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2篇
  免费   1150篇
  国内免费   1794篇
安全科学   1725篇
废物处理   131篇
环保管理   1739篇
综合类   5002篇
基础理论   1493篇
环境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525篇
评价与监测   451篇
社会与环境   1182篇
灾害及防治   584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41篇
  2022年   404篇
  2021年   460篇
  2020年   447篇
  2019年   427篇
  2018年   387篇
  2017年   520篇
  2016年   521篇
  2015年   563篇
  2014年   415篇
  2013年   653篇
  2012年   764篇
  2011年   837篇
  2010年   646篇
  2009年   661篇
  2008年   492篇
  2007年   566篇
  2006年   581篇
  2005年   403篇
  2004年   346篇
  2003年   318篇
  2002年   311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214篇
  1998年   166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5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12篇
  197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能够合理引导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控制其无序蔓延。论文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贵溪市为研究区,从空间适宜性评价、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两规”)衔接等方面探索有效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空间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自然、空间可达性和生态条件,运用聚类分析法确定区域内不宜作为开发建设的生态底线区域和适宜建设开发区域的高低等级,以此确定城市开发边界的发展方向。通过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研究区2020年人口总量,并基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载力验证当地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总量,同时确定城市规模和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以空间适宜性评价、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预测、两规衔接和空间形态控制等方法倒逼缩减建设用地,从而划定城市发展的刚性和弹性增长边界。  相似文献   
62.
针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及最大日流量变化影响的定量识别问题,以华南湿润区武江流域为例,分别采用HIMS(Hydro-Informatic Modeling System)模型和敏感性系数法,从日和年尺度定量模拟和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最大日流量和径流变化的影响过程及贡献率。结果表明:HIMS模型在武江流域适用性良好,日尺度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纳西效率系数分别为0.85和0.77,水量平衡误差绝对值分别为3.1%和3.3%;两种方法均表明气候变化是引起流域年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导致了流域径流量的减少,但贡献率较小。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导致了流域年最大日流量的增加,气候变化对年最大日流量增加的贡献率为94%,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则为6%。相较于年均径流量,气候变化对年最大日流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3.
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及其归因研究一直备受全球关注,现阶段研究多侧重于水文气象要素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针对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相互关系的研究不足。论文利用Mann-Kendall法、去趋势波动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长江源区1957—2012年水文气象要素趋势性、波动性和周期性变化规律,分析水文气象要素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的相关关系,通过研究水汽通量揭示大尺度环流因子对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长江源区气候暖干化,进入21世纪后,长江源区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序列具有正长程相关性,长江源区气候未来会继续呈现暖湿化变化趋势。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都存在着1~5、10~24和25~45 a三种时间尺度周期变化规律。南亚季风是影响长江源区降水量和流量较为重要的大气环流因子,南亚季风驱动下的西南方向气流是长江源区主导气流和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64.
我国饲料粮区域产消平衡特征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饲料粮消耗量大且增长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首要影响因素,准确判断我国饲料粮的区域产消平衡特征对农业相关政策的制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详细分析各省区不同畜牧产品粮食转化系数的基础上,对区域饲料粮的产消平衡状态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近年来我国饲料粮消费量快速上升,由2000年的21 730万t增长到2015年的30 549万t,15 a间增长了8 819万t。2)2015年生猪饲料粮消耗量最大,比例达到了44.4%,占据了我国饲料消耗总量的半壁江山。其次为禽蛋与禽肉消耗,消费占比分别为15.8%与12.7%;牛肉、羊肉、牛奶与水产品的饲料粮消费量比例均在5%~9%之间。3)2015年全国饲料粮总计短缺4 276万t,区域上呈现“北余南缺”的格局,东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饲料粮供应区域。从粮食转换系数与饲养结构来看,“北粮南运”现象是粮食资源的合理配置。论文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转变消费结构,增加牛肉与牛奶的消费量;2)推动“以粮为纲”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3)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从全球视角保护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5.
