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364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621篇
基础理论   123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植物挥发性气体与人类的健康安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植物挥发性气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植物与自然的协同进化而产生的。一方面,植物挥发性气体的产生受昆虫、微生物、人类的干扰的影响;另一方面,植物的挥发性气体能对昆虫、微生物起到抑制作用,减少自身受伤害。目前国内外对植物挥发性气体的研究多从植物与昆虫、微生物的关系来进行,并形成了以化感作用研究为核心的化学生态学;而植物挥发性气体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人体健康安全的研究很少。文章结合作者的初步研究结果,综述植物的挥发性物质的产生原因、主要成份和对环境与生物的影响,特别是对人体健康安全的负面效应,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挥发性气体和评价它们对人体健康安全的效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92.
The collection of accurate and timely information on land use, crops, forest and vegetation are increasingly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spectral measurements produced by satellites. The most recent spacecrafts like the Earth Observing 1 (EO-1) produce a rich source of information being endowed with hyperspectral sensors that can provide up to 200 or more channels. In many instances such a multivariate signal has to be reduced to just one single value per pixel representing a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 of land. Linear combinations of bands are the general form of many indices. Since each individual image used to construct indices contains errors, when combined they produce a propagation of errors, a process that can distort a final output map. In this paper we measure the extent of error propagation when building linear vegetation indices. We consider three types of indices: the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DVI), selected Kauth-Thomas indices (SBI, GVI and WET), and principal components, using benchmarking examples taken from the remote sensing literature. The main implication emerging from these examples is that the SBI and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are the indices more prone to error propagation. The formalization presented here allows a user to derive measures of error propagation in cases wher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ensor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landscape are known. These results can help a user to choose between alternative vegetation indices, and to associate a measure of reliability with such indices.  相似文献   
893.
为研究氨排放对冬季PM_(2.5)中二次无机盐的影响,设置不同排放情景,应用CMAQ模式对华北地区典型城市——保定冬季无机盐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将氨气在模式中排放置零的情景下,无机盐质量浓度降低了67.08%;氨排放削减与二次无机盐生成呈非线性关系,大气呈"氨限制"状态;氨排放削减能够有效抑制二次无机盐的生成,当削减幅度为50%时无机盐总体降幅达29.89%,其中硝酸盐、铵盐和硫酸盐降幅分别为53.78%、27.87%和5.64%;氨排放对重污染时段二次无机盐的生成贡献较高,当氨削减幅度为50%时无机盐总体降低40.58%;在当前大气环境下,氨排放削减是保定市冬季控制二次无机盐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94.
采用驾驶模拟系统平台,以不同车道类型及不同交通流状态(自由流/稳定流/不稳定流/强制流)为虚拟试验场,应用心理试验设计方法,测试得到21名被试在不同交通流状态下的视觉注意力需求及驾驶行为。对5种车道类型及4种交通流状态下被试驾驶时的视觉注意力需求特性和驾驶行为特性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不同车道不同交通流状态下的视觉注意力需求变化情况。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不同交通流状态下驾驶人视觉注意力需求与驾驶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基于驾驶行为特性的驾驶人视觉注意力需求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驾驶人视觉注意力需求与制动次数、油门踏板位移和车辆轨迹偏差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95.
