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2篇 |
免费 | 184篇 |
国内免费 | 11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0篇 |
废物处理 | 14篇 |
环保管理 | 307篇 |
综合类 | 658篇 |
基础理论 | 171篇 |
污染及防治 | 53篇 |
评价与监测 | 224篇 |
社会与环境 | 98篇 |
灾害及防治 | 1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56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80篇 |
2011年 | 105篇 |
2010年 | 69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86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核电站温排水遥感监测影像叠加合并方法提取温升包络线,监测核电站附近海域海表温升数据,确定核电温排水的影响范围,对海面温升面积进行计算,判断核电站温排水是否符合我国相关海洋空间管理标准。以某核电站实例表明,通过遥感监测获得的温升包络线在核电站温排水监测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2.
993.
遥感技术是快速而又准确获取水体信息的有效途径,对水资源管理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以福州市闽江、贵阳市百花水库、曲靖市南盘江和泰安市东平湖区域Landsat 8影像为基础,构建改进的自动水体提取指数(MAWEI)对水体信息进行提取,利用目视解译结果作为精度验证数据,量化不同水体指数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的水体提取精度。研究结果表明:(1)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改善了面向像素方法存在“椒盐现象”的缺点;(2)MAWEI、AWEInsh、AWEIsh和MNDWI四种水体指数在最优提取阈值的情况下,MAWEI指数提取水体的精度最高,效果最佳。且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环境条件下MAWEI水体指数的稳定性较好。MAWEI指数可用于快速有效地提取大面积水体信息,能满足大面积的水体快速制图和土地利用的分类,对水体信息快速提取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4.
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是我国南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作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剖析不同影响因素对生态环境空间分异性的影响,分析鄱阳湖流域199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不同驱动因子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生态质量等级为差和较差地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北部的低海拔平原与台地,质量等级为优和良地区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南部的丘陵山地区域;(2)近30年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整体呈改善趋势,改善地区主要位于低海拔平原区域;(3)人口密度是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中驱动力最大的影响因子,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夜间灯光指数因子q值多年来呈升高趋势,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结果可为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近年来已成为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为探究青藏高原无人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特拉什湖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湖滨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分布、物理形貌和成分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微塑料的潜在来源,并利用污染负荷指数(PLI)模型和风险指数(H)模型评估了微塑料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特拉什湖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范围为39.58~247.92 n·m-2,平均丰度为(107.08±101.34) n·m-2.这一结果可作为现阶段微塑料污染研究的自然背景参考值.纤维占微塑料总数的79.49%,透明和小粒径(<1 mm)的微塑料占很大比例,确定的主要聚合物是聚酯(51.28%).纺织品是特拉什湖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可能来自特拉什湖以西,通过大气环流长距离运输至该区域.生态风险评估模型显示,特拉什湖的微塑料污染负荷较轻;尽管少数点位的生态风险指数较高,但总体上该区域的微塑料污染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996.
Katharina-Victoria Pérez-Hämmerle Katie Moon Rubén Venegas-Li Sean Maxwell Jeremy S. Simmonds Oscar Venter Stephen T. Garnett Hugh P. Possingham James E. M. Watson 《Conservation biology》2022,36(4):e13875
With the intention of securing industry-free land and seascapes, protecting wilderness entered international policy as a formal target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zero draft of the Post-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under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Given this increased prominence in international policy, it is timely to consider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onstruct of wilderness supports global conservation objectives. We evaluated the construct by overlaying recently updated cumulative human pressure maps that offer a global-scale delineation of industry-free land as wilderness with maps of carbon stock, species richness, and ground travel time from urban centers. Wilderness areas took variable forms in relation to carbon stock, species richness, and proximity to urban centers, where 10% of wilderness areas represented high carbon and species richness, 20% low carbon and species richness, and 3% high levels of remoteness (>48 h), carbon, and species richness. Approximately 35% of all remaining wilderness in 2013 was accessible in <24 h of travel time from urban centers. Although the construct of wilderness can be used to secure benefits in specific contexts, its application in conservation must account for contextu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The diverse characterization of wilderness under a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lens shows that a nuanced fram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nstruct is needed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and retention of its variable forms as industry-free places. 相似文献
997.
针对地面站点监测数据难以支撑大气PM2.5与O3污染防控区边界划定的问题,融合大气污染浓度遥感估算建模与GIS统计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PM2.5和O3浓度遥感估算结果的协同防控区精细划定方法,开展了2015~2020年月和年尺度的全国PM2.5与O3污染协同防控成效定量分析与防控区精细划定研究.结果表明,2015~2020年,我国PM2.5浓度总体下降显著但O3浓度基本持平,PM2.5污染在秋冬超标严重,O3污染则在春夏;同时PM2.5与O3浓度变化在空间上的不一致性显著,其中PM2.5下降且O3上升、PM2.5与O3均下降、PM2.5与O3均上升和PM2.5上升O3下降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8.34%、35.12%、15.24%和10.89%.遥感精细划定范围显示,PM2.5和O3协同防控区域的边界具有显著动态变化特征,在时间变化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主体范围集中在\"2+26\"城市、汾渭平原、长三角北部和山东半岛.以PM2.5或O3单一防控为主的区域范围较为稳定,辽吉、鄂湘赣、成渝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区域需以PM2.5防控为主,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部分区域则应以O3防控为主.基于卫星遥感手段的PM2.5和O3协同防控区域边界精细划定方法可更好辅助国家PM2.5和O3协同防控策略制定需求. 相似文献
998.
为探究高光谱遥感快速监测镉污染的可行性,本文利用2002年以来农田土壤重金属镉实测数据,镉的标准原子光谱曲线数据,HSI(Hyperspectral Imaging Radiometer)高光谱遥感卫星数据,选取长江流域10个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随机森林法估算镉污染的潜在风险空间分布值。结果表明:通过原子标准光谱曲线选择特征波段是可行的,能够极大简化特征波段选取流程;随机森林法具有估算土壤重金属镉含量的能力,预测准确度较高;长江流域镉污染超标问题普遍存在,大部分研究区超标率高于8%,其中上游地区镉污染较中下游地区更为严重,上游研究区镉污染超标率均大于20%。 相似文献
999.
以1988—2018年7期Landsat遥感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探究了鄱阳湖环湖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30年来鄱阳湖环湖区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显著增加,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建设用地的转入类型以耕地为主,30年间共侵占耕地面积1243.66 km2,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的71.19%.林地的转入类型主要为耕地和草地,其中,耕地转入占比56.95%.耕地的转出类型以建设用地、草地和林地为主,且1999年以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耕地主要转向建设用地.(3)近30年来鄱阳湖环湖区景观总体破碎程度逐渐增大,景观斑块个数共增加63492个,增幅为11.68%.景观连通性降低,各类型土地呈均衡化趋势分布,景观异质性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推动鄱阳湖环湖区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深入了解地面PM2.5的空间分布,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利用2019年的PM2.5站点实测数据,结合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L3级别的MCD19A2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充分考虑人口、地形、气象等因素,使用RF、SVR、BPNN、DNN等4种机器学习算法对山东省2019年逐日PM2.5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RF)的RMSE和MAE的值分别为12.67和6.62,优于BPNN、SVR和DNN模型.随机森林模型(RF)最适合山东省的日PM2.5模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