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4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183篇
安全科学   279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417篇
综合类   823篇
基础理论   21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11篇
评价与监测   72篇
社会与环境   150篇
灾害及防治   8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按提供产品的类别,乡镇尺度空间由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建设空间组成,这3部分空间共同承载着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坚持生态保护对发展的约束与支撑功能并存的理念,建立以生态约束为前提,并与开发建设协同推进的分区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及应用模式,是生态文明战略下空间功能分区的有益探讨。以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为案例,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互斥性矩阵分类法,通过对生态约束、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与人居环境等建设开发适宜性的单项与综合评价的集成,构建生态、农业和建设空间布局的总体架构,实现了街镇空间功能的整合与科学定位;划分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设区等四大类功能区,并提出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产业发展导向,为实施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2.
环境经济系统整合模型的研究将环境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整合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中.模拟、分析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闻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本文在分析环境经济系统整合模型构建的背景、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环境经济系统整合模型开发的技术路线.提出了环境经济系统整合模型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3.
降水量时间序列变化的小波特征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利用小波变换对降水量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及突变特征进行了探讨。小波变换不仅能将降水量时间序列的频率特征在时间域上展现出来,清晰地给出各种时间尺度的强弱和分布情况以及早涝变化趋势和突变点,而且还能分析出其主要周期。以新安江流域黄山地区主汛期(5—7月)和年降水量为例,计算表明,其年际及年代际时间尺度在时域中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同时分析出主汛期降水具有8年、19年左右的周期,年降水存在6年、19年左右的周期;研究还表明,主汛期降水与年降水的时间尺度变化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24.
本文从环境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角度出发,介绍了环境经济学在中国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环境经济学在中国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研究做了展望,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公众环境质量需求的提高,环境经济学所关注的内容会更加全面并逐步深化,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环境管理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5.
在述评国内外地域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在“生态”框架下进行综合地域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①生态区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尺度下的生态区都是由不同的生态系统组成。因此生态区的同质性是相对的,导致区划单元界线划定存在分歧。②受基础数据资料精度的限制.指标选取较多考虑是否能够满足数理统计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态学上的意义和作用。③人类活动在生态区中既受到自然因子的制约.也对自然因子产生偏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自然、人文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生态区包含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的信息。文中指出掌握自然-人文因子相互作用机制实现自然-人文因子的拟合是综合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运用自然-人文因子空间化技术进行多源数据的融合是划分综合地域系统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同时对将自然-人文空间化技术手段应用于综合地域系统划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6.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对2010~2014年11省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剔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因素以后,纯技术效率均值和综合技术效率均值被低估,规模效率均值被高估,投入规模不足是扼制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瓶颈。同时,东中西部省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通过对Malmquist指数分解可知,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技术变化值的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反映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技术变化的严重依赖。因此,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科技投入和知识创新,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7.
While transboundary waters are widely advocated to be best managed at the basin level,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ransboundary waters at the basin vis‐à‐vis other scales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To understand past experiences in transboundary water management at alternate scales, this paper: (i) determines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water treaties at different scales and (ii) elucidates how transboundary water law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scale to which it applies. The paper developed a scale typology with six groups, and systematically applied it to stratify transboundary water treaties. Treaty contents were then compared across scale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et of parameters: primary issue area, temporal development, and important water management attributes. Results of this work reveal: (i) treaties tend to focus on hydropower and flood control at smaller scales, and organizations and policies at larger scales; (ii) a temporal trend toward treaties concluded at larger scales; and (iii)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reaties is at larger scales in Africa and Asia than in Europe and the America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maller scale cooperation may constitute a more constructive scale in which to achieve development‐oriented cooperation. Further, scope may exist to complement basin scale cooperation with cooperation at smaller scales, in order to optimize transboundary water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basin‐wide management frameworks, Africa and Asia may benefit from greater emphasis on small‐scale transboundary water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128.
Three different sizes of hog farms we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and the cost–benefit of three methane digester systems. The sizes of the digesters are 2,200, 2,200 and 800 m3, respectively. The sales of slaughter hogs from them are 50,000, 35,000 and 10,000 head, respectively. The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s were 5,237, 4,017, and 1,334 ton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the methane digester system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it is difficult to operate the systems sustainably. If the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can be traded at high enough prices in the carbon offset markets, then the systems will be profitable and sustainable. Newly established China's domestic carbon offset market could provide this possibility, but more government support is needed. In addition, this study shows that scale economies make the digester adoption relatively more profitable for larger farms than smaller ones.  相似文献   
129.
Communities in Phoenix are confronted with numerous challenges that adversely affect human health and safety, with disproportionate impacts on low-income communities. While some challenges are being addressed at the city level, new alliances at the neighbourhood level are initiat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mes and projects.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n intervention study carried out in collaboration with community representatives, city staff, and non-profit organisations to mitigate adverse effects of urban sprawl in the Sky Harbour Neighbourhood in Phoenix. Participatory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design and test a tree and shade intervention.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navigating community desires and broader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The study offers a replicable and adaptable intervention research design aimed at empowering communities to meet urban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130.
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的化工园区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化工园区内危险化学品种类多、有毒有害物质数量大、环境风险等级高,存在着发生重特大事故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但是,我国至今尚未制定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技术规范,相关研究也未见报道。在当前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事件高发并严重影响周边环境的情况下,研究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方法,提高应对安全生产事故以及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物质、环境风险工艺和环境风险受体三个方面的环境风险的特性,初步拟定了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调查评估、建章立制、预案编写三个阶段的技术路线,明确了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完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应急处置措施的四项编制要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由综合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专项预案、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六部分组成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