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9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624篇
安全科学   582篇
废物处理   49篇
环保管理   519篇
综合类   1893篇
基础理论   521篇
污染及防治   158篇
评价与监测   285篇
社会与环境   378篇
灾害及防治   19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炼油企业是用水大户,也是水污染大户,如何降低该类企业的用水量和排污量是当前节水研究的焦点之一,也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提高企业节水减排的积极性为目标,本文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了炼油企业合理用水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相关系数法、相似系数法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层指标的权重,这样即保留了层次分析法分类清楚、解释性强的特点,又发挥了客观赋权法人为因素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92.
利用1983-1985年调查资料,对北京地区河流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用生态学方法进行评价。指示生物、Trent生物指数和Shannon种类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93.
定量遥感技术在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及其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春市为例,基于LandSat7 ETM 影像数据定量反演晴空状态下城市地表温度、地表反照率和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通过分析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状况及其与地表反照率、NDVI的关系,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并提出治理对策.研究表明:长春市城区热岛效应显著,热岛中心主要分布在铁北工业园区、二道区北部和绿园区西南部;城区的地表反照率和NDVI始终小于郊区;城区地表温度随着地表反照率和NDVI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在提高工业热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热量散失和排放的同时,提高城区植被覆盖率和地表反照率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徐州市区故黄河底泥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故黄河表层底泥和底泥剖面样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系统测试,运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故黄河底泥进行了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故黄河底泥基本未受Cr、Ni的污染,个别采样点受到重金属元素Cu和Pb的中等程度污染,大部分采样点受到Zn的中等程度及以上污染,且Zn含量分布范围宽,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较大。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依次为:Zn>Cu>Pb。潜在生态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故黄河底泥内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的潜在危害很轻。  相似文献   
995.
用鼓泡法对六种聚天冬氨酸 (Polyasparticacid ,PASP)的阻碳酸钙垢性能进行了评价 ,考察了pH值、阻垢剂用量、温度、恒温时间等对阻垢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 ,阻垢率随着聚天冬用量的增加而增大 ,其用量在 1 0mg/L时 ,已能获得较好的阻垢效果。另外 ,与聚丙烯酸 (PAA)和聚马来酸 (HPMA)的比较发现 ,聚天冬在高温水系统中作长时间停留 ,仍对碳酸钙垢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6.
Objective: On 2-lane roads, discomfort glare can cause annoyance, discomfort, inconvenience, stress, and fatigue to drivers, posing a risk of accid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discomfort glare from the headlamps of cars widely used in Iran.

Methods: The discomfort glare of new vehicles including Pride Saba model GTX, Pride Model 131SL, Samand Soren, Peugeot 405, Megane, and Peugeot Pars was examined at distances of 5 to 100 m at a background luminance of 50 cd/m2 (late twilight/early dawn lighting) and 1 cd/m2 (nighttime) using Schmidt-Clausen and Bindels model and de Boer's subjective scale.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de Boer scale, at a background luminance of 50 cd/m2, the discomfort glare for all studied vehicles was between 1.98 and 4.05 in high-beam mode and between 3.5 and 5.4 in low-beam mode. At a background luminance of 1 cd/m2, discomfort glare was between 0.41 and 2.48 in high-beam mode and between 1.93 and 3.84 in low-beam mode. In high-beam mode, the average levels of discomfort glare of these vehicles gradually increased when the distance between cars was reduced by up to about 20 m. In low-beam mode, there was no discomfort glare up to a vehicle distance of 40 m. In addition, at an angle of 1.15°–5.73° between the line of sight and light of vehicles in high-beam mode, the level of discomfort glare was increased, but at an angle of 5.73°–22.9° the level of discomfort glare was reduced. In low-beam mode at an angle of 2.86°–22.9°, the level of discomfort glare was almost identic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high-beam mode and with a 100-m distance between vehicles as well as in low-beam mode at intervals of less than 40 m between cars, discomfort glare is created.

