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86篇 |
免费 | 168篇 |
国内免费 | 10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3篇 |
废物处理 | 74篇 |
环保管理 | 730篇 |
综合类 | 940篇 |
基础理论 | 230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98篇 |
评价与监测 | 40篇 |
社会与环境 | 321篇 |
灾害及防治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66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67篇 |
2013年 | 93篇 |
2012年 | 133篇 |
2011年 | 139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116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157篇 |
2006年 | 115篇 |
2005年 | 113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82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43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75年 | 2篇 |
1973年 | 7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7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论文以甘肃省民勤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实践工作为研究背景,运用最小数据方法,估算了激励沙区农户将沙化耕地自愿转化为封禁土地的生态补偿(封禁补偿)标准。以水资源服务表征土地管理方式转变之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产出,由调查获得的农户机会成本推导出了水资源服务供给曲线,并计算出了封禁补偿标准与土地转化比例、水资源服务供给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实施封禁补偿,可激励农户改变沙化耕地利用方式,减少农业用水需求量,增加生态用水供给量,对民勤和石羊河流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2)民勤县规划封禁保护区总面积为1.55万hm2,期望水资源服务产出为1.02亿m3,需要按照19 770元·hm-2的标准补偿才能激励农户实现这一政策目标;3)以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偿标准3 600元·hm-2为参照线,只能促使3.51%的沙化耕地转化为封禁土地,在设计封禁补偿机制时,需要提高封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992.
2007—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时空耦合关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系统研究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的时空耦合关系,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理论基础。论文利用人口统计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基于弹性系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的时序变化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和耦合关系类型,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2007—2015年,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以1.94%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增长,8 a间共增加257.27万hm2;2)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以年均4.61%和1.98%的速度增长,两者差距以年均16.2%的速度逐年拉大;3)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常住人口数量耦合类型在全国尺度上为G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且前者增长率小于后者)失调发展类型,在省域尺度上都是失调发展类型,主要是G类和H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失调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业户籍人口数量的耦合类型在全国尺度上为H类失调发展类型,全国93.55%的省份为失调发展类型,失调类型以A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增加,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和H类为主。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5年间,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耦合关系呈现失调发展态势,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论文研究结果可以为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循环流化床(CFB)是一种常用的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该工艺的副产物主要为脱硫灰。含有大量亚硫酸钙的脱硫灰较难被利用,致使大量脱硫灰堆积,给环境保护和企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亚硫酸钙的存在限制了脱硫灰在建材领域的应用,只有将其氧化为硫酸钙才能实现其资源化。脱硫灰热氧化主要采用了立式管式炉,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状态、氧含量、水汽的含量对亚硫酸钙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脱硫灰氧化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气体流速、氧含量和水汽含量。反应温度与反应速率呈正相关;增加氧气含量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当氧含量高于30%时,反应速率趋于稳定;反应器温度在350 ℃时,亚硫酸钙开始缓慢反应,在400 ℃、无预热气速为75 mL·min−1时,亚硫酸钙最大转化效率达到86%,预热处理后最大转化率达到90%;当水汽量<0.88 g·L−1时,水汽量的增加会抑制氧化的进行;当水汽含量>0.88 g·L−1时,则会促进反应的进行。以上结果对指导脱硫灰热氧化处理和节能环保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4.
为探寻安全隐患的发生规律,揭示安全隐患的演化特点,为管理人员提供建议和参考。以潞安集团司马煤业有限公司2009—2015年安全隐患记录为数据源,建立无向加权安全隐患共词网络,利用链路预测技术,寻找安全隐患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相比于共同邻居、资源分配等基于局部信息的相似性指标,资源分配指标能够更好地预测安全隐患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变化联系;通过分析关键词共现关系,证实预测的准确性,预测出部分未来存在但当前未产生的节点关系。安全管理人员可基于此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相关隐患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5.
