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54篇
安全科学   13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437篇
基础理论   89篇
污染及防治   96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描述了一起大型原油码头输油臂紧急脱离装置非正常脱离事件,分析得出该事件是由于接近开关进水、限位阀阀杆伸缩卡阻、维护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提出了非正常脱离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62.
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简称PRTR制度),是发达国家为了对化学污染物质进行更严格的管理而实行的一种管理制度。该制度起源于1984年,最早实行的是荷兰,其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实施了PRTR制度。本文着重介绍了欧盟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的发展历史,并就EPER和E—PRTR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263.
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Ni释放的pH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模拟煅烧实验制取水泥熟料,并制取混凝土样品。参照NEN7375浸出方法,设定5种不同pH值的浸取液,研究了pH值对混凝土块中重金属Ni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取液的pH=2.00、3.50、5.00、7.35和10.0时,混凝土中Ni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1.64、0.167、0.038、0.019和0.025mg/kg;酸性范围内,累积释放量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并在弱碱性条件下达到最小值,碱性范围内,随pH值的增大而呈增加的趋势。pH值对Ni的释放过程有影响,pH=3.50和7.35的浸取液中,混凝土中Ni的释放机理为扩散控制,释放曲线与斜率为0.5的直线拟合较佳,且不同区间浸出量曲线的斜率均在0.35~0.65范围内;pH=2.00和5.00的溶液中,Ni的释放在前、中期为扩散控制,后期发生了耗竭作用;pH为10.0条件下,Ni的释放在前期发生了延滞现象,中期为扩散控制,而后期发生了耗竭。  相似文献   
264.
不同类型紫色土土/气界面汞释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陶  张成  石孝均  王定勇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0):1955-1960
运用动力通量箱与RA-915 汞分析仪联用技术,对重庆市3种类型紫色土的土/气界面汞交换通董进行了实地监测.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紫色土的土/气界面汞交换通量有一定差异,随着土壤pH值的增加,汞交换通量值增大,酸性紫色土平均通量值为(30.8±23.7)ng·m-2·h-1,中性紫色土为(34.9±25.7)ng·m-2·h-1,石灰性紫色土为(39.0±27.O)ng·m-2·h-1.土/气界面汞交换量受光照、气温、土壤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汞交换通量与光照、气温和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大气压不相关.  相似文献   
265.
富磷剩余污泥厌氧贮存过程中的释磷规律与计量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东苏  郑广宏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0):2024-2028
以某采用A/O生物除磷工艺的水质净化厂排出的富磷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18个棕色消化瓶考察了剩余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P-PO3-4的释放规律;定期测试污泥中TCOD、SCOD、TSS、VSS、PHB等指标,讨论了上清液中P-PO3-4浓度与各指标的变化计量关系.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P-PO3-4释放随VSS、TCOD呈负相关关系,与SCOD、PHB以及N-NH 4呈正相关关系.计量关系表明,富磷污泥释放P-PO3-4至上清液的同时,PHB指标的变化与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厌氧释磷过程有相似之处,认为剩余污泥厌氧释磷过程有活性污泥厌氧释磷的痕迹,但机理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266.
概述了水体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以及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主要讨论了溶解氧、温度、pH值、水体扰动、沉积物组成、生物作用和光照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7.
沉积物中重金属铅的释放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扩散通量模型(DIFS)模拟了沉积物中Pb从固相向液相释放的动力学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对于扩散梯度膜(DGT)测定的Pb浓度CDGT与孔隙水Pb浓度比值(R)接近1的S1样品,靠近DGT的液相Pb被消耗后,固相吸附态Pb迅速补给消耗;其解吸速率常数k-1较大,而且非稳态Pb含量较大,在放置时间(t)内,DGT表面孔隙水Pb浓度一直维持在初始浓度.而对于R接近0的S2样品(无补给情况),靠近DGT孔隙水Pb被消耗后,固相的补给很少,反映在相关参数上便是非稳态Pb含量较低,而且解吸速率常数k-1很小,DGT表面处孔隙水Pb浓度随放置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对于R值等于0.39的S3样品(部分补给情况),非稳态Pb含量和解吸速率常数k-1介于S1和S2样品之间,固相的补给能力介于S1和S2之间.由以上模拟结果可知,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动力学过程受到非稳态Pb含量和释放动力学参数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68.
滇池沉积物中磷的释放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滇池分为草海和外海两个水体,且草海污染较外海严重,但是外海的藻类爆发的频率和强度都高于草海。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滇池草海与外海沉积物中磷的释放行为及其藻类爆发程度不同的原因。结果表明,两个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动力学都表现了非单一的扩散过程,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描述释放过程。草海比外海总磷高7倍,但是在水中的释放只高2倍。对两个沉积物而言,由于与表面附着的磷有竞争作用,溶解胡敏酸的加入都显著增大了磷的释放。与草海相比,外海的水交换速率慢、水深浅、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低、内源磷释放强以及对外源磷缓冲能力弱,这些特征都是有利于藻类爆发的条件。研究表明抑制滇池藻类爆发要同时考虑对外源磷和内源磷的控制。  相似文献   
269.
扰动强度对菹草浸泡过程中氮磷碳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在北京前海采集的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扰动强度下菹草残体浸泡过程中氮磷及高锰酸盐指数(PI)的释放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扰动可以加快菹草中总磷(TP)和PI的释放,在240 h的高强度扰动下,水中的氨氮(NH 4^+-N)和总氮(TN)出现了显著(ANOVA,p〈0.0...  相似文献   
270.
This study analyze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which includes all categories of productivity. Our measure investigates produc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vis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olicies. We investigated data on the emission of toxic chemical substances for the U.S. and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including 386 firms for the period 1999-2007 and 466 firms for the period 2001-2008. The results show that productivity improved in all nine industrial sectors and that pollution levels were high in the U.S. and Japan from 2001 to 2007. In particular,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improved rapidly after 2002 in both countries, which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enforcement of RoHS and the REACH directive in Europe. As a result of these stringent policies on toxic chemical emissions, the U.S. and Japanese firms, many of which export to the European market, have strong incentives to reduce their toxic chemical emis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