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176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61.
阮志华 《环境工程》2005,23(2):83-84
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有机废水产生的剩余污泥 ,一般较难处置 ,缺少有效的处理方法。通过实验室试验成功的基础 ,经过为期 1a的现场运行考核 ,采用常温兼氧酸化水解—生物反应的新工艺 ,解决了有机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 ,实现了污泥“零排放”。将污泥处理与废水生物处理组合在同一系统 ,不仅操作管理方便 ,而且可提高原处理系统的CODCr达标率约 5%~ 1 5%。该工艺特别适用于含氮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可使NH_3 -N进一步脱氮去除。  相似文献   
162.
Introduction The impact of mercury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physiological health of human is well documented(Laudal,2000; Poissant, 2002; Galbreath, 2000; Palusova, 1991).Mercury, especially methyl mercury, has high affinities forfatty tissue…  相似文献   
163.
DPD光度法测定水中余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曹连城 《环境工程》2003,21(1):65-66
本研究介绍的对氨基 N ,N 二乙基苯胺 (DPD)作显色剂时 ,不但显色迅速 ,而且显色稳定 3 0min左右 ,常温下 ,显色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 ;线性范围宽 ,余氯在 0~ 10 0 μg 5 0mL时 ,遵守比耳定律 ,摩尔吸光系数达 1 1× 10 4。测定 μg量级的余氯时 ,相对标准偏差≤ 11 5 % ,最大吸收峰为 5 5 3nm ,方法操作简便 ,快速 ,用于水样及回收率的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4.
李娟  甘居利 《环境化学》2011,30(7):1241-1246
硫丹、氯丹、五氯苯酚、三氯杀螨醇等有机氯杀虫剂,只允许在特殊场合使用,禁止在动物养殖业使用,但在世界上普遍存在限而不严、禁而不止的状况,威胁渔业环境安全和水产品质量.中国是水产品的生产大国和重要输出国,鱼类是中国主要的水产品.本文概述这几种杀虫剂的用途、水环境行为、渔业生产中的来源、对鱼类的毒性、对渔业的影响、中国渔业...  相似文献   
165.
霍向晨  刘树深  张晶  张瑾 《环境科学》2013,34(1):257-262
采用直接均分射线设计(EquRay)构建二甲亚砜(DMSO)分别与3种常用农药乐果(DIM)、敌敌畏(DIC)和甲霜灵(MET)的二元混合物,应用微板毒性分析(MTA)测试单个物质及混合物对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的发光抑制毒性.以浓度加和(concentration addition,CA)模型检测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提出并应用多效应残差法(multi-effectresidual analysis,MERA)定量表征DMSO-农药二元混合物实验观测毒性相对于CA模型预测结果的偏离程度,即毒性相互作用强度.表征结果显示3组DMSO-农药二元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以拮抗作用为主,最强拮抗作用在-23%~-15%之间,发生拮抗作用的浓度范围及拮抗作用强度受混合物组成、组分浓度比和效应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综合分析比较MERA与传统等效线图及扩展毒性单位和对3组二元混合物的表征结果发现,MERA从生物效应角度表征毒性相互作用强度,受到混合物组成和效应水平的限制较少,适用于分析具有复杂相互作用的二元混合物.  相似文献   
166.
目的 分析焊接残余应力对角接接头裂纹扩展特性的影响。方法 基于热弹塑性力学法,建立角接头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焊接温度场,并采用热机耦合方法计算焊接残余应力。采用断裂力学方法,分析计算焊趾部位的应力强度因子和裂纹扩展寿命,并对比分析残余应力对裂纹扩展的影响。结果 计算得到焊缝的残余应力达到了材料屈服极限,呈拉伸应力状态,其Von Mises应力值为345 MPa。在应力为200 MPa以内,考虑残余应力的前提下,分别使用文献试验得到的数据和IIW标准中的数据作为裂纹扩展参数,应力比R=–1时的裂纹扩展寿命分别为2.61×106和6.84×105次循环;在应力比R=0时的裂纹扩展寿命分别为1.16×105和2.90×104次循环。结论 残余应力会加速裂纹扩展。采用控制变量法,将应力范围设定为常值,当应力比R<0时,残余应力扩大了应力强度因子的范围;在应力比R>0时,残余应力一方面会增大最大应力强度因子,使其接近材料的断裂韧度,同时拉伸残余也提高了平均应力强度因子或者提高了应力比R,在这种情况下,残余应力均会加速裂纹的扩展速度。随着裂纹长度的增加,残余应力对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会增大。外载荷和残余应力共同对裂纹扩展产生影响,应力比R和残余应力对裂纹扩展的影响机制相同,在焊接结构寿命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这2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7.
