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75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429篇
基础理论   284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331.
外源基因在乳酸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乳酸菌表达系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表达系统.由于许多乳酸菌具有益生菌的特点,该系统已被广泛用于外源基因的表达.相对于其他细菌表达系统而言,乳酸菌表达系统具有多种优势.本文就该系统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参20  相似文献   
332.
牛粪发酵过程中抗生素耐药基因及相关菌群组成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规模化奶牛养殖迅速发展,牛粪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实验探究牛粪及其堆肥过程中养分变化、抗生素耐药基因消减情况以及细菌群落演替规律,探讨细菌菌群与养分、抗生素耐药基因之间的相关性。采集牛粪及其堆肥过程样品,测定样品中养分、检测抗生素耐药基因相对丰度,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牛粪堆肥过程细菌群落变化。结果表明,从新鲜牛粪(组FM)到发酵牛粪(组C),样品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全氮和全磷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全钾(TK)显著升高(P<0.05)。堆肥发酵后,抗生素耐药基因erm B、tet M、bla CTX-M和aac(6')-Ib-cr的相对丰度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基因sul1相对丰度增加。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各组均以Firmicutes、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这3个菌门为主,在属水平,各组具有不同的优势物种,其中发现Bacteroides、Paeniclostridium和Pseudomonas等7个潜在病原菌属的相对丰度在堆肥后有效降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潜在病原菌属与基因tet M和sul1呈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大部分优势菌属与养分TK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表明,牛粪经堆肥发酵后,病原菌相对丰度有效降低,抗生素耐药基因相对丰度的下降与细菌菌群结构变化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33.
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研究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不少丝状真菌全基因组测序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基因功能研究成为真菌研究的一个热点.多种基因功能研究方法都已应用到丝状真菌领域,为丝状真菌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许多不同的技术策略.本文总结了目前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如转座子标签法、基因敲除技术、RNA干扰、超表达及酵母杂交系统等,并对各方法在丝状真菌研究中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参42  相似文献   
334.
全基因合成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基因全合成实现基因的分子改造和人工组建正成为一种实验室常规手段,因此,建立一种能够在相对低廉和短时间内准确和高效地设计和合成长片段基因的方法十分重要.本研究报道了一种重复性好、错误率低、低成本和简便的基因设计和全合成方法.此方法包含经DNA2.0软件的序列优化,Gene2Oligo软件的寡核苷酸设计,覆盖全长基因双链的寡核苷酸的组合和引物介导下的全基因的合成等步骤.运用此方法,对3个不同长度的基因(分别为653bp,1309bp和1498bp)成功地进行了密码子优化和一步全合成.其中的amyFF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量提高了12倍.图2参18  相似文献   
335.
细菌Rieske型非血红素铁加氧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细菌Rieske型非血红素铁加氧酶是催化芳香化合物好氧降解第一步反应的酶,能够激发好氧环境下大量芳香或取代芳香化合物的生物降解,同时还可作为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子.这是一类新型且丰富的酶资源,在受污环境的生物修复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并且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本文综述了该类酶的分类、晶体结构、作用机理及其基因改造等最新研究进展. 图4表1参17  相似文献   
336.
Study on the response of wheat to lead, cadmium and zinc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udyontheresponseofwheattolead,cadmiumandzincMengLing,TanDeyong,WangHuanxiao,DuanChangqun,DuanPeishang,GaoShangyiDepar...  相似文献   
337.
为了探讨氟对鱼类的生殖毒性效应,以成年斑马鱼为试验对象,氟化钠暴露45 d和90 d后,运用组织切片观察斑马鱼性腺组织的发育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性腺中雌二醇(Estradiol,E2)、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和睾酮(Testosterone,T)的含量,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斑马鱼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氟暴露会阻滞成年斑马鱼性腺发育,造成卵泡发育不良,精巢生精能力下降;同时降低雌性斑马鱼性腺中E2和VTG的含量,增加T的含量;雌性斑马鱼孕酮受体(Prg)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基因相对表达量随氟浓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随着染毒剂量与时间的增加,雄激素受体(AR)基因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加,而CYP19a基因相对表达量逐渐减少.雄性斑马鱼性腺中E2、VTG、T的含量及生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则与雌性斑马鱼相反.综上所述,氟暴露可以通过影响斑马鱼体内性腺发育、E2、VTG、T含量及生殖相关基因表达来影响其生殖功能.实验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氟化物对水生动物的生殖毒性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8.
干湿交替对自然沟渠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志江  汪涛  张云霞  郑斌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1):4010-4017
以川中丘陵区自然沟渠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设置低强度、中强度、高强度的干湿交替频率和长期淹水对照处理,运用室内原状土柱-乙炔抑制培养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干湿交替对自然沟渠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及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模拟过程中,干湿交替显著降低了沉积物中NH4+-N和DOC含量,沉积物中NO3--N含量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均值表现为中强度(266.42 μg·m-2·h-1) > 高强度(199.10 μg·m-2·h-1) > 低强度(152.93 μg·m-2·h-1) > 长期淹水(9.57 μg·m-2·h-1).干湿交替增加了反硝化功能基因的拷贝数(p<0.05),nosZ基因拷贝数在实验前后无显著差异;低强度和中强度处理的nirK基因拷贝数在实验前后差异显著,中强度处理的nirS基因拷贝数在实验前后差异显著.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与NO3--N含量、ORP和nirK基因拷贝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干湿交替可能主要通过改变沉积物的NO3--N含量、ORP和nirK基因拷贝数影响沉积物反硝化速率.  相似文献   
339.
Many studies have evaluated effectiveness of corridors by measuring species presence in and movement through small structural corridor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assessed whether these response variables are adequate for assessing whether the conservation goals of the corridors have been achieved or considered the costs or lag times involved in measuring the response variables. We examined 4 response variables—presence of the focal species in the corridor, interpatch movement via the corridor, gene flow, and patch occupancy—with respect to 3 criteria—relevance to conservation goals, lag time (fewest generations at which a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corridor might be evident with a particular variable), and the cost of a study when applying a particular variable. The presence variable had the least relevance to conservation goals, no lag time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interpatch movement, and only a moderate cost advantage over interpatch movement or gene flow. Movement of individual animals between patches was the most appropriate response variable for a corridor intended to provide seasonal migration, but it was not an appropriate response variable for corridor dwellers, and for passage species it was only moderately relevant to the goals of gene flow, demographic rescue, and recolonization. Response variables related to gene flow provided a good trade‐off among cost, relevance to conservation goals, and lag time. Nonetheless, the lag time of 10–20 generations means that evaluation of conservation corridors cannot occur until a few decades after a corridor has been established. Response variables related to occupancy were most relevant to conservation goals, but the lag time and costs to detect corridor effects on occupancy were much greater than the lag time and costs to detect corridor effects on gene flow. Variables de Respuesta para la Evaluación de la Efectividad de los Corredores de Conservación  相似文献   
3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