以中国30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年度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重点将生态资源存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浪费两项指标纳入新的生态效率评价体系,运用优化的引入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生态效率,再运用Malmquist指数考察全要素生产率(TFP)与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动关系,最后运用Tobit回归分析探索生态效率主要影响因素的方向、强度和变化趋势,以此度量和展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结果显示:生态效率呈现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逐渐收敛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西部内陆地区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阶梯式区域失衡;生态效率的集群效应明显,辐射效应不足,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省份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参差不齐;经济发展引发的生态赤字问题逐步缓解,但在短时间内经济和生态的矛盾依旧存在,西北地区尤为突显;第三产业比重、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对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且趋于强化;政府规制、人口密度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也具有积极作用但趋于减弱;第二产业比重、能源结构对生态效率的改善存在负面影响亦趋于强化.  相似文献   
66.
考虑边界条件不确定性的地下水污染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边界条件不确定性对地下水污染质运移数值模拟模型输出结果的影响,运用Monte Carlo方法对一算例进行阐明,并从污染风险预报方面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为减少重复调用模拟模型产生的大量计算负荷,将边界条件(第一类边界条件-水头值)作为随机变量,建立地下水污染质运移数值模拟模型的Kriging替代模型,在保证较高精度的同时,实现了Monte Carlo模拟.结果表明: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对地下水污染质运移数值模拟模型预报的结果有很大影响,考虑与未考虑边界条件不确定性得到的研究区污染羽分布差别较大.对地下水污染质运移数值模拟模型的Monte Carlo模拟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评估研究区观测井1,2,3污染物浓度预报结果的可靠程度,并且可以预报出研究区观测井1,2,3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67.
针对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领域普遍采用的有限边界岸边排放稳态二维混合模式的局限性和不精确性,本文对由河流二维稳态水质模型的基本方程推求出的有限边界岸边排放的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解析解的各项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针对费休的混合长度公式进行了计算比较。  相似文献   
68.
从济南市环境保护现状调查入手,对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分析济南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济南市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9.
This paper argues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grounds that, beyond a certain point, there is an unavoidable conflict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generally taken to mean 'material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nk for a moment of natural forests, grasslands, marine estuaries, salt marshes, and coral reefs; and of arable soils, aquifers, mineraldeposits, petroleum, and coal. These are all forms of 'natural capital' that represent highly-ordered self-producing ecosystemsor rich accumulations of energy/matter with high use potential (low entropy). Now contemplate despoiled landscapes, eroding farmlands, depleted fisheries,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es,acid rain, poisonous mine tailings and toxic synthetic compounds.These all represent disordered systems or degraded forms of energy and matter with little use potential (high entropy). The main thing connecting these two states is human economic activity. Ecological economics interprets the environment-economyrelationship in terms of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The second law sees economic activity as a dissipative process. Fromthis perspective, the production of economic goods andservices invariably requires the consumption of available energy and matter. To grow and develop, the economynecessarily 'feeds' on sources of high-quality energy/matter first produced by nature. This tends to disorder and homogenizethe ecosphere, The ascendance of humankind has consistently been accompanied by an accelerating rate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particularly biodiversity loss, the simplificationof natural systems and pollution. In short, contemporary political rhetoric to the contrary, the prevailing growth-oriented global development paradigm is fundamentally incompatible with long-term ecological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Unsustainability is not a technical nor economic problem as usually conceived, but rather a state of systemic incompatibilitybetween a economy that is a fully-contained, growing, dependent sub-system of a non-growing ecosphere. Potential solutions fly inthe face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ultural values.  相似文献   
70.
The Prairie Adaptation Research Collaborative (PARC) has implemented an Internet Map Server (IMS) at the PARC web site (www.parc.ca) to 1) disseminate the geo-referenced results of PARC sponsored research on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adaptation, and 2) address data,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within the PARC network of researchers and partners. PARC facilitate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adaptation to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Canadian Prairie Provinces. The web site is intended as a platform for sharing information and encouraging discussion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adaptation. The IMS enables scientists and stakeholders to apply simpl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to geo-referenced biophysical and social data, and dynamically create maps that display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With a limited capacity for spatial analysis, most geo-processing and the climate impact modeling is done offline within a GIS environment. The IMS will serve the output from climate impact models, such that the model results can be customized by the web site user and be most readily applied to the planning and analysis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