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8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485篇
安全科学   442篇
废物处理   104篇
环保管理   371篇
综合类   1342篇
基础理论   263篇
污染及防治   162篇
评价与监测   74篇
社会与环境   143篇
灾害及防治   17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针对搅拌桩施工会引起周围土体的位移及产生很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工程现象,首先分析了搅拌桩施工中固化剂的注入体积与膨胀压力、成桩直径的关系。结果表明,5%~10%的注入浆液的体积可以对周围土体产生1.8~3.0倍不排水抗剪强度的膨胀压力,成桩直径比搅拌叶片的名义直径大5%~10%。然后量测室内模型桩、现场搅拌桩的成桩直径,分析了注入浆液的体积与成桩直径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深度不太大的水泥土搅拌桩,有约45%的注入体积会通过上浮隆起的土体损失掉;大约5%的注入体积通过劈裂裂缝渗入到周围土体中;大约50%的注入体积会转化为成桩直径,使桩体膨胀5%~10%,即实测桩径比搅拌叶片的名义直径大5%~10%。  相似文献   
82.
上保护层开采瓦斯综合治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于一般的保护层开采理论,对上保护层开采合理参数和保护范围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合潘东公司具体情况设计了试验方案,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案的合理性,同时也表明上保护层开采对下临近突出煤层的突出危险消除效果明显,上保护层开采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试验结果对类似开采条件的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及瓦斯综合治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简要介绍了北京地热资源特点,分析了北京地热资源开发的时空演变规律.在搜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绘制出了北京城区地热井分布示意图,并针对其开发利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4.
含油污泥特点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含油污泥主要来源于油田开采、油气集输及污水处理场,污泥中一般含油率在10%~50%,含水率在40%~90%。文章介绍了不同来源含油污泥的特点及脱水方法,并对各种含油污泥处理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由于含油污泥成分复杂,没有任何一种处理方法可以处理所有类型的含油污泥。  相似文献   
85.
针对传统的污染排放数据指标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污染物排放指标应根据排污强度和经济指标确定的新思路,同时提出污染物排放指标数据的快速测算模型设计.建议通过环境监测数据或物料衡算数据确定每个排污单位的平均排污强度,作为计算机处理的参数,再由该排污单位申报每月的经济指标(产量或产值),输入计算机计算其产污量、排污量和去除量.实施计算机管理的关键是选取适当的数据计算模型.新思路应该能够规范计算程序,建立污染源动态数据库,对排污数据实行有效的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86.
针对目前我国民用运输机场航空器场内失事应急救援综合演练缺乏有效评估体系的现状,通过对演练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构建航空器场内失事应急救援演练评估指标体系,涵盖消防、医疗、公安、媒体应对、运行指挥中心、地服、飞行区7个组织部门的2级指标。结合航空器场内失事救援的业务特点以及指标体系内在逻辑,设计相应的评估方法,对开展的航空器场内失事应急演练进行评估;最后,以国内2个机场的相关应急演练过程为典型示例,进行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演练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能较好地应用于实际应急演练过程,进而在演练评估结果和建议的基础上,实现应急演练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87.
为了解决移动变电站低压侧为变频器供电时漏电保护装置误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傅式算法的附加直流原理漏电保护新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MATLAB/Simulink仿真,研究了具有变频器的矿井低压供电系统附加直流原理漏电保护,提出由傅式算法分解出采样电压直流分量以反映电缆绝缘水平的保护方法;同时分析了其他因素对直流分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变频器对传统附加直流保护整定值有较大影响,易造成漏电保护装置误动且无法实现电缆的在线绝缘监测;所提出的直流分量法能准确测量电缆对地绝缘电阻,且可消除电缆分布电容、变频器载波频率、变频器输出频率等其他因素的干扰;采用该漏电保护方法,可承受变频器投入时对采样电压造成的较大冲击,不必在启动期间解除漏电保护装置,能够消除在此期间存在的人身触电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8.
