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76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73篇
综合类   516篇
基础理论   111篇
污染及防治   71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55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81.
宁波市典型城市下垫面雨水径流污染特征解析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雨水径流污染影响受纳水体水质,为掌握宁波市雨水径流污染特征,于2009~2019年开展了8场降雨调查,采用频率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心城区的屋面、广场、绿地、小区道路、商业街道路和城市主干道等不同下垫面的雨水径流污染水平,径流污染来源,以及中小雨型径流水质的冲刷规律.结果表明,宁波市各下垫面雨水径流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氮、总磷和总悬浮固体(TSS)等污染指标的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EMC)均值分别介于23.88~102.31、 0.40~1.69、 3.41~8.71、 0.09~0.50及37.6~323.4mg·L~(-1)之间.除广场外,其它各下垫面雨水径流的COD和总氮污染严重,屋面、商业街和小区雨水径流氨氮显著高于广场、绿地和主干道(P0.05),商业街、主干道和绿地雨水径流总磷浓度显著高于(P0.05)其它下垫面;屋面、广场、主干道及商业街雨水径流中的TSS与COD、氨氮、总磷具有同源性质,绿地和小区雨水径流的氨氮和总氮具有同源性质;在中小雨情景下屋面和绿地等下垫面的氨氮较易形成初始冲刷效应,而广场、小区和城市主干道等下垫面的总氮和总磷初始冲刷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82.
张永领  张东 《地球与环境》2015,43(2):217-222
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在黄河花园口水文站进行每月1次的周期性采样观测,并在2012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在花园口站和小浪底站进行连续采样观测,分析了在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影响下黄河DIC的输送规律。结果表明,在小浪底水库正常调度期间花园口站DIC含量在24.4~31.6mg/L之间,平均26.8mg/L;并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6~8月DIC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花园口站DIC含量为30.2~38.5mg/L,并且表现为水库排沙阶段的DIC含量明显高于水库泄水阶段的DIC含量。花园口站全年DIC输送量为79.98万t;其中6月DIC输送量最大,约占全年DIC输送量的16.2%,2月DIC输送量最小,仅占全年DIC输送量的2.4%。  相似文献   
983.
黄河支流延河在2013及1977年7月发生极端暴雨事件,但由于所处时间流域下垫面的差异,暴雨的灾害表现迥异。论文比较分析延河流域2013和1977年7月暴雨的降雨量、强度、频率及其水沙变化特征,讨论了产生灾害不同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7月延河流域降雨总量、笼罩面积、降雨强度、暴雨频率均大于1977年,而日最大径流量、最大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洪峰流量、峰值沙量、高含沙量历时却低于1977年。2013年延河流域暴雨灾害以地质灾害为主,1977年则以河道洪水灾害为主。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流域内植被大面积恢复,导致降雨产流产沙关系发生变化是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4.
丹江口水库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丹江口市习家店小茯苓村为代表研究该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特性,在不同降雨强度下,收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农田地表径流,分析地表径流样品的污染物。结果显示,对于同一降雨强度和相似的植被覆盖度,其氮、磷流失量主要取决于土壤表层氮磷的含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总氮输出量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柑桔园玉米地蔬菜地;COD输出量表现为玉米地柑桔园蔬菜地;蔬菜用地中总磷输出量远远小于玉米和果树用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硝态氮是氮流失的最主要形态。径流污染负荷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污染物浓度与降雨量未呈现线性关系。从全年来看,秋季农田地表产流量及农田地表径流污染物输出量最大,这与该流域秋季降雨量及频繁的农事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85.
为了解天然次降雨过程中土地利用配置对径流氮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以重庆市忠县石盘丘小流域两个不同土地利用配置的A、B子集水区为研究对象,对集水区出口径流量和氮素进行监测.A集水区为农林水复合配置模式,B集水区为传统农业配置模式,利用EMC评估次降雨过程径流中氮的平均浓度,分析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配置对径流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次降雨径流氮流失过程中,B集水区的TN浓度(1.37~15.17 mg·L-1)>A集水区(0.84~9.28 mg·L-1);A集水区第一次峰值占第二次峰值的比值62%远小于B集水区的97%;A集水区的平均可溶性总氮/总氮(DN/TN)为69%,B集水区的平均可溶性总氮/总氮(DN/TN)为75%,A集水区的平均硝态氮/可溶性总氮(NN/DN)为67%,B集水区的平均硝态氮/可溶性总氮(NN/DN)为80%.不同土地利用配置对氮流失的影响显著,与B集水区相比,A集水区能有效减少氮的流失,明显消减第一次TN峰值,减少DN和NN的养分占比.本研究为三峡库区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6.
