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84篇
综合类   97篇
基础理论   2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present study addresses the ongoing debate concerning academic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Specifically, given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ollaborations in academia and the crucial role networks play in knowledge creation, we investigate the extent to which building social capital with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represent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a scientist's knowledge‐creation process. We measure the social capital in terms of structural position within the academic collaborative network. Furthermore, we analyse the extent to which an academic scientist's research specialization and ties that cross‐community boundaries act as moderators of the aforementioned relationship. Empirical results derived from an analysis of an Italian academic community from 2001 to 2008 suggest academic scientists that build social capital by occupying central positions in the community outperform their more isolated colleagues. However,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declines beyond a certain threshold value of centrality, hence revealing the existence of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This relationship is negatively moderated by the extent to which an academic focuses research activities in few scientific knowledge domains, whereas it is positively moderated by the number of cross‐community ties established.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2.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Turkish press represents the discourse of climate change scientists. This is achieved by analyzing climate change-related articles that quote scientists,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in two Turkish mainstream newspapers (N = 132, 7 years). The Turkish case illustrates how scientific rhetoric is used for presenting climate change as a matter of concern in an industrializing country.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climate science is portrayed as an un-discussed authority. News articles rely on data about the disturbance of species and the stat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o provide proof of global warming, by which they produce an implicit moral imperative. The articles also portray the worst threats and challenges—those pertaining to human society—as residing mostly in the future.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use of a projected future to convey a discourse emphasizing the alarming risk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53.
为厘清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应急管理学科良性发展,通过回顾学科建设历史,来分析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与肩负的使命,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研究表明: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下,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知识生产者离散、知识创新度不足、知识转化率有限的三重困境,需要完成"朝向人才培养的应急管理知识直接再生产""朝向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54.
河北省高等教育在全国排名榜中相对落后,与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不适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对河北省实现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跨越至关重要,为此河北省应将努力发展高等教育纳入"十二五"规划,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加大投入;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增强特色,推动内涵式发展;办强师资队伍及师德师风建设;鼓励高校开展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55.
结合2008年11月18~25日期间珠三角地区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外场观测数据,验证区域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chemistry)中两种SOA化学机制——VBS(volatile basis set)和SORGAM(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model)对珠三角SOA的模拟效果.VBS机制考虑了更为广泛的SOA前体物和化学老化过程,SOA模拟值更接近观测值,能合理反映SOA观测值的逐天变化趋势,与观测值的平均绝对偏差和相关性分别是-4.88μg·m-3和0.91,而SORGAM机制的分别为-5.32μg·m-3和0.18.利用VBS机制模拟区域内SOA的时空分布,结果显示SOA浓度具有显著的昼夜变化特征,浓度峰值出现在中午时段.受到输送和臭氧区域分布的影响,各城市SOA浓度差异显著,下风向的城市(如中山、珠海、江门)SOA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56.
塔里木河河道整治与生态建设科学考察及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河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河流,如何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一直是国家和新疆各族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论文通过对塔里木河新的科学考察的经过和体会介绍,就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的可持续性问题、水资源分配问题、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治理工程认识问题、对生态闸的认识和管理问题、胡杨林保护问题、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恢复等问题提出一些讨论,对塔里木河河道整治与生态建设提出初步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57.
我国自然环境优越但很脆弱,人均自然资源较少,生态破坏很严重,生态欠帐很多。目前我国在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也对环境产生巨大冲击,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因此我国环境保护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打攻坚战和持久战。  相似文献   
58.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了体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关系的5个单项指标,即能耗强度、水耗强度、污染物(SO2和COD)排放强度、运输强度、环保投入强度,以及1个综合性指标--经济与环境协调度.以上述指标为基础,比较分析了代表我国东部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广东省、湖北省和陕西省1999-2003年经济与环境关系现状.结果表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与环境日趋协调,而中、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关系协调度较差,尤其是西部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9.
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及其科普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国家文明城市芜湖市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发现:公众具有一定生态意识,但生态文明素养整体状况不佳。公众对生态文明概念比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只占17.7%;各类人群对周围环境关注度较高,均在65%左右;有相关生态知识或行为的公众占92%;有76.7%的人表示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64.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保护环境的行为。通过生态科普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受访者对目前生态科普教育满意度只有25.9%,政府在生态科普教育方面还存在活动流于形式、创新性不强、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不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热点、专项科普匮乏、媒体不给力、内容不接地气、无区域特色、平台手段落后等问题。提出了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需构建四个相互联动的科普教育体系:高度重视生态科普教育的思想体系、支撑生态科普教育的技术能力体系、生态科普教育的长效机制体系和具有区域特色生态科普教育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60.
针对秀山锰矿开采秩序混乱、效率偏低、矸石处理、电解锰渣堆存和生产废水、锰深加工路线不健全等特点,结合其他地区锰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提出了秀山锰矿应扩大开采规模,规范管理,矸石用于充填安全柱,加高加固锰渣尾矿库,锰渣的资源化利用等措施;提取生产废水中的金属元素,减少废水产生量,废水达标处理和循环利用降低污染;依靠发展和扩大锰产业链,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秀山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