趋势为 :(1 )赤潮类型多样 ;(2 )出现新记录种类和有毒种类赤潮 ;(3 )持续时间长 ,危害程度大 ;(4 )频率增多 ,范围扩大 ;(5 )呈全年式的模式。并列举了深圳沿海近岸主要赤潮生物种名和对渔业造成危害的赤潮藻  相似文献   
989.
以盐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区为研究对象,选用哨兵-2号卫星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及变化斑块提取,分析其区域内2019-2020年人类活动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动态变化情况分为正变化和逆变化,其中逆变化占变化总面积的绝大部分,主要呈现为水田的减少;正变化主要呈现为农村居民点的拆除.总体来说,人类活动变化面积非常少,无工业用地的增...  相似文献   
990.
Understanding how human modification of the landscape shapes vertebrate community composition is vital to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ajectory of wildlife. Using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we deployed the largest camera-trap network in Mesoamerica to date to investigate how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shapes the occupancy and co-occurrence of terrestrial vertebrate species in a tropical biodiversity hotspot: the Osa Peninsula, Costa Rica. We estimated species richness in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land protection with rarefaction analysis and estimated the expected occupancy with a joint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 that included covariates for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land protection, habitat quality, and habitat availability. Areas with the most stringent land-use protections (e.g., Corcovado National Park, 24 species [95% CI 23–25]) harbored significantly more species than unprotected areas (20 species [19.7–20.3]), mainly due to a reduced presence of large-bodied species of conservation concern in unprotected areas (e.g., jaguar Panthera onca and white-lipped peccary Tayassu pecari). Small-bodied generalist species, such as opossums (Didelphidae) and armadillos (Dasypus novemcinctus), in contrast, were more common at disturbed sites,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rtebrate community composition between sites with low and high disturbance. Co-occurrence of species was also mainly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o disturbance. Similar responses to disturbance create two groups of species, those whose site-level occupancy usually increased as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increased and those whose estimated occupancy decreased. The absence of large-bodied species entails an important loss of ecological function in disturbed areas and can hinder forest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Efforts to protect and restore forested landscapes are likely having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bundance of some threatened species. These efforts, however, must be sustained and expanded to increase connectivity and ensure the long-term viability of the wildlif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