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89篇
  免费   2651篇
  国内免费   2173篇
安全科学   3194篇
废物处理   208篇
环保管理   2860篇
综合类   10116篇
基础理论   2446篇
环境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442篇
评价与监测   1098篇
社会与环境   1755篇
灾害及防治   1283篇
  2024年   339篇
  2023年   492篇
  2022年   587篇
  2021年   707篇
  2020年   683篇
  2019年   643篇
  2018年   562篇
  2017年   774篇
  2016年   854篇
  2015年   822篇
  2014年   810篇
  2013年   1059篇
  2012年   1369篇
  2011年   1473篇
  2010年   1073篇
  2009年   1055篇
  2008年   850篇
  2007年   1272篇
  2006年   1275篇
  2005年   1019篇
  2004年   822篇
  2003年   917篇
  2002年   737篇
  2001年   627篇
  2000年   574篇
  1999年   557篇
  1998年   421篇
  1997年   338篇
  1996年   280篇
  1995年   251篇
  1994年   261篇
  1993年   215篇
  1992年   167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3篇
  1973年   9篇
  197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重庆气矿在高压、高含硫、高产量条件下的天然气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污染物,并对环境造成影响。为此,重庆气矿对污染物排放的种类、特点及现有治理措施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22.
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原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蔡文倩  刘录三  乔飞  林岿璇  周娟 《环境科学》2012,33(9):3104-3109
根据近6年来的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资料,以及2011年的现场调查数据,从渤海湾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其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同时结合渤海湾水域近几年来的水动力条件以及营养盐、溶解氧等水质特征变化,探讨底栖生物群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数、生物量、丰度、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的高值区皆集中分布在海河口北侧离岸较远的海域,而低值区则基本集中分布近岸海域,且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增加的趋势.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变化可大体分为3个明显的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为2005年和2008年,底栖生物群落无论总物种数、生物量和丰度都较高;第二个时间节点为2009年和2010年,底栖生物群落的上述指标值最低,表明这两年渤海湾受自然变化和人为因素干扰的程度加剧;2011年,由于渤海湾水域的各项强有力的环保措施的实施,底栖生物群落的上述指标值最高,说明其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渤海湾水域底栖生物群落变化受到该区域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变化特征也与各环境因素的变化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23.
SBR工艺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的脱氮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有效容积为1 200 m3的SBR反应器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进行生物脱氮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投加粪水调节进水C/N,能显著提高SBR反应器对晚期垃圾渗滤液中氮素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其中第112~136 d的TN平均去除率高达82.62%,出水TN≤190 mg.L-1,COD≤400 mg.L-1;能在反应器内达到各种生物脱氮反应的平衡状态,BOD5与TN去除量的比值稳定在1.43左右.在稳定平衡阶段,通过对反应器内氮素污染物和SO24-的含量变化进行周期跟踪监测,发现在搅拌回流阶段存在NH4+-N和SO24-的同时等比例去除现象,去除率分别为27.06%和76.17%,反应器内存在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同步脱氮除硫(SO24-)过程;量化分析了反应器内各种生物脱氮反应,得到异养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同化作用、同步脱氮除硫(SO24-)和内源呼吸反硝化对TN去除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2.6%、33.8%、7.0%、26.1%和2.7%.  相似文献   
524.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类型与特点李相然(烟台大学土木工程系山东烟台264005)关键词地下空间,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空间资源类型,地下空间资源特点TYPESANDCHARACTERISTICSOFTHEURBANUNDERGROUNDSPACERESOUR...  相似文献   
525.
通过对贮存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微生物再生长潜能(BRP)及细菌总数(HPC)等微生物指标变化规律的了解,探究饮用水贮存过程中细菌二次生长、生物稳定性下降等问题。结果表明:在贮存过程中,HPC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AOC及BRP则在贮存初期(2 d内)出现上升,后基本保持稳定。通过向贮存水中投加不同浓度的氯或氯胺,研究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消毒剂对贮存水HPC的影响及其衰减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氯或氯胺初始投加量的增加,HPC开始增加及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延长,且HPC峰值下降;当氯或氯胺初始投加量达到1.0 mg·L-1以上,贮存水中氯残留量>0.05 mg·L-1或氯胺残留量>0.5 mg·L-1时,即可保证贮存过程HPC-1。与氯消毒相比,氯胺消毒剂的衰减速率更为缓慢,可长期维持贮存水中较高的消毒剂残留,进而控制贮存水中HPC处于相对较低的范围,更有利于保证贮存水生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26.
