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42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52篇
综合类   470篇
基础理论   76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281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对区域差异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根据IPCC方法计算得到1995—2012年中国各省市碳排放数据,表明从1995年开始,我国各省市的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并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基尼系数、Theil系数、对数离差均值的计算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在各省市自治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随着时间逐渐增大.为了进一步分析碳排放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我们建立了碳排放强度的回归方程,并采用夏普里值分解法进行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整体上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贡献值最大,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其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作用逐渐加强.其次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贡献值分别为18.91%和26.76%,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贡献值随着时间逐渐减少,作用也逐渐弱化.最后是城市化水平(贡献值为~(-1).65%),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差异.进一步采用第三产业占比表示产业结构,石油占比表示能源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与碳排放强度变为反向关系.即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高,在能源结构中油的比重大,煤炭比重小,碳排放强度相比于其他地区则低.由此可见,石油比重的区域差异是影响碳强度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提升碳排放强度高的地区的石油以及低碳能源可以缩减区域间的碳排放差异.本文的研究对合理、公平的碳减排政策的制定,鼓励各省市自治区积极参加碳减排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2.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mplexities, degree of organisation and embedded potentials in selected informal worlds of work involving women in Agbogbloshie, a site that has achieved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notoriety for its ostensibl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unrest challenges. The analysis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to show how informality remains a persistent, substantial and the defining feature of Ghana’s economy in terms of its fostering growth and creating jobs, although its overall role in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discourse is largely ignored or seldom considered. Drawing 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qualitative field-based survey data, the paper presents the multi-dimensional ways migrant women from northern Ghana adopt to innovate, network and “graduate” from e-waste-related activities to engage in long-distance trade, which, in turn, serves as a catalyst for spin-off activities that manifest differently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of the country. It also sheds light on how these women, with little prospect of formal employment, negotiate contemporary economic shifts and create an occupational continuum that defies strict compartmentalisation. The paper adds to the expanding corpus of writings on informalisation as a growing, noteworthy and integral feature of Sub-Saharan Africa’s economy.  相似文献   
143.
综合分析1991年至2010年声环境质量二十年演变规律,得出环境噪声在污染治理方面所采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灾害事故层出不穷,建立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既是一项惠及民生的系统工程,也是新形势下完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从盐城地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了当前影响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加强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措施,并从应急救援的格局、机制、基础和保障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45.
我国酸性降水来源探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酸性降水存在着大气污染物的局地冲刷和中、长距离传输双重来源机制。我国南方重污染城市的酸性降水主要来源于城市高浓度大气污染物的局地冲刷;广阔区域和清洁地区的酸性降水则主要来源于大气污染物的中、长距离传输。酸性降水中局地来源和传输作用的贡献,因地而异,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大气污染条件和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146.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的区域排放当量制定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现有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区域排放当量概念及相应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应用该概念制定总量控制方案,首先是运用线性规划模型求解区域允许排放当量,线性规划模型中的技术系数是以区域内网格为基础的污染物转移函数;其次是分配区域允许当量至各个污染源,从而确定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该方法已在南昌市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47.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引起各国和公众的关注,我国也针对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应对挑战。文章在全面总结中国碳减排的研究文献基础上,从碳排放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减排的情景分析、政策技术措施的潜力和成本分析、区域碳减排等4个方面系统归纳分析了我国主要的碳减排研究现状,提出了碳减排研究前景与展望,并建议开发适用于我国的碳减排研究模型,加强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碳减排研究,提出客观可行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48.
中国西部成都的区域经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西部成都的区位环境、农业经济、交通运输等状况,认为成都具有成为中国西部中心城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9.
We develop and compare three regression models for estimating flood quantiles at ungaged stream reaches in New Hampshire and Vermont. These models emerge from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valida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flood magnitude and six candidate predictors reflecting basin size, topography, and climate and channel size at 36 gaging stations with record lengths exceeding 20 years. Of the candidate predictors, bank full width is most highly correlated with flood magnitude and the best prediction equation is based on width. Thus channel geome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rrent hydrologic regime in spite of geologically recent glaciation and apparently non-alluvial bank materials. We also develop models that use information obtainable from maps or GIS. The best of these uses drainage area and drainage-basin elevation as predictors, but it is substantially less precise than the width-based relation. A third relation using only drainage area as a predictor is even less precise but may be useful for some purposes. No other single predictors or combinations yielded useful predictions, although some had been included in previously-established models for the region. Model comparison included examination of residuals generated by regression using one-at-a-time suppression of data points and comparison with precision obtainable with gaging records of varying lengths.  相似文献   
150.
利用区域气候和大气化学模式系统,对2000年春季生物质燃烧排放影响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地区对流层臭氧含量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东南亚和南亚的生物质燃烧不仅影响源区对流层臭氧含量,而且对处于环流下游的中国南部地区也有显著作用;燃烧源区主要影响对流层低层,下游地区则影响对流层中低层.在源区引起的对流层臭氧总浓度增加达2.1×10-1g/m2,对下游的中国南部地区增加量为9.0~12.0×10-2g/m2;源区大气低层1000~900hPa的臭氧含量可增加36×10-9m3/m3 以上,而在中国南部750~700hPa高度上空的增加达15×10-9m3/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