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76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73篇
综合类   516篇
基础理论   111篇
污染及防治   71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55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蔬菜地土壤磷提取及模拟径流中磷素潜在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蔬菜地磷素流失是一种典型农业非点源污染类型。通过观测地表径流中溶解态反应磷(DRP)、生物可利用磷(BAP)可以监测土壤磷素流失程度。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两个指标比较难于获取,而土壤中的总磷(TP)、Olsen(OP)、Mehlich-1(M-1P)和水溶性磷(Pw)可以通过常规分析手段获取。本文选取27个典型蔬菜样地,分析测定各样地土壤中的总磷(TP)、Olsen(OP)、Mehlich-1(M-1P)和水溶性磷(Pw)四个磷提取变量,采用了经典方法计算土壤磷流失潜能指标——磷吸持饱和度(DPS)。同时采用模拟径流实验得出典型蔬菜样地地表径流样中溶解态反应磷(DRP)、生物可利用磷(BAP)。结果表明:M-1P、Pw与DPS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5和0.74(p<0.01);而M-1P、Pw与DRP浓度相关系数(r2=0.843和0.786,p<0.01)大于TP、OP与DRP浓度的相关系数(r2=0.554和0.722,p<0.01)。结论认为,通过测定M-1P、Pw和计算DPS能比较准确、便捷地预测土壤径流磷素流失风险程度。  相似文献   
262.
稻麦轮作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近年来氮素化肥施用量大而利用率较低现状,在江苏太湖地区设计田间试验,研究稻麦轮作田全年氮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稻季和麦季径流中氮损失量相近,麦季略高,约占施氮量的2%左右。麦稻轮作田径流氮损失中氨态氮较少,以硝态氮和其他形态氮为主,其中氨态氮损失以稻季为主,硝态氮损失稻季和麦季相近,其他形态氮损失麦季较多。不同作物田径流氮组成存在差异,麦季径流氮以硝态氮和其他形态氮为主,氨态氮极少,而稻季在施肥后短时间内径流氮中氨态氮、硝态氮和其他形态氮大致相当,其他时间以硝态氮和其他形态氮为主。  相似文献   
263.
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的水质特征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富含交通活动所产生的大量石油类、悬浮固体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能够对受纳水体的水质造成明显的破坏并影响水生生态。对广州市内道路某路段发生的七场路面雨水径流进行了降雨量、径流量的同步监测和径流样品的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营养盐的含量较低,但COD值较高,且可生化性差,石油类和重金属的含量也较高。其中石油类、COD、悬浮固体和重金属Pb的污染水平虽然与国内其他城市的研究结果在同一范围,但都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反映出我国在道路路面环境维护和管理上与国外的差距。对照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广州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中的石油类、COD、悬浮固体和Pb等指标都大大超过III类标准,表明道路径流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进入地表水体,可能对受纳水体主要是珠江的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64.
上海郊区旱作农田氮素流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坑和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上海郊区旱作农田氮素降雨径流和降雨渗漏流失的特征、相关因素和流失负荷。结果表明:平水年重质土麦地总氮流失负荷为18. 38 kg·hm-2,其中降雨径流总氮流失负荷为4. 4kg·hm-2,渗漏为13. 98kg·hm-2;菜地总氮流失量为55. 65kg·hm-2,其中降雨径流总氮流失负荷为21. 6kg·hm-2,渗漏为34. 05kg·hm-2;旱田氮素流失以硝态氮为主,占总氮90%左右。施用有机肥可较大幅度地减少旱田的氮素渗漏流失。  相似文献   
265.
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实例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针对国内外现有模型的不足,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系统,提出了流域汇流与非点源污染物迁移逆高斯分布瞬时单位线模型及流域产污过程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水动力学与污染物迁移机理,又便于求解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理与实用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66.
