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83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151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Environmentally Extended Input-Output(EEIO)tables have become a powerful element in supporting information-bas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policies.National-and provincial-level 10 tables are currently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ccording to well-defined conventions.However,county-level 10tables are not provided as a rule by official statistics organizations.This paper conducts an overview of compiling EEIO tables for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accounting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then answers several questions:First,what kind of data should be prepared for the compilation of county-level EEIO tables?Second,how can we set up comprehensive EEIO tables at the county level?Third,regarding the survey methods and the indirect modeling,which one should be chosen to build EEIO tables at the county level?Finally,what policy questions could such a table answer?EEIO tables at the county level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to perform trend and scenario analysis.  相似文献   
202.
二氯苯在盐水溶液中活度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万杰  梅乃辉 《环境化学》1998,17(4):370-375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25.00±0.001℃下间位和对位二氯苯在HCOONa,CH3cOONa,(NH4)2SO4,MgSO4和Na2SO4水溶液中活度系数(f),它们的lgf-C关系符合Setschnow盐效应公式。  相似文献   
203.
激光散射技术对絮凝剂分子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以激光散射技术对絮凝剂进行的研究。利用激光散射技术实现了对絮凝剂胶体分子粒径、形态结构和粒径分布的精确测量,从而对评价该絮凝剂的沉降性能及有关性能的改进提高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4.
2004年9月~2006年10月,在华北地区4个站点开展了太阳辐射、气象参数等综合观测,得到了紫外辐射UV、总辐射Q等的变化特征.水汽和散射因子对于UV/Q和UV有明显影响.建立了实际天气UV小时累计值(时累)的经验模式,得到了较好的计算结果.水汽因子对于UV在大气中的传输有一定的作用,应给予重视.计算表明,华北地区受水汽因子衰减到达地面的UV以及占地面UV的比例分别为15.00W.m-2和37.45%,受散射因子衰减到达地面的UV以及占地面UV的比例分别为23.89W.m-2和62.55%.华北地区受水汽因子和散射因子影响损失于大气中的UV分别为19.30、35.31W.m-2,这一能量损失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差异.敏感性实验表明,地表UV对于水汽和散射因子的变化有不同的响应,UV对散射因子的变化比对水汽因子的变化更敏感.水汽因子与UV之间的关系与水密切相关,水汽项的真正含义是大气中各种物质成分(气、液、固态)对于UV的直接吸收和间接利用(通过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包括均相和非均相过程)的总和.利用经验模式计算了大气顶的UV,计算误差为+7.83%.未来研究中应重视和考虑消耗于大气且与水汽有关的这部分能量.以能量观点分析实测资料并研究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5.
机动车排放细微/超细颗粒物消光特性的Mie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春  张旭 《环境科学研究》2011,24(6):601-607
机动车等燃烧源排放颗粒物离散系统的消光特性主要取决于颗粒群的物理化学组分和粒径分布特征. 利用内部混合模型,确定典型机动车排放颗粒物的密度和光学复折射系数(m),通过Mie理论模型研究不同粒径下单体颗粒物的光学特性,从而研究机动车排放的nm/μm级粒径下细微/超细颗粒物的无量纲光散射率(Qscat)、无量纲光吸收率(Qabs)以及无量纲消光率(Qext). 结果表明,不同国家的轻型柴油车(LDV)排放超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差异较大,而重型柴油车(HDV)则没有显著差别. 相关性分析表明,机动车排放颗粒物的EC组分所占比例与复折射系数的实部(n)和虚部(k)均有极强相关性,相关系数(R>/sup>2)分别为0.995 6和0.993 8.通过Mie理论计算 4种复折射系数下典型机动车排放颗粒物Qscat,Qabs和Qext随粒径的变化特征发现,粒径为400~600 nm范围的单体颗粒物消光作用最大. 当颗粒物粒径>1 μm时,Qscat,Qabs和Qext逐渐稳定为常数1.2,1.0和2.2, 此时消光率与复折射系数无关.   相似文献   
206.
