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75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84篇
综合类   156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61.
模拟上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和降雨特征,进行缓冲带污染物净化效果和植被生物量监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百慕大缓冲带SS截留率最高,达到74%;白花三叶草对TN、TP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28%和25%;百慕大和白花三叶草生物量最大,栽种当年9月份,两者地上部分的生物量鲜重分别达到了6.14和6.49 kg/m2,百慕大生长速度最快,当年9月份生物量几乎达到5月份的6倍;植被生物量增长明显提高了缓冲带截留径流污染物的效果,缓冲带SS截留率与生物量成显著线性相关,而污染负荷变化对缓冲带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很小,明显弱于植被种类和生物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62.
滨河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氮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素是农业径流最重要、最普遍的水体污染物。滨河湿地因受到陆地生境和水生生境双重影响而显得非常独特,作为重要的陆地和水生环境的生态交错带,滨河湿地能够阻断和改变水运污染物,特别是农业径流中的氮排入临近的小溪和河流。植物吸收和反硝化作用是滨河湿地两种最重要的截留和缓解氮负荷的有效途径,氮素可以通过生物转化、植物吸收、微生物暂时固氮等方式去除,但是永久性的去除氮却是通过反硝化过程来完成的。为了系统认识和了解滨河湿地生态系统对农业非点源氮污染控制过程,通过大量文献分析讨论了滨河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氮的净化能力、净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研究现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滨河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氮污染的控制作用研究将成为滨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滨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诊断和退化滨河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463.
为了了解在河岸带生态恢复中植物的生长及其作用,在中试规模上对河岸带中的荆三棱进行了1 a研究.荆三棱在不同水深区域的生长高度与密度表明荆三棱对水深的耐受性不强,更适合于在浅水域生长.秋季收割与不收割的对比表明秋季收割有利于荆三棱第2年的生长与发芽.荆三棱生物量及其中的N、P在地上、地下的分布表明地下荆三棱的生物量比地上多大约55%,地下荆三棱生物固定的N、P总量分别大约比地上荆三棱生物固定的N、P总量多50%和126%.在河岸带通过收割荆三棱可以分别带走荆三棱所固定的全部N、P的40.5%和30.6%.地上荆三棱经过130 d的浸泡,其重量损失率有27.10%, TN、TP的损失分别为40.80%和76.80%.浸泡植物释放出的污染物基本没有积累现象.  相似文献   
464.
西藏四江流域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藏四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的和谐发展,研究了相关影响因子模型,通过调整相关影响因子,就可以在土地利用图的基础上对四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内核心区、缓冲区、发展区作一个合理的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