森林-水资源系统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认为,应当从森林-水资源系统出发研究森林与水资源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个分析森林-水资源系统产流过程的仿真模拟方法,得出在一定条件下,有森林植被的地方可能会比无森林植被的地方产生更多的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的结论;进一步提出了构成最佳水资源生成系统的四项条件。作者分析了森林对降雨的影响,认为二次降雨和水平降雨对水资源量的直接影响很小;由于森林是大气的特殊下垫面具有软边界和强烈的物质能量变换的特点,加之森林蒸散的水汽和释放的凝结核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大气垂直降雨的空间分布,或提高产生降雨的可能性,从而使有林地区有增雨效果。最后对森林-水资源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67.
霍林河中游径流量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霍林河是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科尔沁、向海和查干湖湿地的重要补给水源。通过对其中游白云胡硕水文测站46a的年径流量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分析,探讨霍林河径流演变的近似周期性,识别霍林河径流变化对其下游洪泛湿地水源补给的规律,以及这种规律控制下的洪泛湿地环境演变。小波分析表明,霍林河白云胡硕水文站年径流序列主要存在3个尺度的周期变化,不同时间尺度下周期信号的强弱在时频域中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局部特征,以大于30a尺度的年代际周期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尺度下,霍林河径流演变呈现出丰、枯、丰的交替振荡,下游洪泛湿地景观演变相应表现出阶段性特征,1990年代以前尤为突出。能量相对较弱的中、小时间尺度径流量周期性变化,与强烈的人类干扰活动相比,对下游洪泛湿地环境演变的作用效果不明显,突出表现在1990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268.
暴雨径流固态污染物旋流分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旋流分离技术在暴雨径流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是一项新兴的污染控制技术。本文结合滇池流域暴雨径流中固态污染物构成的特征,利用传统的旋流分离技术和复合流场旋流分离技术来实现暴雨径流中固态污染物的去除。通过现场试验,探讨了旋流分离技术的主要技术参数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69.
Lakes are landscape features that influence connectivity of mass and energy by being foci for the reception, mixing, and provision of water and material. Where lake fractions are high, they influence hydrological connectivity. This behavior was exemplified in the Baker Creek watershed in Canada's Northwest Territories during a two‐year drought in which many lake levels declined below outlet elevations. This study evaluated how lakes controlled surface runoff connectivity reestablishment following the drought using a new assessment method, T‐TEL (time scales — thresholds, excesses, losses). Analysis of daily data showed that during a summer period following the drought, connectivity occurred between 0% and 41% of the time. The size of run‐of‐the‐river lakes relative to their upstream watershed area, and the upstream lake fraction, are two factors for connectivity. These terms represent a lake's ability to control the size of storage deficits relative to rainfall, and evaporation and storage losses along pathways. The connectivity magnitude–duration curve only aligned with the watershed flow duration curve during high‐water conditions, implying lakes functioned as individuals rather than as part of a perennial watercourse during much of the study. The T‐TEL method can be used to quantify consistent metrics of hydrologic connectivity that can be used for regionalization exercises and understanding hydrologic controls on material transport.  相似文献   
270.
In recent years, watershed modelers have put increasing emphasis on capt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landscape hydrologic processes instead of focusing on streamflow at the watershed outlet alone. Understanding the hydrologic connectivity between landscape elements is important to explain the hydrologic response of a watershed to rainfall events. The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T+) is a new version of SWAT with improved runoff routing capabilities. Subbasins may be divided into landscape units (LSUs), e.g., upland areas and floodplains, and flow can be routed between these LSUs. We ran three scenario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extents of connectivity between uplands, floodplains, and stream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scenarios, the ratio of channelized flow from the upland to the stream and sheet flow from the upland to the floodplain was 70/30 and 30/70, respectively, for all upland/floodplain pairs. In the third scenario, the ratio was calculated for each upland/floodplain pair based on the upland/floodplain area ratio. Results indicate differences in streamflow were small, but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flow components and upland areas and floodplains as sources of surface runoff changed. Also, the soil moisture in the floodplains was impacted. The third scenario was found to provide more realistic results than the other two. A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connectivity in watershed model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llution sources and sin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