王天鹤  刘泽  葛茂发  王炜罡 《环境科学》2011,32(12):3599-3605
应用配置有湿式流动反应管的真空紫外激光单光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研究了3-甲基-3-丁烯基-1-醇气体在硫酸/过氧化氢混合溶液表面的吸收反应,实验中首次测得了反应的摄取系数,并根据气相产物信息推测了其反应机制.3-甲基-3-丁烯基-1-醇与硫酸/过氧化氢混合溶液的吸收反应速率很快,在ω(H2SO4)为40%~60%范围,摄取系数为2.52×10-4~1.05×10-2.在反应过程的气相收集物中检测出3种气相产物:乙醛、丙酮和3-甲基-3,4-环氧-1-丁醇,由此推测了3-甲基-3-丁烯基-1-醇与H2 SO4/H2 O2混合溶液的非均相反应机制.3-甲基-3,4-环氧-1-丁醇可以经过多步转化形成多羟基化合物,同时生成的醛酮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进一步反应,这些对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3-甲基-3-丁烯基-1-醇的非均相催化氧化过程可能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7.
利用CDOM吸收系数估算太湖水体表层DOC浓度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姜广甲  马荣华  段洪涛 《环境科学》2012,33(7):2235-2243
溶解有机碳(DOC)是水体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在水体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是DOC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吸光作用改变着水下光场结构,是水色遥感监测的重要因子之一,建立两者的联系为利用遥感技术估算湖泊水体表层DOC浓度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法.基于2010年5月、2011年1月、2011年3月和2011年5月的太湖4期实验数据(183个采样点),利用CDOM特征波长吸收系数[ag(250)和ag(365)]建立多元线性模型估算太湖水体DOC浓度,同时利用2011年8月29日~9月2日的数据(n=27)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价,并构建了湖泊水体DOC浓度的遥感反演模式.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估算太湖水体的DOC浓度;2011年1月DOC和CDOM的源和汇有较大差异,估算效果较差;其他3期数据的模型估算效果显著(R2=0.64,RMSE=14.31%,n=164),并在201108期数据中得到了验证(R2=0.67,RMSE=10.58%,n=27).模型形式虽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系数在不同的水域中有所差异,模型系数的区域化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8.
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长期观测运行的基础上,针对测量气溶胶散射特性的三波段积分浑浊度仪(TSI3563)的校准和检测问题进行了探讨.讨论了TSI浊度仪检测和校准气体的选择,零气主要使用经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过滤的干净空气,标准气体主要使用CO2;总结出浊度仪零气检测和标准气体检测的理论依据,每天零气检测时,散射系数的变化范围为 ,平均值范围为 ,当超出这个范围就需要进行零点设定,每3~5d进行标准气体检测时,散射系数的平均值和理论计算值的误差超出 的范围,就需要进行全校准;最后介绍了零气校准和全校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9.
The nondestruc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ixing state of individual fine particles using the traditional single particle analysis technique remains a challenge. In this study, fine partic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haze events under different pollution levels from September 5 to 11 2017 in Beijing, China. A nondestructive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morphology,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ixing state of the multiple components in the individual fine particles. Optical image and SERS spectral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soot existing in the form of opaque material was predominant during clear periods (PM2.5 ≤ 75 µg/m3). During polluted periods (PM2.5 > 75 µg/m3), opaque particles mixed with transparent particles (nitrates and sulfates) were generally observed. Direct classical least squares analysis further identifi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the thre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single particles: soot (69.18%), nitrates (28.71%), and sulfates (2.11%).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abundance of soot and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PM2.5. Furthermore, mapping analysis revealed that on hazy days, PM2.5 existed as a core-shell structure with soot surrounded by nitrates and sulfates. This mixing state analysis method for individual PM2.5 particles provides information regard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haze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facilitate the formulation of haz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olicies.  相似文献   
210.
济南秋季霾与非霾天气下气溶胶光学性质的观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黑碳仪和积分浊度计于2009年10月11日至11月18日针对济南市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霾天气的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及非霾天气的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平均值分别为(582.5±311)Mm-1、(680.2±47.2)Mm-1和(205.7±134.8)Mm-1、(31.0±25.8)Mm-1.霾天气的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分别为非霾天气的2.6倍和2.8倍,单词散射反照率(SSA)也高于非霾天气.霾天气中二次气溶胶生成及黑碳气溶胶聚集是改变吸收系数、散射系数和SSA的日变化趋势的重要原因.此外,估算了观测期间及霾和非霾天气中气溶胶的光学厚度(AOD)分别为0.78,1.14和0.47.后向气流轨迹分析显示,非霾天气的气流主要来自于济南的西北至东北方向,运动速度快;而霾天气的所有的气流均来自于济南西南至东南方向,运动速度慢,当气流经过山东南部的火点时加剧了济南市的霾,并严重影响到该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