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6篇 |
免费 | 513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69篇 |
废物处理 | 19篇 |
环保管理 | 285篇 |
综合类 | 891篇 |
基础理论 | 255篇 |
污染及防治 | 319篇 |
评价与监测 | 93篇 |
社会与环境 | 46篇 |
灾害及防治 | 3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篇 |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74篇 |
2022年 | 76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101篇 |
2018年 | 94篇 |
2017年 | 98篇 |
2016年 | 89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89篇 |
2013年 | 109篇 |
2012年 | 132篇 |
2011年 | 109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107篇 |
2006年 | 110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87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01.
Local pollution and the cross-boundary transmission of pollutants between cities have an inevitable impact on the atmospher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ransport to pollution in inland and coastal cities are necessar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regional, and joint emission control strategies. In this study, the Comprehensive Air Quality Model (CAMx), together with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RF),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contributions to pollution of different cities in 2016. The monthly inflow, outflow, and net flux from the ground to the extended layers served as the three main indicator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s of PM2.5 transport between adjacent cities. Between inland and coastal cities, the magnitude of inflow and outflow are larger in the former than in the latter. The inflow flux in the inland cities (Beijing and Shijiazhuang) was 10.6 and 10.7 kt/day, respectively, while that in the coastal cities (Tianjin, Shanghai, Hefei, Nanjing, and Hangzhou) was 9.1, 3.3, 5.8, 4.4, and 3.7 kt/day,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variation over the year, the strongest inflow in the BTH region occurred in April, followed by October, July, and January, while that in the coastal cities in YRD occurred in January, followed by October, April, and Jul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flux intensity calculations and the transport flux pathways, effective joint control measures can be provided with scientific support,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among inland and coastal cities can be acquired. 相似文献
402.
403.
对2013年1月于北京城区采集的40组道路灰尘样品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测定。结果表明:北京城区冬季道路灰尘频率曲线呈单峰态或双峰态分布,单峰型峰值粒径为112~237μm,双峰型第一峰值粒径为189~286μm,第二峰值粒径为42~57μm。道路灰尘平均粒径为183μm,分选性差,呈极不对称的极正偏宽峰态到窄峰态,属砂土。道路灰尘是局地灰尘和区域灰尘的混合物,且主要为跃移或短时悬浮颗粒物,对大气悬浮颗粒污染物的贡献量不大。研究4种不同道路类型灰尘发现,平均粒径从大到小顺序为快速路支路次干路主干路,分选系数与偏度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峰度无较大区别,细颗粒含量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路)。主干路灰尘污染贡献率更高,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潜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04.
利用不同方位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和激光雷达观测结果,对2011年3月18—21日北京市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沙尘输送路径、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污染过程主要是由于沙尘在上游沙源地起沙后先直接输送穿过北京,然后停留在渤海湾和朝鲜半岛区域,在渤海弱高压系统作用下,沙尘又回流至北京所致,其中,沙尘回流直接造成北京市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天气.在沙尘回流影响过程中,PM10浓度呈现青龙山-北京市区-八达岭逐步升高的变化特征,国控站点PM10小时浓度持续16 h超过350 μg·m-3,最大值达到571 μg·m-3.SO2、NO2与PM10的小时浓度表现为同步变化规律,沙尘回流影响时,除了沙尘粒子外,周边地区的人为排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05.
广州市移动源现状及其污染控制管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广州市机动车辆构成状况和发展趋势、车流变化与氮氧化物变化关系以及各类车型污染排放分担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排放污染物的移动源中,小型车(出租车及其他小型车)和摩托车是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主要排放源;公共汽车等大型车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并提出对广州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应着重控制摩托车、小型车(特别是轿车,包括出租车)、公共汽车的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406.
流域农业面源输出氮素是湖泊流域水体中氮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水环境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不同流域间地形、水文、植被覆盖等因子的差异及气象条件的变化,造成氮的输出途径具有流域异质性及时间变化特征.本研究以高原湖泊典型流域——凤羽河流域为例,基于2011-06~2013-05期间径流水量、水质高频监测数据,应用基流分割的方法,通过分析流域产流与氮素输出途径的季节性变化,探讨了流域氮素输出的主要途径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流是高原湖泊流域水量输出的主要形式和总氮输出的主要途径;基流输出水量及总氮负荷分别占流域总输出水量的80. 0%和流域总氮输负荷的71. 1%;降雨显著增加了流域水量和总氮负荷的输出量,同时改变了总氮的输出途径;降雨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加,进而使流域输出水量和总氮输出负荷中地表径流途径的比重升高;当地表径流占流域输出水量的比重约达40%以上时,流域总氮输出的主要途径由基流转变为地表径流;监测周期内,地表径流输出的总氮负荷占流域总输出负荷的比重最高达65. 6%. 相似文献
407.
