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25篇
基础理论   2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某陆上原油长输管道为例,设定了陆上原油长输管道泄漏爆炸事故情景背景信息及演化过程,从预防、准备、预警、响应、恢复等阶段,梳理分析了事故情景应对全过程的任务及职责主体;针对各项任务从计划预案、人员队伍、装备物资、培训演练、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了情景应对能力评估;并针对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从企业和政府2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此类情景的应急能力提升对策建议。该研究可为相关政府及企业加强油气长输管道事故应急准备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情景分析法在黑龙江省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花江流域黑龙江省地区已有接近80%的人口遭受水污染的威胁,而且受污染地区主要为城市和工业集中的区域.为了预测黑龙江省未来的发展可能造成水污染态势及其严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战略对策,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对黑龙江省未来20年城市及工业污染态势和不同控制对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使为制定东北地区水污染防治战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山西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其碳排放强度更是持续位于全国最高水平,分析山西省CO2排放影响因素,探究其发展模式,对于山西省的低碳发展意义重大.基于STIRPAT模型,将山西省能源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确定为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能源强度.在岭回归拟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山西省CO2排放驱动因素值进行预测,以提高能源CO2排放预测的准确性,并结合情景分析方法,为山西省的CO2减排设计了10种不同的发展情景.结果表明:①人口对山西省CO2排放影响最大,其次是城镇化率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②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能源强度和人均GDP等因素对山西省的CO2排放影响不大,但能源强度对CO2排放的抑制作用不可忽略.③山西省CO2减排最佳的情景方案为适当控制人口数量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技术的革新、降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能源强度,并且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该情景下,山西省2020年的CO2排放量可以控制在5.16×108 t.   相似文献   
34.
由于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在我国的主体能源地位不会改变,全国许多地区均可能面临持续的大气煤基PAHs污染.为此,本文选取PAHs污染相对严重但缺乏足够关注的广西、四川、贵州与云南4个西南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煤基PAHs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一套综合评估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分析不同情景下西南四省(区)煤基PAHs排放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维持情景下,未来10年煤基PAHs排放相对增长率的省份次序为:广西(44.54%)贵州(29.44%)云南(26.37%)四川(-2.19%).经过产业与能耗结构的调整,四川和云南在规划情景下的相对增长率分别比维持情景减少了27.17%和20.88%,这两个省的减排效果最大.同样的情况,贵州与广西仅分别减少了7.32%和5.52%,仍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要实现煤基PAHs的有效减排,各省份需实施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云南应同时考虑工业源与生活源控制政策,四川应减少工业源排放量,广西和贵州应在进一步优化产业与能耗结构的基础上分别采取工业源和生活源控制政策.总体而言,系统动力学方法适用于分析非常规大气污染物的复杂动态变化,可为当地政府提供科学调控区域经济-能源结构-环境质量之间发展关系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35.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resent global energy scenarios is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amount of biomass that can be grown on the available area is so limited that a scenario based on biomass as the major source of energy should be unrealistic. We have been investigating the question whether a Biomass Scenario may be realistic. We found that the global energy demand projec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n the Reference Scenario for the year 2030 could be provided sustainably and economically primarily from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grown on areas which have been degraded by human activities in historical times. Moreover, other renewable energi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energy mix. There would be no competition with increasing food demand for existing arable land. Afforestation of degraded areas and investment for energy and fuel usage of the biomass are not more expensive than investment in energy infrastructure necessary up to 2030 assumed in the fossil energy based Reference Scenario, probably much cheaper considering the additional advantages such as stopping the increase of and even slowly reducing the CO2 content of the atmospher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Most importantly, investment for a Biomass Scenario would be actually sustainable, in contrast to investment in energy-supply infra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cenario. Methods of afforestation of degraded areas, cultivation, and energetic usage of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are available but have to be further improved. Afforestation can be started immediately, has an impact in some few years, and may be realized in some decades.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Jürgen O. MetzgerEmail:
  相似文献   
36.
中国人为源颗粒物排放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张楚莹  王书肖  赵瑜  郝吉明 《环境科学》2009,30(7):1881-1887
利用排放因子法,基于电力、工业、民用、交通等部门的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建立了2000年和2005年中国分省、分部门、分粒径的颗粒物(PM)排放清单.利用情景分析法,基于能源预测,分析了在不同颗粒物控制方案下2010~2030年中国颗粒物的排放趋势.结果表明,我国2005年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量分别是29.98、15.30和9.79 Mt, 2000~2005年间的排放增长率分别是3.4%、4.7%和5.4%.在现有政策情景下,我国2030年TSP和PM2.5的排放量分别是23.06和10.59 Mt,工业锅炉成为最大的颗粒物排放源.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30年可在基准情景基础上TSP和PM2.5分别减排15%和16%;通过增大执法力度,2015年可再减排25%的TSP和10%的PM2.5排放,之后通过加严排放标准,推广高效除尘装置的应用,2030年TSP和PM2.5可再减排21%和19%,其排放量分别达到13.81和6.88 Mt.颗粒物的综合控制措施应覆盖电厂、工业、民用等各个领域,从提高能效、保证执法、强化政策3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7.
我国SO2减排构想与经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未来燃煤SO2排放数量进行了测算,设计了一个SO2减排方案,并对减排成本进行了经济分析。据测算,2000年燃煤SO2排放量将达到2163万t,减排44万t,减排成本为12.99亿元;2010年燃煤SO2排放量将达到2613万t,减排1448万t,减排成本为285.10亿元。   相似文献   
38.
经济新常态下的“十三五”环境压力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换,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下,环境保护将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环境态"的发展特征,本文基于中长期环境经济预测模型定量测算了2020年我国社会经济、能源和水资源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总量增长将趋缓,新增消耗量进入涨幅收窄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将从源头上减轻新增污染减排的压力,主要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将进入高位平台期,排放强度将呈现高位回落。  相似文献   
39.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系统仿真模拟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现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多针对单一的城市区域展开,无法解释城市群地区,城市一体化战略指导下城市交互作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运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城市化、政策等主要人文因素,并将城市交互作用因素引入SD,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系统SD模型,运用1997~2006年的历史数据进行检验,并对武汉城市圈2010~2020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建立的SD模型是有效的,两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差异性,说明城市交互作用是除经济、人口城市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外,土地利用变化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0.
为评估磷酸铁锂(LFP)电池梯次应用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设定直接应用和梯次应用2个应用场景,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应用场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影响及其贡献进行分析.功能单位设定为应用总容量1GWh的LFP电池作为通讯基站(CBS)储能电池,循环寿命为800次.结果表明,2个应用场景的环境影响热点均为储能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