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420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539篇
基础理论   338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通过对作物定期喷施不同浓度(0、150、300和450 mg·L-1)的N-[2-(2-氧-1-咪唑烷基)乙基]-N'-苯基脲(ethy lenediurea,EDU)溶液,研究EDU对环境O3胁迫下水稻“粤晶丝苗2号”(Oryza sativa L.Yuejingsi 2)和小麦“北农9549”(Triticum a...  相似文献   
152.
定位试验表明:施用耐氨固氮菌能促进水稻根系对氮素的吸收,显著增加水稻产量.耐氨固氮菌具有固氮能力,但按现行的施用量则固氮水平不足30kg/hm2.在施氮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施用耐氨固氮菌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  相似文献   
153.
耕种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田2种土壤耕作强度(深翻耕和浅旋耕)和3种水稻栽培方式(直播、抛秧和插秧)下的CH4排放规律,以探讨稻田土壤耕作强度和水稻栽培方式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水稻栽培方式下,深翻耕和浅旋耕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土壤耕作强度对稻田CH4季节排放总量的影响受水稻栽培方式的制约:抛秧方式下,浅旋耕与深翻耕处理相比,稻田CH4排放量减少31.37%(P0.05);而直播和插秧方式下,2者CH4季节排放总量相当。水稻栽培方式显著影响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直播稻田CH4排放大致呈现"双峰型"模式,且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水平较低;而移栽稻田(抛秧和插秧)CH4排放大致呈现"三峰型"模式,且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水平较高。与深翻耕抛秧相比,深翻耕直播和深翻耕插秧稻田CH4排放分别减少23.31%和42.51%;而浅旋耕方式下,3种水稻栽培处理CH4季节排放总量相当。降低土壤耕作强度,以浅旋耕代替深翻耕,可以减少耕作对土壤的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稻田CH4排放。与水稻移栽相比,水稻直播能够显著降低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具有一定的CH4减排潜力,但仍需加强中后期田间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154.
蚯蚓堆肥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生活污泥方面,对工业污泥的探索较少。该研究以马鞍山某钢铁污水处理站污泥为例,添加不同比例稻壳炭(2%、4%、8%),设置污泥单独堆肥、稻壳炭与污泥堆肥以及蚯蚓-稻壳炭联合污泥堆肥试验,探索蚯蚓与稻壳炭联合堆肥对工业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相比污泥单独堆肥,稻壳炭联合污泥堆肥能增加污泥pH、EC、TP和降低TOC、TN,而蚯蚓联合稻壳炭堆肥污泥可增加TN,并进一步增加污泥EC、TP,显著降低污泥的pH、TOC。(2)稻壳炭堆肥中重金属Zn、Cu、Pb、Cd含量因浓缩效应而上升;而蚯蚓联合稻壳炭堆肥,重金属含量显著下降,添加4%稻壳炭时,重金属Zn、Cu、Pb、Cd质量分数达到最小值,分别为856.64、137.10、158.92、15.48mg·kg-1。(3)重金属形态分析表明,随着稻壳炭比例增加,稻壳炭堆肥中重金属Zn、Cu、Pb、Cd的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转化为残渣态及铁锰氧化态的比例增大,添加8%稻壳炭时DTPA提取的有效态重金属质量分数最低,分别为705.72、47.95、50.43、4.47 mg·kg-1;蚯蚓-稻壳炭联合堆肥会使得污泥中重金属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均向残渣态转化,添加4%稻壳炭与蚯蚓的协同转化能力最大,Zn、Cu、Pb、Cd有效态重金属质量分数分别为629.84、38.63、36.76、1.63mg·kg-1,说明稻壳炭添加入蚯蚓堆肥可进一步降低工业污泥中重金属有效性,使重金属钝化。本研究可为稻壳炭联合蚯蚓堆肥处理工业污泥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5.
红壤丘陵区晚稻生长期间CO2的排放与固定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静态箱法对红壤丘陵区稻田生态系统CO2排放与固定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晚稻生长期间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随天气条件(晴天、雨天、阴天)的变化而变化,CO2日净固定量在晚稻生长期间波动性很大,最高达10.35 g·m-2·d-1,在晚稻成熟期表现为CO2负固定,为-0.92 g·m-2·d-1;整个晚稻生育期,稻田生态系统CO2累积排放量和土壤呼吸CO2排放量分别为20.4和6.3 t·hm-2,稻田生态系统CO2累积排放量与水稻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幂函数关系.在整个晚稻生育期,稻田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吸收碳量为3.85 ~4.00 t·hm-2.  相似文献   
156.
