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8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33篇
安全科学   121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308篇
综合类   670篇
基础理论   170篇
污染及防治   77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127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在大型水体下顶水采煤,一方面要确保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同时要保护地表水资源不被破坏。基于峰峰矿区小屯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在分析与评价上覆岩层结构的基础上,选取水体下11个计算特征点,探讨上覆岩层破坏高度、防水安全煤岩柱及安全煤岩柱最小富余尺寸,绘制各类等值线图。采用概率积分法,从下沉、倾斜、水平变形和裂缝深度等方面,研究分析顶水开采后水体底部所受的采动影响。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地质采矿条件下,各工作面开采以后,上覆岩层中导水裂隙带发育的最大标高与基岩顶部之间具有较厚的岩柱,导水裂隙带不会波及到地表水体,水体底部的地表移动变形较小,不会影响到矿井安全生产,在大型水体下顶水采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42.
朱高儒  许学工 《生态环境》2011,20(12):1974-1980
填海造陆在扩展土地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海岸带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将有序人类活动贯穿于整个填海造陆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组织和实施而进行有序填海,从而增加填海造陆的积极效应,限制其破坏性影响,是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整体性、矛盾论、动态平衡和因地制宜是有序填海的基本观点。要实现有序填海,首先必须在对填海造陆的效益和损失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论证,然后制定不同尺度的填海规划并确定填海造陆的适宜规模,最后利用一系列有效方法加以实施,包括:维护海岸带自然系统功能、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实行生态补偿与生态系统重建、加速改良填海区环境等。  相似文献   
943.
重金属镉(Cd)是三峡水库蓄水后消落带土壤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为研究三峡水库反季节调蓄条件下溶解性有机质(DOM)对有效态Cd在土壤固-液相间释放行为及其再补给过程的影响,以三峡水库香溪河消落带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9年10月和2020年10月采集土壤样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荧光区域积分法分析土壤DOM光谱特性,同时结合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和土壤扩散通量模型(DIFS)综合探究土壤有效态Cd及其释放动力学过程.此外,测定了消落带土壤基本理化特性以及土壤中Cd含量和赋存形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DOM以富里酸为主,腐殖质特征较弱,具有陆源为主和内源较弱的混合特征,与2019年相比,2020年土壤DOM中富里酸类物质占比更高;2019年和2020年土壤ω(Cd)平均值分别为(0.474±0.301) mg·kg-1和(0.249±0.058) mg·kg-1,土壤中Cd的赋存形态均以非残渣态为主;DGT测定结果显示2020年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较2019年呈下降趋势,进一步通过DIFS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土壤中Cd的吸附速率大于解吸速率,土壤对有效态Cd的再补给能力较弱,表明三峡消落带土壤中有效态Cd的潜在释放风险较低,低分子量DOM和DOM中富里酸类物质是抑制土壤中有效态Cd释放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三峡水库水文情势变化下DOM对重金属Cd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为三峡库区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4.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situ bioremediation to clarify the migration behavior and biodegradation laws of chlorinated hydrocarbon solvents (CHS) in the vadose zone. W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phase distribution of CH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phases, and 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larified the evolution rules of CHS under different phases in the polluted vadose zone. CHS exists in the vadose zone as the NAPL, dissolved phase, adsorbed phase, gas phase, and other phases, where there are three decay evolution stages: early, middle, and late stages. Phase change and diffusion matrix size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at different stages; at the same time, gas, solid, liquid and NAPL phase CHS have a variety of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in the vadose zone. Subsequent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main biological metabolic pathways of CHS in the vadose zone–aerobic co-metabolism, direct oxidation and anaerobic reduction, and dechlorination–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summarized. Generally speaking, the anaerobic dechlorination capacity decreases with a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hlorine atoms, whereas the aerobic degradation capacity increases with a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hlorine atoms.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situ remediation of CHS in the vadose zone was summarized using biostimulation and bioaugmentation methods, indicating that adding nutrient substances and injecting anaerobic dechlorination strains of Dehalococcoides are effective means of remediation. Simultaneousl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iodegradation of CHS in the vadose zone were elaborated to acquire a systematic insight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redox characteristics (oxygen) on the degradation of CHS. Finally, research on the biodegradation of CHS in the vadose zone is prospected, and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hases of CHS, the data monitoring of CHS, the structure of the functional bacterial community,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ctive strain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in-situ remediation of CHS in the vadose zone. © 2022 Science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945.
高艺伦  方芳  唐子超  张蕊  蒋艳雪  郭劲松 《环境科学》2022,43(10):4630-4638
磷酸酶可将有机磷矿化为无机磷,对土壤有机磷转化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鲜见关于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磷酸酶及其与磷形态转化的相关报道.研究澎溪河流域落干期不同高程消落带土壤磷形态及磷酸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分析了磷酸酶活性与磷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程消落带土壤的H2 O-Pi、NaHCO3-Pi和NaOH-Pi含量均高于岸边土壤,生物可酶解磷含量和NaOH-Po含量随高程增加而升高.冗余分析显示有机质和无定形铁锰含量是影响不同高程土壤有机磷形态的主要原因.消落带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磷酸二酯酶(以p-NP计)和植酸酶(以P计)活性均值分别为1.40、2.60、0.44和11.43 μmol ·(g ·h)-1,且消落带土壤各磷酸酶活性随高程增加而增大,植物量和微生物量差异是导致消落带磷酸酶活性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整体上消落带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各有机磷形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生物可利用磷含量呈负相关.较高高程消落带土壤磷酸酶活性较高而生物可利用磷含量较低,在淹水初期磷酸酶介导的矿化有机磷为无机磷速率相对较高,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的风险也较大.研究成果有助于全面理解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磷的地球化学循环.  相似文献   
946.
Restoration processes of pollution zones in Hanjiang River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RestorationprocessesofpollutionzonesinHanjiangRiver¥ShenYunfen;TanYuyun;FengWeisong;GuManru(InstituteofHydrobiology,ChineseAc...  相似文献   
947.
948.
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 ,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 ,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以河西走廊临泽样区为例 ,以根据土系划分出的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 ,对其在土地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研究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绿洲农区土地可持续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949.
通过中日合作项目“湖北省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综合开发计划”两个涝渍地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有关实践,对该区涝渍地开发规划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研究表明,江汉平原涝渍地大体上可分成以河流冲积物为主和以湖积与冲积共同作用形成的两类地区,两者在地貌、土壤结构、耕作方式和经济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应该区别对待;“单元水系”可作为涝渍地区域综合开发最基层的区域单元。水土资源存在的巨大潜力和障碍应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其开发模式可借鉴日本“农田综合整备”的理论与实践;田间土地整治及其附属物设施建设的技术标准应以我国近20年来关于涝渍地排水的工程标准为主,适当参照世界先进国家标准。数量化理论I可作为规划前对涝渍地微域土地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合适方法;鉴于涝渍地开发的阶段性,对现阶段涝渍地开发效果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在农田的物理结构改变效果、农业深度开发与结构调整效果和综合经济效益效果等3方面取得平衡。以第一方面的评价为重点,给出了一个相应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50.
In the boreal zone of the Middle Urals, biomass structure was studied in 35 species of wild plants with different ecological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Grime and Ramenskii (competitors, ruderals, and stress-tolerant plants). Plants belonging to these groups proved to differ considerably in the absolute plant weight and the quantit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main organs to the total biomass. Discriminant analysis revealed a 97%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pecies groups; hence, this approach may be used for identifying the ecological strategies of plants in natural habita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