北京电动出租车与燃油出租车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燃油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导致城市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以电动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是当前各国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北京于2011年启动了电动出租车推广计划.为比较北京市迷迪电动汽车和现代燃油车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基于Ga Bi4.4软件,选用CML2001和EI99影响评价模型对两款车的生产、使用和报废回收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价,并针对汽车报废里程和电力能源结构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根据EI99评价模型,迷迪电动汽车环境影响总体上优于现代燃油车,尤其在削减化石能源消耗方面优势凸显,但在生态系统质量影响及人体健康影响方面却略有增大的趋势;利用CML2001模型对比分析得出迷迪电动汽车比燃油出租车在对非生物资源消耗、全球变暖以及臭氧层损耗等方面有明显改善;但在生产阶段尤其是动力系统生产方面在非生物资源消耗、酸化、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光化学臭氧合成、臭氧层损耗、生态毒性等生态环境影响却均有增大趋势.使用阶段电力生产是迷迪电动汽车非生物资源消耗、酸化、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光化学臭氧合成、生态毒性等环境影响的主要来源;而现代燃油出租车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主要来源于尾气排放和汽油生产,其中尾气排放是造成现代燃油车在富营养化和全球变暖等方面影响潜值较大的主要原因;基于清单数据库,针对致霾因子影响分析得出,在2010年北京市电力能源驱动下,迷迪电动车明显增加了超细颗粒物(PM2.5)、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ds,VOCs)等因子的全生命周期的排放,而同时降低了氨气(NH3)的排放量,使用阶段排放的差别是造成上述趋势的主要原因.对关键因素敏感性分析发现,随着报废里程以及清洁能源比例的增加,迷迪电动汽车相对现代燃油车的单位里程碳减排量呈现增加的趋势.清洁电力能源的使用可大幅降低迷迪电动汽车致霾污染物的排放量.根据分析结果,为北京市电动车的推广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9.
长期施肥下浙江稻田不同颗粒组分有机碳的稳定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托浙江水网地区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1996~2013年),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各颗粒组分有机碳含量及其化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秸秆与化肥配施(NPKRS)、栏肥与化肥配施(NPKOM)、单施化肥(NPK)和单施栏肥(OM)处理均显著(P0.05)增加了砂粒(2~0.02 mm)、粉粒(0.02~0.002mm)和黏粒(0.002 mm)组分中有机碳含量;而单施秸秆(RS)处理仅显著增加砂粒组分有机碳含量.此外,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肥和化肥配施促进了新增有机碳在粉粒和黏粒组分的分配,更有利于新增有机碳的稳定.应用13C-NMR波谱技术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粉粒和黏粒组分有机碳的化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粉粒组分烷氧碳、芳香碳的相对含量高于黏粒,而烷基碳、羰基碳的相对含量低于黏粒.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下粉粒和黏粒烷基碳相对含量较单施有机肥处理分别降低9.1%~11.9%和13.7%~19.9%,烷氧碳的相对含量则分别增加2.9%~6.3%和13.4%~22.1%,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降低了粉粒和黏粒组分有机碳的分解程度.长期单施化肥处理下粉粒和黏粒组分有机质的芳化度和疏水性低于单施有机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有机质的矿化稳定性较低.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尤其是NPKOM处理,通过增加化学抗性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并且减缓活性组分的分解提高粉粒和黏粒组分有机碳含量,是促进稻田土壤有机碳可持续积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0.
李怀正  陈珂莉  危忠  王卫刚 《环境科学》2015,36(9):3262-3268
对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设施在不同温度、不同雨强、不同降雨间隔条件下处理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中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温从20℃下降至4.3℃,COD、TN、NH+4-N、TP去除率下降了15.58%、48.93%、42.26%、57.75%;降雨强度由0.65mm·min-1增加1倍至1.30 mm·min-1,COD的平均去除率低了15.19%,TN、NH+4-N的去除效率相当,TP的去除效率提高了11.21%,但COD、TN、NH+4-N、TP单位面积去除的总量却提高了26.27%、68.3%、32.6%、104.2%;降雨间隔从2 d增加到4 d时对COD去除的影响不大,但使NH+4-N、TN的处理效率提高19.31%、13.95%,对TP的单位面积去除量提高71.43%,但去除总量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