较系统地研究了香蕉组培苗的营养与施肥,试验方案包括了NPK13种用量水平、10种不同NPK配比和中微量元素混施.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NPK施肥基础上.再增施NPK均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增产,其中增施N的增产幅为4.7%-15.0%,增施P、K的分别为3.4%-15.1%和6.6%-12.6%.增N有利于植株增高、茎围增粗、长叶增快和提早吐蕾;增P对植株增高和提早吐蕾也有一定的作用;增K主要有利于茎围增粗,但在高N高P下增K也同样具有增N的多种效果.增K的另一效应是延缓吐蕾期而使吐蕾期较集中一致,这有利于田间管理和收获;施用中微量元素的增产效果显著,同时也改善和提高了果实品质.应提倡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7.
江苏省稻麦秸秆收集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苏省稻麦秸秆收集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稻麦秸秆收集利用现状;结合当地稻麦收获期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稻麦秸秆收集面临的困难。结果显示:(1)目前稻麦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直接还田,供调研2个乡(镇)秸秆还田农户分别占调研户数的22.01%和28.75%;2个乡(镇)均有部分稻麦秸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乡(镇)B 50%以上的农户稻麦秸秆未被利用,被遗弃和焚烧的比例高达55%以上;(2)稻麦收获季节旬降水量为7.21~87.28 mm,旬降水时间为1.53~5.00 d,降水天气不仅影响稻麦的适时收获,更严重影响着秸秆的收集打捆、运输与贮存;(3)稻麦收获时间相对集中,大量秸秆短时间内产生,收种时间几乎完全重叠,可供秸秆收集的时间极短;(4)秸秆收集效益低,农户收集运输的收益约为60~90元·d-1,低于外出务工收入,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秸秆收贮产业;(5)秸秆收集打捆装备缺乏,现有收集装备及技术亟需改进和完善,秸秆收集机械化水平低,直接影响到收集效率。因此,可收集时间短、受天气影响大、收集效益低、收集机械化水平低是当前阻碍稻麦秸秆收集的主要问题,应提升秸秆收集效益驱动力,加快稻麦收割打捆机研发,建立秸秆收集长效运行机制,以解决秸秆收集难题。  相似文献   
158.
铬渣的热解无害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解工艺无害化处理铬渣,探讨了稻秆在铬渣无害化处理中的作用.研究了热解温度、稻秆与铬渣质量比、铬渣粒径及保温时间对铬渣热解无害化处理的影响,并分析了热解前后热解产物中铬元素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热解工艺能有效地将铬渣中Cr(Ⅵ)还原,稻秆热解过程中产生的气相挥发分对Cr(Ⅵ)的还原起核心作用.较为适宜的热解条件:热解温度为400 ℃,稻秆与铬渣质量比为0.10,铬渣粒径<2 000 μm,保温时间为10 min.在该热解条件处理下,热解产物中的Cr(Ⅵ)质量浓度为121 mg/kg,低于热解前铬渣中的Cr(Ⅵ)(3 400 mg/kg).热解后,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铬含量降低,大部分铬转化成了稳定的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极大地降低了铬渣的危害.第一作者:张大磊,男,1982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固体废弃物热处理.  相似文献   
159.
稻米和土壤中农美利残留量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杰  谢强 《化工环保》2003,23(3):165-169
建立了测定稻田土壤、稻米中农美利残留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用配有NPD的气相色谱仪、DB-1301毛细管柱测定稻田土壤及稻米中农美利的残留量,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平均回收率为80.4%-99.8%,变异系数为6.3%-11.7%,均达到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0.
试验研究表明,当早稻收获时间作晚稻才开始幼穗分化,即适宜早、晚稻出穗开花之间有60多天的时间,种植双杂间作稻就可获得好的收成,效果、效益都很显著。1992年用D 优287间汕优63,在达县永进乡的示范田中个别田块产量已达15t/ha,而盆地丘陵区适宜早、晚稻出穗开花之间的时间多数地区不到70天,种植双杂连作稻有困难。且双杂间作稻在抗灾增产,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提高稻田复种等方面优于双杂连作稻。因此,四川盆地丘陵区的中稻→冬水田在耕作改制中发展部分双杂间作稻是恰当的,其范围在巴中、盐亭、简阳一线以南海拔400m 以下的广大丘陵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