自然沟渠控制村镇降雨径流中氮磷污染的主要作用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林山村镇为例,分析降雨径流过程中氮磷在自然沟渠内的空间变化特征和不同控制机制的净化能力,研究了自然沟渠控制村镇降雨径流中氮磷的主要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除NO3--N浓度在沿程上呈先减后增而后再减的趋势外,其它氮磷污染物(TN、PN、NH4+-N、TP、PP和PO43-·P)均为沿程递减趋势.溶解态氮是降雨径流氮素在空间沿程上的主要迁移形态,溶解态磷是流量限制型事件降雨径流磷紊空间沿程的主要迁移形态,而颗粒态磷是物质限制型事件降雨径流磷素空间沿程的主要迁移形态.泥沙截控固持是自然沟渠控制降雨径流氮磷污染的主要作用机制,有效降低径流中颗粒物浓度和拦截泥沙是控制降雨径流氮磷污染的关键.沉降段和沉沙凼具有明显的泥沙及颗粒态氮磷截控固持作用,可较好地去除村镇降雨径流中的氮磷颗粒态污染物,平均氮磷去除量分别为144.51、65.20 g·m-2(平均雨量37.85mm).植物吸收是植被段氮磷去除的重要途径,在雨季共吸收氮磷分别可达82.69、12.52 g·m-2.跌落曝氧也是降雨径流氮磷污染控制的重要作用机制,跌落段对NH4+-N的平均去除负荷为15.05 g·m-2.  相似文献   
987.
长期施肥和耕作下紫色土坡耕地径流TN和TP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吴小雨  李天阳  何丙辉 《环境科学》2021,42(6):2810-2816
为探究长期施肥和耕作对坡耕地径流率及随径流流失的氮、磷元素的影响,在紫色土坡耕地设置5个处理:顺坡耕作无施肥(CK)、顺坡耕作有机肥与化肥配施(T1)、顺坡耕作单施化肥(T2)、顺坡耕作单施化肥增量(T3)和横坡垄作单施化肥(T4),分析了2008~2019年间共104场侵蚀性降雨事件下,各处理的径流率,总氮(TN)、总磷(TP)流失浓度及其流失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间径流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低于CK(P<0.05).CK处理的TN流失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P<0.05),T2、T3和T4处理间TN流失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T1(P<0.05).T1、T2和T3处理的TP流失浓度显著高于CK(P<0.05),但T4处理的TP流失浓度显著低于CK(P<0.05).各施肥处理间TN流失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CK(P<0.05);各顺坡耕作处理间TP流失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横坡耕作(P<0.05).CK、T1及T2处理下,径流率与TN、TP流失浓度间的关系不显著,在T3处理下上述关系表现为显著的线性负相关(P<0.05),在T4处理下则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区坡耕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88.
长江上游森林植被水文功能研究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长江上游森林林冠截留量与林分郁闭度呈正相关,当亚高山冷杉林的林分郁闭度为0.7时(5~7月),平均截留率为24%,当郁闭度在0.3时(5~7月),平均截留率降为9.5%;从枯落物持水量来看,箭竹冷杉林最大(6.0mm),藓类冷杉林最小(2.8mm),主要因为前者有较多的落叶伴生树种和灌木。岷江冷杉原始林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苔藓层最大持水量比皆伐后形成的其他森林类型要大2.3~17.2倍,从而具有更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植被对径流的影响初步结论是,森林大流域的年径流量常常大于少林或无林流域的径流量;不同采伐强度径流量比较是皆伐迹地>择伐迹地>原始森林。与全国其他森林类型的蒸发散研究比较显示,长江上游森林的相对蒸散率较低,为30%~40%,这主要是由于海拔较高,降水量大所致。  相似文献   
989.
初期雨水污染是雨水径流污染的主要贡献者,掌握初期雨水的污染特征,对于城市雨水处理设施建设尤为重要。以南宁市为例,开展了城市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特性分析,旨在为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以及雨水处理措施提供参考。选取6个采样点的8场降雨,对常规水质指标(COD、NH3-N、TN、TP、SS)进行分析,揭示了降雨过程中污染物的瞬时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建成区污染物浓度范围和污染物平均水平均明显高于规划区;不同雨型下,雨水初期冲刷效果强弱顺序为暴雨>大雨>中雨>小雨;除小雨外,其他雨型在降雨20 min左右时污染物浓度达到平衡;暴雨情况下,污染物浓度在5 min内降低50%,15 min内70%~80%的污染物随雨水直排或进入城市管网。  相似文献   
990.
PAM对不同坡度坡地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丽  王力  王全九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2):3956-3964
聚丙烯酰胺(PAM)是一种高效土壤改良剂,能影响土壤入渗、产流及溶质迁移、淋失.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5°、15°和25°3个坡度水平下PAM对黄土高原沟壑区黑垆土坡地土壤侵蚀及氮磷流失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施加PAM后增加了5°和15°坡面的总产流量却减少了25°坡面的总产流量;PAM组初始产沙量较大,8 min以后,施加PAM组与对照组产沙速率出现差异并开始降低,表明施用PAM的起作用时间约为8~10 min,5°、15°和25°3个坡度的减沙率分别为38.2%、3.7%和53.9%.PAM对3个坡度径流中磷浓度有减小作用且不受坡度变化的影响,对5°和15°坡面铵态氮浓度影响不明显,但对25°坡面铵态氮浓度有明显减小作用,此外,PAM的施用能降低铵态氮初始流失浓度.施加PAM能影响土壤水分的再分配过程并减少3个坡度坡面硝态氮和磷的向下淋失.施加PAM后,5°、15°和25°坡面磷流失总量显著减少,减小幅度分别为77.6%、64.5%和85.1%;径流硝态氮流失总量随着坡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在15°~20°之间存在改变PAM对硝态氮影响作用的转折坡度值,PAM处理后的硝态氮流失量与径流量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98;PAM能够显著减少陡坡25°坡面溶解态铵态氮的流失量,减少幅度为60.1%.该项研究结果可为当地PAM的合理有效施用和提高水分及养分利用率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