Conclus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by providing solutions such as installing road lighting system, an increase in luminance of roads, separating or widening road lanes, increasing the lateral distance between vehicles, and increasing the angle between lighted vehicles and drivers can noticeably reduce discomfort glare.  相似文献   

997.
北沙河上游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分布特征解析和等级分区是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的关键.为了弥补PNPI(potential non-point pollution index,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模型中专家评价法主观赋权的不足,引入均方差决策法,并采用改进后的PNPI模型分析1980-2017年北京市北沙河上游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特征,划分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等级.结果表明:①均方差决策法根据土地利用指标、径流指标和距离指标集的数值离散程度确定各指标权重,其结果可体现各指标权重随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的特点.②1980-2017年土地利用指标、径流指标和距离指标的平均权重分别为0.49、0.18、0.33,说明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风险相对影响较大.③受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北沙河上游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呈西北部山区低、东南部平原区高的分布特征.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潜在非点源污染极高风险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由旱地和园地逐渐演变为城镇用地、农村居民地和建设用地.研究显示,非点源污染风险高低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可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布局,降低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998.
将人类活动规模与强度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可承载限度之内,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要义。行星边界框架所秉持的“地球系统观”,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提供了新视角,一经提出便在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引发极大关注与热烈讨论。本文系统阐述了行星边界框架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演进,着重论述了该框架在国家、省域、市域和组织等不同尺度的发展与应用,深入探讨了其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方向,并与传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范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行星边界框架以复杂系统稳态和突变理论为基础,是历史经验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产物。作为对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体系的有益补充,该框架由全球尺度向区域尺度拓展时,遵循自上而下分配与自下而上整合两条路径。当前行星边界框架中关于生物物理过程的尺度效应与交互机制的阐述较为薄弱,导致其变量选取与边界设置仍存较大争议,在与环境影响评价相整合、向社会经济维度拓展等方面面临方法学挑战。今后应从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继续深化研究,提升行星边界框架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等全球重大公共议题中的政策价值。  相似文献   
999.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差距过大、城乡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城乡动态均衡的发展过程。聚落镶嵌、交通可达、发展均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表象。基于空间视角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分析、可达性分析和耦合协调分析等方法揭示淮海经济区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要素格局特征,并结合回归模型探究其形成机制。结论如下:(1)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结构优化的进程,可以从城乡聚落连通性、城乡交通便捷性和城乡发展均衡性等方面研判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综合水平。(2)淮海经济区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各要素指标存在较大差异,综合水平指标由中心向外围递减,可划分为协调融合型、协调关联型和欠协调分割型三种地域类型。(3)经济发展水平、城乡规模、产业关联是影响该区域城乡空间融合的关键动力因素,而传统农业和工业的推动作用不显著。镇域和村域尺度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后续工作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源地综合识别与多尺度嵌套的徐州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态网络构建时,生态源地的辨识多考虑生境斑块的质量和面积,较少考虑斑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空间结构的影响;且多从一个尺度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单元内进行网络构建,缺乏尺度间的嵌套协调,易导致其结构性错位。通过构建“属性—功能—结构”三位一体的源地综合识别指标体系,基于最小费用路径、电路理论、移动窗口搜索法等方法,构建并叠置分析徐州都市区和主城区两个尺度的生态网络,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两尺度生态源地重合面积79.85 km²,廊道重合长度158.42 km,重合面积45.68 km²,重叠区域对多尺度生态网络衔接稳定至关重要,需重点保护;对都市区至关重要却缺乏主城区下垫面支撑的8条廊道要优先修复。(2)识别都市区与主城区夹点分别为17处与18处,重合10处;障碍点8处与10处,重合5处。生物迁移关键区域高迁移阻力与大优化潜力并存,亟需优先修复。生物过程跨尺度的连续性要求采用多尺度级联框架协同应对生态问题。(3)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从“点—线—面”三个角度提出徐州多尺度嵌套生态网络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