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73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219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Reverse osmosis system with the disc-tube module (DT-RO) was applied to treat landfill leachate on full scale at the Changshengqiao Sanitary Landfill, Chongqing City, China. In the first six-mouth operation phase, the treatment performance of DT-RO system had been excellent and stable. The removal rate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and ammonia nitrogen (NH3-N) reached 99.2–99.7%, 99.2%, 99.6%, and over 98%, respectively. The rejection of Ca2+, Ba2+, and Mg2+ was over 99.9%, respectively. Suspended solid (SS) was not detected in product water. Effective methods had been adopted to control membrane fouling, of which chemical cleaning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guarantee the long smooth operation of the DT-RO system. The DT-RO system is cleaned in turns with Cleaner A and Cleaner C. At present, the 1st stage cleaning cycle by Cleaner A and Cleaner C is conducted every 100 and 500 h, respectively, depending on raw the water quality.  相似文献   
412.
以氧化亚铁硫杆菌作为出发菌,采用物理诱变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微波和超声波诱变均能加快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Fe2+和转化SO32-的速度。尤其是经过90 s微波处理的氧化亚铁硫杆菌进入对数期的时间比未经诱变前缩短12 h,48 h时Fe2+的氧化率达到99%,4小时后SO32-基本全部转化为SO42-。  相似文献   
413.
河南烟区近35年来相对湿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河南省41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5年4-9月份的逐旬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河南烟区旬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分析了相对湿度与其他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9月份,河南烟区旬平均相对湿度、旬最大相对湿度、旬最小相对湿度变化均显著...  相似文献   
414.
分室脉冲引射除尘是一种新的除尘方式,它具有在线清灰、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的优点.为了揭示分室脉冲引射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机理,首先运用可压缩气体绝热流动能量方程推导出喷口的流速和流量,继而根据自由射流理论推导出不同射流断面的平均动能计算公式,最终根据反吹风速与平均动能的关系,得到了反吹风速的计算方法.同时,根据实验模型的测定...  相似文献   
415.
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RO)工艺已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但膜污堵问题阻碍RO工艺的进一步推广.投加非氧化性抑菌剂是控制RO膜生物污堵的常用手段,能够抑制细菌生长,但对细菌代谢产物分泌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课题的前期研究表明,细菌的胞外多聚物(EPS)是导致反渗透膜生物污堵的重要因素,细菌数量并非导致RO膜污堵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系统考察了典型非氧化性抑菌剂——甲基异噻唑啉酮(MIT)对RO系统进水(MBR出水)微生物的生长特性、群落结构及分泌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MIT浓度增加,微生物生长迟滞期明显增长,但稳定期生物量增加;放线菌门、放线菌纲、类节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微生物分泌产物胞外多聚物(EPS)浓度增加,可能加重RO膜污堵潜势.上述结果表明,在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系统中,MIT高浓度、长时间间隔的冲击式投加可能不利于膜污堵控制.  相似文献   
416.
通过对由溶液浓差能驱动的逆电渗析(RED)反应器阴、阳极联合降解酸性橙Ⅱ模拟废水串、并联两种流程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膜电势作用下,有机废水流经RED反应器阴、阳极时会生成两种强氧化剂—次氯酸(HClO)和过氧化氢(H_2O_2),在强氧化剂的作用下废水中有机物会发生氧化降解.在通过正交实验方法获得的最佳操作条件下,对1 L浓度为150 mg·L~(-1)酸性橙Ⅱ模拟废水进行20 min的降解实验.3次实验结果表明,串、并联流程的酸性橙Ⅱ平均降解率分别为59.26%和87.93%,平均脱色率分别为57.08%和86.87%,均低于RED阴、阳极独立降解时的降解率和脱色率.原因在于:在联合降解条件下反应器阴、阳极之间的产物会相互干扰,使得废水中有机物降解率降低.但降解过程中循环废水的pH值可以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17.
利用恒界面池研究了二壬基萘磺酸(DNNSA)反胶团溶液萃取废水中锌离子的动力学.考察了搅拌转速、两相接触界面积、DNNSA和初始锌离子浓度以及温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得到了DNNSA反胶团萃取废水中锌离子的动力学方程并对萃取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水相内化学反应为萃取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当搅拌速率在200 r·min-1时出现与搅拌强度无关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坪区",在动力学"坪区",锌离子萃取速率与萃取剂DNNSA浓度和水相锌离子浓度成正比,温度升高萃取速率增加,萃取反应活化能为61.69 k J·mol-1.  相似文献   
418.
3种常用除草剂对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曦  廖汉鹏  崔鹏  白玉丹  刘晨  文畅  周顺桂 《环境科学》2021,42(5):2550-2557
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已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健康,近年来研究发现非抗生素类化学物质也能促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然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是否对细菌耐药性产生影响却鲜见报道.本文以模式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常用除草剂(草甘膦、草铵膦和麦草畏)对E.coli DH5α耐药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环境浓度暴露下,除草剂处理可以改变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显著提高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能力,其中不同除草剂对细菌耐药性影响效果为:草甘膦 > 麦草畏 > 草铵膦.除草剂暴露30 d后,大肠杆菌突变菌株同时增强了对四环素、氯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能力,其中链霉素的最小抑制浓度提高19.8倍.全基因组测序发现,除草剂可以诱导膜蛋白(ompFpapC)、菌毛蛋白(yraH)和核糖体(rpsL)等与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从而增强其耐药能力.以上结果表明除草剂通过增加染色体基因突变增强细菌耐药能力,从而促进耐药基因在环境中传播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19.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4年日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3 a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9月28日和5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145 d。东北地区162个站中,155个站初霜日推后,160个站终霜日提前,158个站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显著推后1.55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 4.08 d/10 a,霜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暖的特征(0.3 ℃/10 a)。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和海拔高度的抬升,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东北地区霜的变化受最低气温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分别在1986、1989、1986年发生了突变,各省霜的突变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突变后,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多年平均等值线均向北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