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5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44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54篇
综合类   475篇
基础理论   79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43篇
社会与环境   288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我国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是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的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各层次规划衔接不力,从而了区域规划的实施和应用。借鉴国外的规划体系、内容和实施途径,针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实施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完善的区域规划体系、协调区域规划与经济计划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2.
介绍了一套适合沿海丘陵地形条件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体系,它主要由局地扩散模式(HPDM模式,Misra模式)、中尺度气象场模式和区域扩散模式(分段烟流模式)组成,该系统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同时文章对气象场模式中所采用的三维准静力动力学模型在地形追随坐标下的形式进行了较完整的描述,对变换后湍流扩散项的近似取舍进行讨论并且对传统的分段烟流模式的分段烟流作了连续性定义的改进。  相似文献   
993.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在中国的开展—区域环境评价(REA)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践和研究表明 :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 (EIA) ,即在项目层次上开展的EIA ,不尽完美。而包含有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新一代EIA体系将很好的弥补项目EIA的不足 ,并且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真正贯彻到实际中去。中国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也逐渐注重两个层次上EIA的开展 ,特别是结合当前发展的新特点 ,开展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文章论证了区域环境评价 ,无论从层次上 ,还是从评价的对象、内容上都是属于战略环境影响的形式。并基于这个观点 ,介绍了区域环评在中国的开展及今后发展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94.
环渤海地区500年来的旱涝变化及其区域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研究区1470~1985年的旱涝等级资料,划分了该地区500年来旱涝变化的7个阶段,讨论了不同阶段间旱涝型的变化及其旱涝型区域分异意义。结果表明,500年来研究区有4类主要旱涝型,各型旱涝在不同阶段的重要程度及场型特征有较大差异,深刻反映了该地区500年来旱涝区域分异特征的变化。通过对500年来旱涝变化与温度变化的对比发现,较温暖期,研究区的旱涝型及旱涝区域分异格局较多变,旱涝变化的区域差异性较  相似文献   
995.
技术异质下中国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提高大气污染排放效率,深入挖掘大气污染减排潜力是改善中国大气环境质量,减少和消除雾霾天气发生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生态效率理论,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因素与技术异质性特征,在共同前沿方法框架下科学测算2006—2014年间中国30个省份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分析效率的区域差异,利用"技术差距比(TGR)"这一指标衡量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区域之间大气污染排放技术的差距,并从"技术"与"管理"两个维度进一步将各省份大气污染排放无效率分解为"技术差距无效率(TGI)"与"管理无效率(GMI)",以此定位各省份大气污染防治的薄弱环节,进而构建策略矩阵,将全国各省份归入四个不同排放效率特征的方阵,并给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与措施;深入揭示大气污染排放效率与排放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大气污染排放强度效率"这一全新概念并考察其演化趋势;利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检验影响我国省际大气污染排放效率与排放技术的外部环境因素。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大气污染排放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年均仅为0.493,污染减排潜力巨大;2中国大气污染排放效率与排放技术的地区差异显著,无论是大气污染排放效率还是排放技术水平,东部地区都是明显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3中国大气污染的实际排放强度明显高于潜在排放强度,这表明大气污染排放强度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4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科技创新对大气污染排放效率与排放技术的提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煤炭消费比重上升与人口密度过大则对其有显著抑制作用;5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波特假说"与"污染避难所"假说。  相似文献   
996.
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区域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关系和含义的探讨,对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协调发展的潜力与有利条件,以此探索实现上海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方式和有效途径。认为,尽管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限制因素,但出众地具有经济作与协调发展的诸多潜力与有利条件:(1)两地具有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的强大政策优势;(2)长江中上游地区自然资源富集,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3)产业互补性强,有深远的合作前景;(4)各具区位优势,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97.
中国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和建设途径,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了一套包括3个层次31个指标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所选定的指标体系。利用多目标二级决策法和变异系数法对一、二级指标确定权重,并运用TOPSIS法对中国各地2004年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水平进行了排序、评价。结果表明:各地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水平普遍不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地域格局上呈现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带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8.
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是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两个关键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同根同源性,具备协同控制的基础条件。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实施O3和PM2.5协同控制的政策管理、科学机理、技术措施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建议从国家层面科学划定O3联防联控区域,优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摸清O3关键前体物VOCs和NOx的排放基数,建立VOCs分物种清单;量化协同方案,有序开展污染物、区域、行业多角度协同控制;开展O3和PM2.5协同机理研究,强化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开展VOCs综合治理,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建设。以期实现O3和PM2.5短期削峰,长期达标。  相似文献   
999.
Brazil is a vast country and there are several scientific studies reporting sustainable behavior in its different regions. Since methodologies used in these studies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it is hard to compare them. This paper aims to identify whether differences in sustainable behavior occur in different Brazilian regions and what differences can be identified. Through a web survey, we analyzed data from 1,489 participants, from four different regions. We identified two factors (behavior and search for information),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through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Northeast region had a higher score for “search for information”, while Southern regions performed better on “behavior.” The Midwest region had the worst performance for both factors. The reasons for such differences may b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cultural context of each region.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consumers still do not use their power of choice to pressure companies to become more sustainable.  相似文献   
1000.
Understanding restoration effectiveness is often impaired by a lack of high‐quality, long‐term monitoring data and, to date, few researchers have used species’ trait information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processes that drive the reaction of fish communities to restoration. We examined fish‐community responses with a highly resolved data set from 21 consecutive years of electrofishing (4 years prerestoration and 17 years postrestoration) at multiple restored and unrestored reaches from a river restoration project on the Lippe River, Germany. Fish abundance peaked in the third year after the restoration; abundance was 6 times higher than before the restoration. After 5–7 years,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stabilized at 2 and 3.5 times higher levels relative to the prerestoration level, respectively. However,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remained considerable, illustrating the challenge of reliably assessing restoration outcomes based on data from individual samplings, especially in the first years following restoration. Life‐history and reproduction‐related traits best explained differences in species’ responses to restoration. Opportunistic short‐lived species with early female maturity and multiple spawning runs per year exhibited the strongest increase in abundance, which reflected their ability to rapidly colonize new habitats. These often small‐bodied and fusiform fishes typically live in dynamic and ephemeral instream and floodplain areas that river‐habitat restorations often aim to create, and in this case their increases in abundance indicated successful restor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 greater consideration of species’ traits may enhance the causal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ty processes and the coupling of restoration to functional ecology. Trait‐based assessments of restoration outcomes would furthermore allow for easier transfer of knowledge across biogeographic borders than studies based on tax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