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538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60篇
综合类   729篇
基础理论   428篇
污染及防治   122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4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不同沼灌年限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了探明不同沼灌年限稻田耕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明确稻田耕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不同沼灌年限的响应,本文原位系统采集了不同沼灌年限的稻田土壤,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沼灌年限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沼灌年限的增加,土壤pH值逐渐下降,有机质、硝态氮、磷酸盐等养分逐渐累积.沼灌不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高通量测序技术较全面和准确地反映了不同沼灌年限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门、纲、目、科、属这5个水平上的分布,在沼灌稻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表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沼灌年限的增加,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也逐渐降低.典型对应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F=2.67,P=0.09)是影响沼灌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02.
干旱对辽宁省玉米产量影响及风险区划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辽宁省14个市1967-2006年降水量逐月数据和玉米产量数据为基础,应用滑动直线平均法、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GIS技术对各地区玉米因旱减产程度及风险大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干旱对产量的制约程度不同,据此划分为两类地区:A类地区干旱是玉米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B类地区干旱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明显。根据A类地区确定因旱减产指标:当降水负距平分别为20%、20%~40%、40%~60%时对应的玉米减产率分别为5%、5%~11%、11%~17%。综合产量波动、减产强度、抗旱能力三要素进行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显示辽宁省因旱减产风险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03.
水氮组合模式对双季稻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志强  龙攀  刘依依  钟娟  龙文飞 《环境科学》2015,36(9):3365-3372
为给双季稻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设置间歇灌溉和淹水灌溉两种灌溉方式,高氮、中氮、低氮和不施氮这4种施肥方式,开展大田小区试验,探讨了水氮组合模式对双季稻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灌溉显著降低了CH4积累排放量,与淹水灌溉相比,早晚稻分别降低13.18~87.90 kg·hm-2和74.48~131.07 kg·hm-2,分别减排了24.4%~67.4%和42.5%~66.5%;但促进了N2O排放,早晚稻的增排量分别为0.03~0.24 kg·hm-2和0.35~1.53 kg·hm-2,分别比淹水灌溉增加6.2%~18.3%和40.2%~80.9%.总体上,间歇灌溉降低了稻田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其中早稻降低了18.8%~58.6%,晚稻降低34.4%~60.1%,两季综合降低2 388~4 151 kg·hm-2(以CO2eq计),下降41%~54%.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土壤CH4排放和土壤溶液Eh显著负相关,和溶液CH4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模式有利于减排CH4,虽增排了N2O,但增温潜势显著减少.综合来看,间歇灌溉配施中氮更有利于双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704.
中国稻米垩白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国13个点、19个品种、多播期试验基础上,本文对稻米垩白形成的气象生态基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15d内的温度状况是影响稻米垩白形成的主导因子。为了明确不同气象垩白大小(即气象条件引起稻米垩白面积的变化量)形成所要求的齐穗后 15d内的均温值,通过线性规划模型对3种稻米垩白大小情况给予了确定。并对我国稻区不同稻作制度下水稻气象垩白的分异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北向南,稻米气象垩白随水稻齐穗后15d内均温的变化由小到大,≤5%的稻区为四川盆地以北、淮河以北及云贵高原地区,5-10%的稻区为四川盆地、滇南以及淮南至沿江江南地区,10-20%(只为双季稻的早稻)的稻区为云贵高原以东长江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705.
作物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和利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理的间套作种植模式具有高产高效及环境友好的特点,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能的高效利用是间套作群体产量占优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综述了计算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及分配的半经验模型及理论模型,分析了间套作群体产量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间作套种可形成有利于作物吸收光能的冠层结构,或者可促进作物的光合速率,或者可改变作物的收获指数.对于共生期较长的间套作群体而言,优势作物对光能的高效截获和劣势作物对光能的高效利用是群体产量优势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共生期较短的间套作群体而言,两种作物光能吸收量的增加是该群体高产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06.
在活性污泥系统采用超声波处理剩余污泥以考察污泥减量效果及其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声能密度0.25~0.50 W/mL范围内,经过1~30 min的超声波处理,系统表观产率显著下降,剩余污泥的产量可以减少20%~50%左右.同时发现,污泥的沉降性能指标SVI有所下降,而污泥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略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707.
为了探讨外源添加植物激素对Cd胁迫下水稻幼苗的抗氧化系统及Cd吸收积累情况的影响,减少Cd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积累,从而来缓解Cd对水稻的胁迫.以中嘉早17水稻幼苗为研究对象,进行水培试验,设置0、5和25 μmol·L-这3个Cd浓度处理,3种外源植物激素处理:不添加植物激素、100μmol· L-1褪黑素(MT)、0...  相似文献   
708.
气象因素与早稻产量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气象因素对南方稻区早稻产量因子及产量的影响,应用杂交早稻组合金优402于2003—2009年种植在湖南省内7个生态点的产量因子和相应的气象数据,建立早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与总苗数、成穗率、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因子的回归方程,研究影响湖南早稻产量因子的主要气象因素及其敏感时期。结果表明:移栽后24~27 d的低温阴雨导致早稻分蘖数不足;分蘖成穗率主要受移栽后33~41 d的气温和日照时数影响,随温度升高和日照时数延长而升高;每穗总粒数与始穗前9~1 d的日均温、始穗前9~4 d的日最高气温及始穗前10~5 d的日照时数呈正相关,而与此期的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结实率与始穗前14~9 d的日均温、日最低气温呈正相关,而与始穗前9~5 d的日最高气温和日照时数表现为负相关;千粒重与始穗前25~20 d的相对湿度、始穗后14~20 d的日照时数呈正相关,而与始穗前25~20 d的日均温、始穗后17~22d的日最低气温表现出负相关。  相似文献   
709.
温度对农田N2O产生与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77,自引:11,他引:77  
以华东太湖地区的水稻-冬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箱法-气相色谱法的自动连续观测系统,对整个轮作周期的N2O排放和温度进行了同步自动连续观测,同时,在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以研究N2O产生与排放过程的温度效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显度适宜的一定温度范围内,N2O排放对温度的依赖性可用指数函数F=Ae^at来描述,轮作周期内显著N2O排放发生的频率随温度的变化呈正态分布,67%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710.
洪瑜  王英  王芳  刘汝亮  刘婷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1):2637-2645
为了探索植物浮床技术应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采用稻田退水沟渠原位实验,研究了美人蕉(Canna indic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水稻(Oryza sativa)5种不同浮床植物对退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稻田退水中生长4个月后,5种浮床植物生物量均大幅度增加。其中,美人蕉生物增长量最大,为97.2 g·株−1,其次为千屈菜达到81.3 g·株−1;空心菜成活率最高,达到91.67%,美人蕉其次,为87.50%,而水稻成活率最低,仅为60.71%;千屈菜茎叶和根系的氮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85%和0.65%;美人蕉茎叶、根系的磷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15%、0.17%;空心菜氮吸收量最高,达到14 239.46 mg·m−2,美人蕉其次,为10 798.00 mg·m−2;水稻磷吸收量最高,达到407.11 mg·m−2,空心菜其次,为374.41 mg·m−2;空心菜对稻田退水中总氮(TN)去除率最高,达到85.88%,其次为美人蕉,为81.67%;空心菜总磷(TP)去除率最高,达到80.32%,其次为水稻,达到72.86%。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荐浮床空心菜和美人蕉作为宁夏引黄灌区农田排水沟水质改善的主要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