上海地区高空气流长距离输送轨迹及其与酸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影响上海地区的高空气流输送轨迹。不同月份影响上海的高空气流来向不一。轨迹输送路径与天气系统的变化密切有关,且与上海地区出现的酸雨有关。研究表明,上海地区的酸雨,除与局地污染有关外,还与远处输送的外来污染有关。这些外来污染影响,主要来自上海西南向的北部湾和两广等地。也有部分来自东北——东方向的南朝鲜和日本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08.
以西安市城市主干道南二环太白路高架桥为路面径流采样区域,采用人工等时间间隔采样方法,在桥梁排水立管对2010年9—11月的3场径流事件进行全程采样,测试径流过程SS、COD、溶解性COD、NH3-N、Pb、溶解性Pb、Zn和溶解性Zn的浓度变化,研究路面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污染严重,降雨数小时后的末期径流仍具有较高的污染水平;径流过程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与其赋存形态有关,SS、COD、Pb等以颗粒态为主的污染物的浓度随雨强变化剧烈波动,NH3-N、溶解态COD、溶解态Zn等以溶解态为主的污染物浓度变化受雨强影响较小,随径流过程呈逐渐减小趋势;路面径流初期冲刷现象并非普遍存在,与污染物的赋存状态和场次降雨特征密切相关,溶解态污染物易于出现初期冲刷现象,颗粒态污染物是否出现初期冲刷与场次降雨特征有关;测试的3场径流事件初期30%的径流携带的SS、COD、溶解性COD、NH3-N、Pb、Zn和溶解性Zn的负荷占场次径流总负荷的比例分别为21.8%~50.0%、25.5%~49.3%、36.3%~52.6%、52.6%~66.7%、26.8%~45.0%、27.2%~63.4%和36.2%~62.6%,表明仅对初期径流进行治理无法实现对西安市路面径流污染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09.
为了探究苯酚对污泥活性及微型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SBR工艺的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分析苯酚对污泥TTC-ETS活性、INT-ETS活性和微型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TTC-ETS活性较之INT-ETS活性能够更有效表征有机毒害物质苯酚对污泥活性的影响,且随着进水苯酚浓度的增大,苯酚对污泥活性的抑制越明显:进水浓度在50mg·L-1时,苯酚对污泥活性的抑制率为(20.75±10.43)%.进水苯酚浓度为100 mg·L-1时,抑制率为(39.73±26.92)%,且波动较大.在300 mg·L-1进水运行后期,苯酚对污泥活性的抑制率稳定在40%左右;苯酚对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对不同微型动物类群影响不同:在低浓度苯酚进水条件下,只有单个微型动物类群(有壳变形虫)受到明显的抑制,而当浓度增大至100 mg·L-1和300 mg·L-1时,对多个微型动物类群(固着型纤毛虫、有壳变形虫、匍匐型纤毛虫、肉食性纤毛虫等)产生抑制,对少数类群(鞭毛虫、线虫等)产生促进作用;苯酚影响下的污泥活性与微型动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针棘匣壳虫(Centropyxis aculeata)、多变斜板虫(Plagiocampa mutabilis)等可作为含酚废水处理过程中污泥活性低的指示生物,湖累枝虫(Epistylis lacustris)、软波豆虫(Bodo lens)、跳侧滴虫(Pleuromonas jaculans)等可作为污泥活性高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410.
为探究长时间跨度的道路积尘变化特征,于2019~2020年对北京市大兴区内主要道路进行尘负荷检测,并于2020年四季收集道路PM10和PM2.5积尘样品,分析化学组分,建立成分谱.结果表明,2019年和2020年大兴区道路尘负荷年均值分别为1.05g/m2和0.74g/m2,2020年大兴区道路尘负荷较2019年下降29.5%.2019年道路尘负荷热点聚集区分散,大兴区内道路尘负荷高值区较多,2020年热点区集中出现在西北部,冷点区集中在东部区域.2020年大兴区道路扬尘排放因子低于2019年,大部分乡镇/街道中,2020年的扬尘排放因子和排放量低于2019年,呈现出东南部 > 中部 > 西北部的趋势.2020年大兴区道路扬尘排放量低于2019年,大兴区南部和西北部乡镇/街道内的扬尘排放量大于中部.受建筑施工活动影响.2020年大兴区道路PM10和PM2.5积尘化学组分中以土壤风沙和建筑施工活动相关的元素为主,Ca、Mg、Si、Al元素分别共占比39.39%和41.71%.对大兴区道路尘负荷进行针对性管控,首先需要对运输车辆进行及时冲洗,降低轮胎的尘土夹带量.其次应加强工地出口至附近1km的道路清扫保洁频次,将工地出口处道路尘负荷对周边道路的辐射影响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