上海市郊大气含碳颗粒物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TAPLEX六级采样器(<0.49,0.49 ~0.95,0.95 ~1.50,1.50 ~3.00,3.00~7.20,>7.20 μm)结合美国DRI碳分析仪分析了上海市嘉定区2008年4月至2010年10月大气颗粒物中EC和OC的含量和粒径分布,用EC示踪法估算POC和SOC的含量及粒径分布,并结合颗粒物中水溶性钾定量分析了上海市嘉定区大气颗粒物中EC和OC来自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分担率.结果显示,上海市嘉定区大气颗粒物中EC与OC的含量分别为(3.54±1.46) μg·m-3和(19.35±9.38) μg·m-3,占颗粒物质量的2.8%±1.1%和14.8%±4.0%.嘉定区PM3.0中的OC与北京、杭州和武汉等城市的夏季以及珠江三角洲和上海市市区PM2.5中的OC相当,而EC含量偏小,反映了嘉定区EC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小.上海市嘉定区大气颗粒物中EC、OC、POC和SOC均呈双模态分布,其中EC、POC的分布峰位于<0.49μm和>3.00 μm的粒径段,OC的分布峰位于<0.95.Μm和>3.00μm的粒径段,SOC的分布峰位于0.49~0.95.Μm和3.0~7.2 μm的粒径段.各粒径段OC中SOC的比重分别为:36.64%±20.66%、74.92%±22.74%、54.80%±23.52%、56.30%±23.00%、66.89%±23.37%和47.22%±23.65%,说明嘉定区SOC的污染严重.基于OC、EC与K+的线性回归分析,大气颗粒物中生物质燃烧排放的OC和EC分担率分别为40%和32%,且各粒径段的分担率也有差别,最大的OC和EC分担率为76%和50%,对应于0.49~0.95μm粒径段.  相似文献   
896.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及其毒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机物是大气气溶胶中非常重要的化学组分,对我国空气污染及灰霾事件发生具有显著的贡献,是当前大气化学研究的最前沿课题之一。有机气溶胶中包含大量有毒物质(如多环芳香烃、多氯联苯及有机胺类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目前气溶胶中有机组分的体内/体外生物毒性研究多集中于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一次颗粒物,对于大气中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和毒性效应的关注很少。本文以多环芳烃、有机胺及自然源萜烯类挥发性有机物为例,简要综述了大气中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及其生物毒性效应,重点关注这些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对母体有机组分生物毒性的增强作用,以增进对大气气溶胶污染的健康危害认识。  相似文献   
897.
珠三角是广东省传统的空气污染区,但随着全省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发现粤东北地区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通过对梅州PM_(2.5)浓度及组分的模拟与分析,发现秋季粤东北部PM_(2.5)中硫酸盐占比达17%,而铵盐与硝酸盐分别占7%和4%。元素碳(EC)占PM_(2.5)质量浓度的4%,一次有机气溶胶(POA)占13%,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占比仅为2%,而其他物种则占了53%。梅州的二次污染并不严重,各组分占PM_(2.5)质量分数日际波动不明显。秋季粤东北PM_(2.5)主要由本地排放贡献,大部分时候本地排放贡献大于80%,广东省其他城市的贡献接近0,而外省的贡献一般低于20%,个别时候可接近30%,要减轻粤东北部的污染应主要以控制本地一次细颗粒物的排放为主。  相似文献   
898.
探索了污泥添加石灰后在常温及热干燥下恶臭的挥发特性。结果表明:污泥的VOCs中含有25种化合物,SVOC含有14种化合物,绝大部分是恶臭化合物。在污泥中添加10%的生石灰高效混合后,污泥中还原性硫化物的浓度持续升高,NH3释放速率也急剧上升,但CO2和ATP急剧下降,300℃下干燥,原泥共挥发出32种恶臭物质,添加石灰后共挥发出36种恶臭物质,25种恶臭物质浓度均有增加,添加石灰对污泥的致臭集团没有改变。导致恶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产生的碱性环境促进了污泥氮的氨化过程,也促进了污泥中不稳定的含硫化合物挥发。  相似文献   
899.
目的对某发射装置发控盒进行散热设计和热分析。方法基于热仿真软件FLOTHERM建立热仿真模型,对该设备进热仿真分析,以得到该设备内部温度分布云图及温升明显元器件的温度值,然后对该设备进行热测试。结果热仿真和热测试结果表明,发控盒内存在发热大、温升较高的元器件,但所有元器件温度均在允许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结论通过热分析可知,该设备的热设计基本满足要求,并为结构设计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00.
环渤海滨海湿地土壤磷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SMT分级方法和液相31P核磁共振分析方法,研究了环渤海典型滨海湿地表层土壤磷形态.结果发现,湿地土壤中总磷在410.35~691.57 mg·kg-1之间,其中以HCl-P为主,占总磷的46.67%~82.95%;较易释放的Na OH-P含量较少,占4.98%~22.31%;同时,由于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机磷含量也较高,在受水产养殖污染的湿地中,有机磷含量明显偏高.使用31P-NMR技术在湿地土壤中共检测到6类磷化合物:正磷酸盐(Ortho-P)、磷酸单酯(Mono-P)、磷脂(Lipid-P)、DNA磷(DNA-P)、焦磷酸盐(Pyro-P)及膦酸盐(Phon-P),其中以正磷酸盐为主,含量在181.69~350.64 mg·kg-1之间;磷酸单酯为有机磷的主要组分,占总量的5.25%~37.17%.渤海湾南部湿地土壤中有机磷含量明显高于北部湿地,以稳定性较高的磷酸单酯为主,同时,DNA磷较多地存在于南部湿地,北部湿地含量极少,说明南部湿地微生物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