硫和硫化物对垃圾焚烧过程中Pb迁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考察单质(S)、硫化钠(Na2S)和硫酸钠(Na2SO4)对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铅(Pb)迁移分布的影响,采用ICP-AES测量重金属浓度,并选用HSC Chemistry软件模拟反应进程以及SEM观察反应后微观形貌。结果表明,硫和硫化物对Pb的挥发具有2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加入的硫和硫化物能够与Pb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易挥发的Pb硫酸盐,降低其挥发;另一方面,硫和硫化物的加入形成钠硫酸盐,具有助熔效果,能够降低灰渣的熔点,易于Pb的挥发。受这2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加入硫和硫化物后,重金属Pb的挥发率高低依次为Na2SO4>Na2S>单质硫。同时还发现,当温度从600 ℃升至900 ℃时,生成的Pb硫酸盐逐渐分解,助熔效果增强,硫和硫化物降低Pb挥发的效果减弱。  相似文献   
527.
目前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多维评估及其变化的多驱动因素和长期动态模拟预测等研究相对缺乏。鉴于系统性和多层次分析等优点,“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模型是当前国际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方法。然而,由于数据不足,县域层面的指标构建及赋权仍面临挑战。以2017—2019年江苏省21个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县域的生物、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适合县域生物多样性评估的DPSIR模型的指标构建和赋权。研究记录了4 324个物种(不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其中陆生维管植物最多(1 817种),两栖动物最少(17种)。宜溧山区、滨海湿地和宁镇山脉的6个区县的DPSIR综合指数值要高于其他县域。模型5个因子的权重值依次为:影响、状态、响应、驱动力和压力。模型识别出的5个高权重指标依次为自然保护区面积比、底栖动物物种数、森林面积比、湿地面积比、城镇化率。上述结果表明,保护森林与湿地生境、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和减轻城镇化影响是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未来工作的重点。研究结果为我国县域生物多样性科学评估、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28.
针对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氨氮(NH3-N)标准溶液(以下简称液标)制造商、浓度水平和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选择常用的7个品牌CODMn液标和9个常用NH3-N液标品牌开展量值比对和质量评价研究,匿名采购129支液标经盲样编码后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推荐标准进行分析测定,计算和评定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以En法进行量值比对评价。研究表明,NH3-N液标量值均满意,CODMn测试中的加盖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高,按照证书要求操作时CODMn液标量值合格,未按照液标证书中要求进行液标样品前处理测定会造成测定结果的偏离,影响评价结果。建议监测人员合理选用和规范使用环境用液标,加强环境用液标的选购和管理,确保检测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29.
基于环渤海地区2017—2021年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污染物浓度与社会经济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克里金插值法对环渤海地区AQI与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AQI与污染物浓度、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关系,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2022年6月—2023年12月空气质量及污染物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AQI及污染物浓度大致呈逐年降低的趋势。AQI的逐月变化呈\"W\"形,O3浓度的年内变化呈倒\"V\"形,其余污染物则呈现与O3相反的变化趋势。AQI大致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污染物浓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环渤海地区5个代表性城市的AQI类别以良好为主,冬季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PM10,夏季首要污染物以O3为主。人口数量是影响AQI的主要因素,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对AQI具有一定影响。预测结果显示,未来环渤海地区AQI、主要污染物浓度(O3除外)均呈现出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30.
2020年12月在西北江下游河流设置11个采样点,调查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评价河流健康状况,并分析B-IBI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参照点位的B-IBI值在059~400之间,处于中等—优状态;受损点位的B-IBI值在0~082之间,处于很差—良好状态,其中较差和很差状态占比为875%。氨氮浓度与B-IBI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降低水污染负荷是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健康的有效途径。在水质已经实现好转的基础上,可通过营造河底卵石生境来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同时也应加强河岸带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