基于2018年8月开展的夏季江苏省17座水源地型水库水质调查数据,结合水源地型水库面临的主要水生态安全问题,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意见法建立了水源地型水库水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和方法,并首次提出将异味物质2-甲基异莰醇纳入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江苏省水源地型水库水生态安全等级为优秀和良好的水库分别占29.4%和52.9%,处于一般等级的水库占17.7%;水库水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透明度、异味物质2-甲基异莰醇(MIB)、蓝藻水华及富营养化.本研究通过抓住水源地型水库水生态安全的主要水生态指标进行简便易行的评估,可为类似水源地型水库因地制宜地制定个性化生态监测方案和评价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采取焙烧-酸浸方法处理电镀铬污泥生成高纯度绿铬矿(Cr2O3),达到将危险废物处理后变成高附加值产品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考察了焙烧温度、酸种类、酸浓度及酸浸次数对电镀铬污泥中硫酸钠和其他重金属杂质去除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佳工艺方法及参数为1 mol·L-1盐酸酸浸预处理-空气600℃焙烧2 h-3 mol·L-1盐酸酸浸处理-水洗处理.经过处理后,电镀铬污泥中Na2SO4去除率在99%以上,产品Cr2O3纯度可以达到99%,平均粒径为40 nm,所制备的纳米级Cr2O3符合工业三氧化二铬行业标准一类优等品指标要求.产品有望用于等离子喷涂、颜料生产等领域,方法可为电镀铬污泥资源化及提高企业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熵为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抽象概念.按熵之理论,自然熵增和逆熵增维系着生态平衡.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摄取资源并排放污/废水等熵增产物会促进物质熵增并破坏生态平衡,加速生物消亡.而缓释、甚至抵消这种“人为熵增”则乃实现蓝色发展目标的重要一环.如今,人为熵增所引发的自然物质熵变循环塌陷是不争的事实,“自然熵增”之原生态方法显然已不适合大规模处理城市污水,“加速熵增”的传统污水处理技术显然也已不合时宜,只有发展“逆熵增”的污水处理资源、能源化技术才是人间正道.通过对熵的具象化释义,揭示出传统污水处理技术以及污泥填埋方式为“加速熵增”过程,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只有模拟元素循环的自然的“逆熵增”过程,才能使得污水处理走向可持续发展水平.因此,污水资源化与能源化首当其冲,一定是未来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人工缓释熵增(高效低耗污水处理技术)和促进逆熵增手段(资源与能源化技术)才能抵消人为熵增造成的影响,从而维持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998.
2020年5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实施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了解北京市垃圾分类后厨余垃圾与分类前生活垃圾性质变化,对居民区垃圾分类收集点厨余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了采样分析,并与北京市分类前混合收运的生活垃圾性质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北京实施垃圾分类后,厨余垃圾桶内厨余组分占比逐渐增加,实施1年后,厨余组分占比可达99%;含水率和容重较分类前明显增加,可燃分和热值明显降低,故不适宜采用焚烧处理;pH和C/N呈下降趋势,电导率呈小幅度增长趋势,有机质、总氮(以N计)、总磷(以P2O5计)和总钾(以K2O计)含量上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潜力增大。Cd、Pb、Cr、Hg、As、Cu和Zn 7种危害较大的重(类)金属元素中,除As外其余的金属元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Na、Ca、Mg、Fe、Mn等金属元素,除Na外均呈下降趋势。故垃圾源头分类可以有效控制厨余垃圾中金属含量,使其种子发芽指数升高,减小对植物的生物毒害作用,降低环境风险。该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设施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99.
针对淤泥固化土板结程度高,养分不足等缺陷,采用菌渣辅以MgSO4,通过物理掺和的方式改良固化土,用于园林绿化利用。通过对菌渣改良土的物理性状特性和养分含量分析、黑麦草种子发芽实验和盆栽实验,探究了菌渣掺量和粒径对淤泥固化土改良的影响。结果表明:淤泥固化土掺入40 g/kg的5~10 mm菌渣和0.2 g/kg MgSO4后改良效果最佳,黑麦草株高增加了32.3%,干重提高了126.7%。菌渣的疏松多孔可改善土壤孔隙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升土壤保水性;MgSO4补充了缺失的有效镁和有效硫;菌渣自身的营养物质提升了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进而提高土壤保肥能力。菌渣可作为土壤改良剂实现淤泥固化土的低成本改良利用。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