覆膜滤料以其高效低阻、透气性好等特点备受关注。选取4种典型的覆膜滤料,通过静态和动态过滤实验分析其阻力和效率特性,进而对覆膜滤料的过滤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清洁阶段,4种覆膜滤料的喷吹周期和残余阻力差异较大,粉尘剥离率平均值为83.2174%,最大偏差为2.32%;在稳定阶段,4种覆膜滤料的清灰周期、残余阻力差异减小且趋于稳定,残余阻力增长率接近且偏差均在5%以内,剥离率平均值为95.4485%,最大偏差仅0.55%。可以看出,稳定阶段覆膜滤料的种类对于阻力增长率和粉尘剥离率影响不大。通过细颗粒物过滤实验可知,评价覆膜滤料对PM2.5的过滤效果需要综合考察滤料清洁阶段和稳定阶段,可为覆膜滤料应用和评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8.
目的通过加速试验评估典型电子装备在综合环境应力条件下的剩余贮存寿命。方法针对电子装备在贮存过程中受综合环境因素影响的特点,提出一种综合考虑温度-振动-电应力等环境条件的加速试验方法,以已经达到设计贮存寿命的某典型电子装备为试验对象,开展温度-振动-电应力综合加速寿命试验。结果通过4个月左右的综合环境条件贮存加速试验,验证和评估了典型电子装备具备5年的剩余贮存寿命,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结论综合环境条件加速试验充分考虑了装备寿命期经受的环境因素,能够准确模拟装备服役期间各种环境应力叠加效应以及不同任务阶段环境因素的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69.
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的猪舍氨气浓度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源头减少生猪养殖过程中的氨气排放,降低猪舍氨气浓度,提出了基于ARIMA-BP神经网络的猪舍氨气浓度组合预测方法,分别从最优权重和残差优化角度对基于ARIMA-BP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将该预测方法应用于江苏省宜兴市某养猪场的氨气浓度预测中,预测结果表明:基于ARIMA-BP神经网络残差优化组合预测方法的预测精度最高,与BP神经网络、ARIMA预测方法和基于ARIMA-BP神经网络最优权重组合预测方法对比分析,评价指标MAE、MAPE和RMSE分别为0.0319、0.1580%和0.0365.本文提出的氨气预测方法可以为猪舍环境精准化调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减小猪舍氨气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0.
To contribute to the aspirations of recent 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conventions, protected areas (PAs) must be strategically located and not simply established on economically marginal lands as they have in the past. With refined international commitments under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to target protected areas in places of “importance to biodiversity,” perhaps they may now be. We analyzed location biases in PAs globally over historic (pre‐2004) and recent periods. Specifically, we examined whether the location of protected areas are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threatened vertebrate species or with areas of low agricultural opportunity costs. We found that both old and new protected areas did not target place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threatened vertebrate species. Instead, they appeared to be established in locations that minimize conflict with agriculturally suitable lands. This entrenchment of past trends has substantial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tributions these protected areas are making to international commitments to conserve biodiversity. If protected‐area growth from 2004 to 2014 had strategically targeted unrepresented threatened vertebrates, >30 times more species (3086 or 2553 potential vs. 85 actual new species represented) would have been protected for the same area or the same cost as the actual expansion. With the land available for conservation declining, nations must urgently focus new protection on places that provide for the conservation outcomes outlined in international trea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