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0篇 |
免费 | 137篇 |
国内免费 | 50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1篇 |
废物处理 | 12篇 |
环保管理 | 414篇 |
综合类 | 1114篇 |
基础理论 | 256篇 |
污染及防治 | 160篇 |
评价与监测 | 147篇 |
社会与环境 | 158篇 |
灾害及防治 | 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64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107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86篇 |
2013年 | 120篇 |
2012年 | 133篇 |
2011年 | 135篇 |
2010年 | 109篇 |
2009年 | 117篇 |
2008年 | 77篇 |
2007年 | 129篇 |
2006年 | 132篇 |
2005年 | 103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4篇 |
1975年 | 5篇 |
1972年 | 7篇 |
1971年 | 5篇 |
196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以中俄跨界河流额尔古纳河的上游支流海拉尔河为研究对象,对其6个监测点2005—2015年主要水质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其水质污染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拉尔河干流水体主要污染指标为CODMn、CODCr和TN,水体氨氮总体处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满足水体功能要求;2005—2015年海拉尔河干流与支流水质整体呈改善趋势,其中2005—2009年水质改善幅度最大;2005—2015年干流4个监测点CODMn均呈改善趋势,CODCr在下游陶海、嵯岗监测点呈改善趋势,但4个监测点CODCr在2010年、2013年均有所回升;海拉尔河干流CODMn和CODCr年内变化显著,3—5月污染显著加重,整体来讲干流较支流污染严重,干流下游较上游污染严重,干流下游陶海监测点污染最严重。海拉尔河水质变化受气象、水文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2005年启动的环保专项整治对海拉尔河水质改善起到较大作用,但2010年、2013年的异常气候条件对干流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92.
以内源污染严重的无锡市梁塘河薛家浜为研究区,开展环保疏浚和水利疏浚试验,通过疏浚前后底泥和水体中总氮、总磷浓度变化及底泥中氮、磷的静态释放通量,评估2种疏浚方式对河道内源污染削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疏浚方式都能有效降低底泥中营养盐浓度,环保疏浚后底泥中总氮、总磷浓度分别削减了46.50%和35.51%,水利疏浚后分别削减了40.10%和30.51%。但达到同样疏浚效果时,相较环保疏浚,水利疏浚的工程量增加;在外源污染得到较好控制的前提下,2种疏浚方式均能有效削减内源释放对水体的污染,其中环保疏浚对氮、磷释放通量削减率较高,分别为46.92%和38.53%,水利疏浚则为40.99%和30.09%;考虑到城区土地资源紧缺,水利疏浚易超挖及疏浚后水生态系统较难恢复的问题,建议采取环保疏浚方式解决城市河道内源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993.
北方寒冷地区河流多存在水质难以有效保持、水量时空分布不均、生态流量不足、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以北沙河沈阳段为研究对象,以水质、水量、水生态、水管理为脉络,通过问题识别,有针对性地筛选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阶段形成的水生态修复、水环境管理技术及设计工程措施,将完善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清理河道垃圾、疏浚河道污染底泥、修复支流汇入口湿地、建设闸坝及河道湿地、封育河滩地与完善信息监控系统等有机融合,形成外源阻控、内源治理、水质净化、生态修复、长效保持的北方寒冷地区河流生态修复与管理模式,以期为其他类似河流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995.
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河道及其与海(咸)水入侵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海(咸)水入侵作为莱州湾南岸平原的一种新的环境灾害,其发生、发展与该区广泛分布的古河道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古河道的分布规律、沉积特征及分期,并重点探讨了其与海(咸)水入侵的密切关系。古河道是该区海(咸)水入侵的主要通道,古河道中海(咸)水入侵速度快、方式多、周期性变化明显,是灾情是严重、入侵变化最复杂的地貌单元;古河道又是防治海(咸)水入侵的天然工程,古河道砂层径流条件好,只要采取措施提高其地下淡 相似文献
996.
福创溪-大排沟位于海口市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受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养殖废水、生活污水等影响,河道呈黑臭状态。福创溪下游河段属感潮河段,河水盐度较高,传统的水体修复技术受到限制。根据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开展内源清淤-截污纳管-污水处理-曝气增氧-红树林生态系统技术,对福创溪-大排沟黑臭水体进行了治理。现场8个月的检测数据显示,断面DO浓度均大于2 mg·L-1,ORP大于50 mV,NH3-N小于8 mg·L-1,河水透明度大于25 cm,实现了消除黑臭的目标。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复合生态滤床、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和河道生态恢复等技术,对上海漕溪河富营养水体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在每隔7~10 d间歇性流量300~400 m3/次的污水补水进量下,通过生物治理,消除了水体富营养和黑臭现象,从每个污水补给周期开始,3~4 d后COD、NH3-N、TP除去率分别达到50%、40%和55%以上,水体清澈见底.从2005年3~5月,河道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先后出现枝角类、桡足类动物和鱼类.表明对于已截污的城市半封闭河道,利用浸没式复合生态滤床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底泥生物氧化、水体增氧、河道生态恢复等措施,进行生物治理,可取得良好治理效果.本研究为城市半封闭河道的治理和养护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8.
城市景观河流夏季污染状况及营养水平动态分析--以天津市津河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CODMn、氨氮、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等为主要指标。对天津市一条典型的景观河流——津河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津河水质介于地表水环境标准(GB3838—2002)的Ⅳ和Ⅴ类之间,营养状态为重富营养。且在多个采样点出现蓝藻水华。水体中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为,CODMn与叶绿素a都是在7月达到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总溶解性氮夏季变化曲线呈倒“S’形。7月最低。8月最高。河道上游总溶解性磷一直比较稳定,而下游在8月上旬急剧升高。藻类演替过程大致为粉末微囊藻-皮状席藻-多种蓝藻。与改造之初相比。水质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99.
城市半封闭河道水体生态恢复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复合生态滤床、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和河道生态恢复等技术,对上海漕溪河富营养水体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在每隔7~10d间歇性流量300~400m^3/次的污水补水进量下,通过生物治理,消除了水体富营养和黑臭现象,从每个污水补给周期开始,3~4d后COD、NH3-N、TP除去率分别达到50%、40%和55%以上,水体清澈见底。从2005年3~5月,河道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先后出现枝角类、桡足类动物和鱼类。表明对于已截污的城市半封闭河道,利用浸没式复合生态滤床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底泥生物氧化、水体增氧、河道生态恢复等措施,进行生物治理,可取得良好治理效果。本研究为城市半封闭河道的治理和养护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对粤西某石化城河段几种主要污染物进行了容量计算 ,发现即使工业污染源全部达标 ,其水质状况与目标的差距仍较大 ,据此提出小容量河流的观点。为保护水环境 ,结合流域实际情况 ,本文提出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工业污染源达标控制手段 ,而采用多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来改善水环境的观点 ,并以中长期水环境规划年内目标值为依据 ,分析了本方法的有效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由此对其他具相似条件小容量河流的城市水环境管理起到借鉴性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