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338篇
基础理论   231篇
污染及防治   109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采集了泉州市不同功能区的33个表层土壤(0~10 cm)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UPLC)-荧光检测器法,研究了土壤中15种优控多环芳烃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并利用比值法、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以及采用苯并(a)芘的毒性当量浓度(TEQBaP)评价了土壤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15...  相似文献   
92.
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95,自引:3,他引:95  
对几种主要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影响机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了今后在根系分泌物及根际微生态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3.
采用培养法和非培养法提取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总DNA,基于通用引物PCR扩增构建两种方法的细菌16SrDNA文库,并进行核糖体DNA扩增片段限制性内切酶分析(ARDRA),通过部分克隆序列测定构建细菌克隆文库的系统发育树,进而对基于传统的细菌平板培养法和直接提取总细菌DNA的非培养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非培养法文库的香侬–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丰富度分别为4.94、0.998、28.91,均高于培养法文库中相应的多样性参数(分别为4.27、0.996、16.79),均一度数值都>0.95.结合统计学数据和序列测定信息,反映出甘蔗根际土壤存在着丰富的细菌多样性,但平板培养法所展现的多样性低于直接提取法,表明前者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非培养法文库中主要是未培养微生物的16S rDNA序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壤样品中未培养微生物占很大比例.因此,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中,必须结合新的分子生态学技术手段,如采用直接提取总DNA的方法进行研究,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图3表3参18  相似文献   
94.
土壤中氧化铁的有机还原溶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土壤中的氧化铁被两种酚化合物还原而溶解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在pH恒定和有机还原剂过量的情况下,氧化铁的还原溶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还原溶解速率大小与土壤中氧化铁的结晶形态有关.氧化锰的存在影响着氧化铁的还原溶解,在存在足够的还原剂的条件下,两者可同时还原.实验中求得黄壤和赤红壤中氧化铁的还原溶解反应对[H+]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126和0.174。土壤中氧化铁的还原溶解是一个受表面反应控制的过程,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是表面的电子转移反应,磷酸根在土壤中的吸附占据了氧化铁表面的反应位,因而明显抑制还原溶解反应.  相似文献   
95.
栗钙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酸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活性碳酸钙是指土壤中不稳定的、处于自由态、易发生化学反应的那部分碳酸钙。研究用KMnO4滴定法测定了内蒙古栗钙土的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目的是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碳酸钙的影响。结果表明:201个土壤样品中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均值为20.57g·kg-1,变幅为0.63~135.59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退耕地锡林草地乌盟草地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与碳酸钙质量分数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退耕地、乌盟草地、锡林草地的土壤活性碳酸钙质量分数分别与pH以及土壤粘粒质量分数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耕地的则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了土壤中碳酸钙的活性。土壤总碳酸钙质量分数(n=201)、pH(n=198)和粘粒质量分数(n=191)分别可以解释活性碳酸钙73%、13%和27%的变异。碳酸钙活度指数(CAI)包括了碳酸钙质量分数、pH和粘粒质量分数(CAI=pH+0.01wCaCO3+0.11wClay),是基于每个变量对活性碳酸钙的相对影响而构建的,可以解释活性碳酸钙36%的变异(n=191)。  相似文献   
96.
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苄嘧磺隆在两种土壤(广州赤红壤、湖南红壤)和两种人工合成氧化物(针铁矿、铝氧化物)中的吸附,以及pH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温方程描述供试样品对苄嘧磺隆的吸附,其中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拟合的结果较佳.在苄嘧磺隆的实验浓度范围内和一定的pH条件下,吸附苄嘧磺隆的量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顺序为:铝氧化物>湖南红壤>针铁矿>广州赤红壤.(2)苄嘧磺隆在供试样品中的吸附量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97.
铜陵矿区土壤中镉存在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采取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铜陵矿区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中镉的化学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各种土壤中的镉含量全部高于地区背景值,主要来源与矿业活动有关,部分样品还有矿体的风化富集叠加,土壤镉污染指数PCd为1.15~79。镉含量依次为矿体风化土壤→废矿堆下垫土→市郊菜地土→矿区铜草土、路边土和稻田土→其它土壤。其形态分布,酸性土壤中以Fe-Mn氧化态和可交换态为主,其余三态相对较低;碱性土壤中有机态和残渣态比例较高,碳酸盐态和可交换态所占的比例低。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镉的含量较高,占土壤总镉的60.20%-98.3%,生物不可利用态仅占1.7%-39.2%。  相似文献   
98.
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超兰  汪小勇  姜文  廖荣胜  黄锋 《生态环境》2007,16(5):1436-1440
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施用的有机氯农药,由于其性质极其稳定,在土壤至今仍有残留。植物修复有机农药污染土壤并不多见,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项研究对提高土壤环境质量、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 Lan.)、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作为供试植物,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质量分数为1.09 mg.kg-1的污染土壤中种植3个月,研究了种植不同植物条件下土壤中HCH的消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种植植物大大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酶的活性,并且微生物的数量和酶的活性与土壤中HCH的消解密切相关。试验结束后,不同处理中HCH及其4种异构体的总含量降低幅度为43.87%~65.79%,其中种植紫花苜蓿和多花黑麦草的处理中HCH消解较快,对HCH污染土壤修复的效果较好。可见,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可行的环境友好的修复六六六污染土壤的技术。  相似文献   
99.
初步研究了四川省卧龙地区5个不同海拔高度的表层土壤和2个牦牛样品中二噁英/呋喃(PCDD/Fs)、共平面多氯联苯(co-PCBs)和多氯萘(PCNs)的分布特征、来源、毒性当量以及生态风险状况.土壤样品中总2,3,7,8-PCDD/Fs的含量范围为2.48—4.30 pg·g-1dw,平均3.50 pg·g-1dw,最高含量在海拔3927 m的塘房.co-PCBs的总含量平均为9.14 pg·g-1dw,最高值在海拔4487 m的垭口.总2,3,7,8-PC-DD/Fs和总co-PCBs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不同海拔高度土壤中的PCDD/Fs和co-PCBs异构体的分布相似,表明具有相同的来源.总PCNs与海拔梯度呈负相关关系,最高含量出现在海拔3345 m的贝母坪,平均21.4 pg·g-1dw,主要以3-氯为主.土壤中PCDD/Fs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29—0.43pg TEQ·g-1dw.牦牛肉和牦牛组织中PCDD/Fs总浓度分别为27.5和23.6 pg.g-1脂肪,毒性当量浓度为4.04和4.07 pg TEQ·g-1脂肪.结果表明,牦牛中的PCDD/Fs,co-PCBs和PCNs不大可能对卧龙地区人群导致严重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0.
Fenton氧化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方敏  柳红霞 《环境化学》2012,31(11):1759-1766
传统的Fenton氧化法(Fe2+/H2O2)因反应速度过快、需要定期补充Fe2+、控制pH值≤3等方面的限制而影响到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enton反应中氧化剂、催化剂的改进及其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揭示了土壤性质、反应条件、污染物结构及非均相催化剂比表面积等因素对去除效率的影响,介绍了超声波前置处理后,Fenton试剂与土壤上解吸的石油污染物接触几率的增加及石油烃类可生物降解性的提高,促进了微生物的后续处理效果,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