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9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36篇
安全科学   109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260篇
综合类   545篇
基础理论   138篇
环境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216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71.
以彭州市龙门山镇为例,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从知识、态度和行为三个角度对灾后公众环境意识状况进行研究。当地居民环境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对环境问题关注度较高,环境态度较好;环境行为差异较大。职业、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对环境意识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知识方面而对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影响不大。旅游业受地震破坏严重,灾后物资紧缺,环境教育应结合实际,针对学生、村民、公务员等不同人群分别采取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72.
稠油火驱开采技术节能减排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驱作为稠油热采的有效接替技术,与注蒸汽开采技术相比,具有采收率高,能耗低,CO_2排放少的优势。文章从火驱驱油机理特征阐述了火驱与注蒸汽技术的不同点,从燃料开采能耗、热效率、注入剂资源、数据对比四个方面分析火驱比注蒸汽热效率高,无燃料开采成本,能耗是注蒸汽的50%;从CO_2气体排放方式和排放量对比可知,火驱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油田节能减排、环保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3.
中国城市化与能源强度关系的交互动态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城市化率和能源强度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动态方差分解法,从不同视角对两组变量的交互动态响应关系进行分析和预测,旨在揭示我国城市化水平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内在联系、互动机制与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在短期内呈现波动态势,我国城市化水平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组变量的动态脉冲响应为负,体现出城市化率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反向变动走势;与城市化相比,能源强度的脉冲曲线波动剧烈,说明单纯依靠能源系统内部来改善能源效率缺乏可持续性;方差分解时序值显示,能源强度对城市化变动因素的累计贡献较低,而城市化水平对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显著且增长迅速,说明能源强度的降低并不是城市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反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能源强度的下降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通过城市的优化开发与系统建设,能够有效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4.
农民生态环境感知对促进农民自觉环境保护行为和农村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湖南省洞庭湖湿地水稻主产区6个乡镇的调查,将农户生态影响感知具体化为土壤、水源、身体健康和水稻4个方面的感知,借助定量分析建立了农户综合环境感知指数,研究农民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环境影响感知,并运用Tobit模型探讨了影响农户生态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已经意识到以石化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带来的不利影响,尽管他们的意识还只限于一些看得见的因素如土壤肥力、捕鱼量和健康问题,对于看不见的影响的感知还很薄弱。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采用的水平和持续时间直接决定了人们对于不利影响的感知。提高收入水平与教育水平、强化农业技术推广能提升农民生态环境感知,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肥力对农户环境感知有复杂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75.
生态移民是近年来诸多景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以世界遗产地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安置点居民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分析生态移民给安置区居民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心理及安置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构建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差异分析模型,探讨不同基本背景的居民对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差异性。结果表明,安置点居民对生态移民的社会文化、资源环境以及心理层面的正面影响比较认可;对于经济影响的感知分歧较大;而对于移民政策的感知十分消极;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以及不同旅游业参与程度的居民对生态移民影响的认知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指出武陵源生态移民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76.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Tourism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An empirical study from Changdao shows that economy and life conflict caused by tourism can affect neighborhood-friendly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ignificantly.Culture,environment and social services from tourism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community association,community care and place recognition.Therefore,the regional manag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llocate revenues in the residents fairly and protect own culture to avoid the negative impact from tourism.  相似文献   
77.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prereq- uisit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Tourism has sig- nificant influence on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Chang...  相似文献   
78.
杨宏飞  赵贞卿 《灾害学》2012,27(3):126-131
将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分为一般应对能力和特殊应对能力,以大学生为样本编制量表,在社会居民中验证其适用性,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和适用性。对浙江省11个地区的居民抽样调查表明,积极行为能力强于情绪管理能力,传染疾病和火灾应对能力比较强,食物中毒应对能力比较弱;城市居民强于农村居民,男性比女性强;社会居民强于大学生,50岁以下的比较强;机关干部最强,农民最弱;受训者强于未受训者,受训者太少。突发事件应对训练竭待加强。  相似文献   
79.
论文首先分析和总结了影响西安地裂缝发展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随后,利用三维非稳定渗流分析方法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根据西安市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预测了地面荷载的变化;以时间、地下水位和地面荷载为基本变量,建立了预测f 7地裂缝活动趋势的BP神经网络模型;最后,借助MATLAB语言进行编程,利用训练稳定的网络模型,预测了f 7地裂缝的活动趋势以及年平均的垂直位移沉降量,为进一步研究西安地铁2号线安全运行和防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0.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patterns and blood dioxin levels has not been fully investigated. The present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755 men and 901 women (aged 15-73 years) living in 90 different areas of 30 prefectures of Japan. Dietary habits were assessed by inquiring about the consumption frequency of 28 foods, food groups and beverages. In addition, the blood levels of 29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PCDDs), 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 (PCDFs), and dioxin-like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DL-PCBs) congeners were determined by high-resolu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The median total toxicity equivalent (TEQ) in the blood, which was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toxicity equivalency factors of WHO (2005), was 16 pg TEQ g−1 lipi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dentified five dietary patterns: Healthy diet (high intake of vegetables and fruits); Meat/High fat intake (high intake of meat, meat products, and eggs); Seafood and Alcohol (high intake of fish, shellfish, and alcoholic beverages); Miscellaneous; and Milk products and Alcohol intake (high intake of milk, Milk products, and alcoholic beverages). After adjusting for sex, age, body mass index, and smoking habits, the Seafood and Alcohol patter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higher blood levels of total TEQ and PCDDs/PCDFs/DL-PCBs, and the Milk products and Alcohol pattern scores were correlated with higher blood levels of DL-PCBs. More detaile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take frequencies for alcoholic beverages and seafood were independently and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otal TEQ and the TEQ of PCDFs and DL-PCB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lcoholic beverage intake and PCDDs was also significant. Analysis of dietary patterns may be useful for identifying the dietary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with a high dioxin body burd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