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6篇 |
免费 | 76篇 |
国内免费 | 39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2篇 |
废物处理 | 25篇 |
环保管理 | 102篇 |
综合类 | 697篇 |
基础理论 | 148篇 |
污染及防治 | 111篇 |
评价与监测 | 35篇 |
社会与环境 | 56篇 |
灾害及防治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67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70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61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混凝法处理锰矿选矿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聚丙烯酰胺(PAM)和六水合氯化铁(FC)4种常用混凝剂,采用正交试验,以去浊率与去锰率作为综合评价指标,探讨了不同混凝剂处理锰矿选矿废水的效果及最佳混凝条件。结果表明:在以上混凝剂中,FC的混凝效果较差;PAM对锰矿选矿废水的处理效果最优,最佳的混凝条件为:处理500 ml的废水,投加1.5 ml的PAM,pH为7.0,搅拌后沉降20 min,废水经处理后去浊率与去锰率分别为96%、92%,其中废水的pH及投药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2.
内电解人工湿地冬季低温尾水强化脱氮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湿地冬季运行效率低、污染物去除能力差,本研究通过对比无植物湿地、普通湿地和内电解湿地冬季低水温下(3~12℃)对污水厂尾水的脱氮效能,深入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揭示内电解湿地的强化脱氮机制.结果表明,内电解湿地可以更好地利用尾水中碳源,脱氮效果优势明显,出水TN浓度维持在(9±0.29)mg·L~(-1),TN平均去除率达42.27%,比无植物湿地和普通湿地分别高出17.91%、17.33%.冬季低温条件下,内电解湿地微生物活性仍很高,荧光显色法测得微生物活性达到0.224 mg·g~(-1),分别是无植物湿地和普通湿地的2.6、3.4倍,反硝化强度分别是无植物湿地和普通湿地的2.8、3.3倍.高通量测序表明,内电解湿地基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优于无植物湿地和普通湿地.检测出的脱氮微生物主要有脱氯单胞菌、根瘤菌、生丝微菌、红杆菌,还有自养反硝化细菌产硫酸杆菌.内电解湿地在脱氮微生物总量上有明显优势,脱氮微生物占微生物总量的7.13%,分别是无植物湿地、普通物湿地的3.8、8.7倍,因而脱氮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3.
介绍了近年来华东地区资源调查评价的新成果。表明本地区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并提出了华东地区下一阶段矿产资源调查工作的建议。建议分区域矿产调查、预查、普查三个工作层次。重点在武夷山铜铅锌成矿带、赣南钨多金属成矿区和皖赣相邻地区铜多金属成矿区(一带两区)。侧重铜、锡、钨、富铅锌等。 相似文献
104.
膜技术在挥发性有机蒸汽(VOC)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巍巍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25(6):23-24,34
有机蒸汽(VOC)排放到大气中会引起健康,环境、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采用膜技术来处理VOC具有投资较小、分离效率高、能量消耗低、操作简单、不形成二次污染等优点,所以在处理VOC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文中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处理有机蒸汽的原理,膜法处理有机蒸汽的过程及其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05.
106.
为厘清包括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在内的深圳市区PM2.5各种一次和二次来源贡献,本文于2017年9月2日~2018年8月29日在深圳市大学城点位开展PM2.5样品采集,并进行化学组分和水溶性有机物(WSOM)质谱测量,共获得162组有效数据.观测期间深圳市大气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26μg/m3,在传统PMF源解析的基础上加入羧基离子碎片(CO2+)作为SOA的示踪物,加入水溶性有机氧(WSOO)用于计算各因子O/C,验证有机物解析效果.结果表明,SOA可以被独立解析出,其O/C明显高于其他一次污染源中有机物;机动车、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SOA为最主要的4个源,对PM2.5质量浓度的贡献分别为25%、23%、17%和10%,船舶、地面扬尘、老化海盐、建筑尘、生物质燃烧、燃煤和工业贡献均在5%以内.各个源的变化特征表明,机动车、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SOA等源贡献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特征,与冬季季风条件下源自内陆的污染传输密切相关.污染天气时,二次硝酸盐和SOA的贡献增加相对最显著,因此NOx和挥发性有机物是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7.
108.
为估算重庆市夏秋季VOCs(挥发性有机物)对O3和SOA(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利用在线GC-MS/FID在2015年8月22日-9月23日对重庆市区点和郊区点VOCs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实时观测,获得市区点和郊区点$ \varphi $(TVOCs)(总挥发性有机物)分别为41.35×10-9和22.72×10-9,其中市区点以烷烃(35.2%)和烯炔烃(25.2%)为主,郊区点以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xygen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OVOCs)(30.6%)和烷烃(26.0%)为主.结合最大增量反应活性量化市区点和郊区点VOCs的OFPs(臭氧生成潜势)分别为149.11×10-9和71.09×10-9,市区点OFPs最大的是乙烯、丙烯、甲苯、C8和C9的芳香烃等,郊区点OFPs最大的VOCs是丙烯醛、异戊二烯和甲基乙烯基酮.结合气溶胶生成系数量化郊区点和市区点VOCs对SOA的生成贡献分别为0.36和1.26 μg/m3,相比国内其余城市VOCs的SOAP(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较小,主要以甲基环己烷、正壬烷、正葵烷和十一烷等高碳烷烃,以及甲苯、苯、二甲苯和乙苯等芳香烃的SOAP为主.研究显示,控制烯炔烃和芳香烃的浓度有助于控制重庆市O3的生成,控制高碳烷烃和芳香烃则有助于控制重庆市SOA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9.
110.
采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催化合成铁硫酸盐次生矿物,研究不同L-色氨酸添加浓度对矿物合成体系pH、氧化还原电位(ORP)、Fe2+氧化率、总Fe沉淀率,以及次生矿物产量、化学组成及矿物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体系色氨酸浓度的增加,pH降低幅度越小,ORP上升越不明显.色氨酸对铁硫酸盐次生矿物合成的影响依赖于其浓度,当色氨酸浓度低于1.67 g·L-1时,色氨酸对铁硫酸盐次生矿物的形成起促进作用,表现为总Fe沉淀率及矿物产量随着色氨酸浓度升高而增加.而当色氨酸浓度升高至6.67 g·L-1时,Fe2+氧化率、总Fe沉淀率和矿物产量远低于对照组,表明高浓度色氨酸会抑制铁硫酸盐次生矿物的形成.次生矿物内Fe/S比介于施氏矿物和黄钾铁矾的理论值之间,表明不同合成体系所得次生矿物均为黄钾铁矾和施氏矿物的混合物.矿物学特征分析表明,随着色氨酸浓度的升高,矿物的合成表现为黄钾铁矾向施氏矿物转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