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8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243篇
安全科学   131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11篇
综合类   441篇
基础理论   145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41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福建省莆田市作为典型的海滨城市,自2015年以来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逐年增加.为了制定科学有效的减排措施,减轻莆田市的O3污染,以2016年莆田市O3污染高发的7—9月为研究时段,通过观测数据分析、空气质量模型敏感性分析和O3来源追踪方法分析了莆田市近地面O3生成控制区,以及O3及其生成前体物NOx与VOCs的区域和行业来源.结果表明:①莆田市西部地区为NOx控制区,而东部沿海地区则为VOCs控制区.②莆田市ρ(NOx)与ρ(VOCs)主要来自本地排放贡献,二者本地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69.4%与64.2%,而本地排放对莆田市ρ(O3)的贡献率仅为21.0%,福建省福州市和泉州市对莆田市ρ(O3)的贡献率之和为37.6%,外来输送贡献率较大的为浙江省,其贡献率为11.6%.莆田市O3的外来输送不仅发生在ρ(O3)较高的时段,在ρ(O3)较低的时段也占了很大的比例.③莆田市工业源对本地排放ρ(O3)贡献率最大,达57%,其次是机动车源.④通过敏感性时间序列分析得出,同时削减10%的NOx和VOCs排放,能使莆田市国控点位平均ρ(O3)峰值下降约5 μg/m3.研究显示,莆田市NOx与VOCs主要来自本地排放,O3受外来输送影响较大,推进本地工业NOx和VOCs污染的治理与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控制是减轻本地O3污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2.
城郊排水沟渠溶质传输的暂态存储影响及参数灵敏性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选择Na Cl为示踪剂,于2013年9~10月在合肥城郊的关镇河支渠开展5次瞬时投加示踪实验.从暂态存储、侧向补给和对流-扩散等作用机制层面,设置4种模拟情景,解析暂态存储作用对于排水沟渠溶质传输规律的影响,并对OTIS模型参数进行灵敏性分析.结果表明,暂态存储对于主流区Cl-模拟浓度穿透曲线(BTCs)峰值大小影响很大,相对偏差高达24.23%~117.26%,显著高于对峰值出现时间的影响,且暂态存储影响显著超过了侧向补给作用;由相关性分析,主流区Cl-模拟浓度BTCs峰值大小和出现时间的相对偏差与As/A具有极显著相关性;4个主要参数的灵敏度排序为AAsαD.  相似文献   
103.
黄土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以上,该区域降水资源贫乏,是我国土壤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最低的区域之一。营养的大量投入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壤生产力,但对于营养添加下土壤CO_2排放有何变化以及是如何改变黄土区土壤环境,进而影响土壤呼吸及温度敏感性还尚不清楚。本文以长武实验田的黑垆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N12(施氮量120 kg?hm~(-2))土样设置不添加、添加磷源以及CK(长期连作不施肥)土样设置不添加、添加磷源、碳源、碳磷源(共计6个处理),比较分析在15℃和25℃培养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以及培养周期内土壤温度敏感性Q_(10)(即温度每升高10℃,温室气体排放速率变化的倍数)的变化趋势。通过对呼吸前后土壤pH值、全碳全磷、有机碳、速效磷、硝态氮、铵态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磷(MBC、MBP)的测定,分析其影响因素。碳磷添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呼吸速率,其中碳源的添加明显增强了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土壤Q_(10)值。碳磷添加大幅度提高了土壤全碳、速效磷含量以及微生物活性,15℃条件培养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最高。碳磷添加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pH、全碳、铵态氮、MBC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该研究为黄土区土壤生产力的提高以及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朱禹寰  陈冰  张雅铷  刘晓  李光耀  舍静  陈强 《环境科学》2023,44(7):3669-3675
准确判断臭氧(O3)生成敏感性对O3污染成因分析和防控对策的制定至关重要.首次利用响应曲面方法设计最优试验方案,基于盒子模式模拟结果,快速量化O3对其前体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CO对O3有正贡献,NOx和VOCs与O3呈现显著非线性关系,当φ(VOCs)与[φ(NOx)-13.75]比值大于4.17时,为NOx控制区,小于4.17时,为VOCs控制区;烯烃为影响O3生成的关键VOCs组分,当φ(烯烃)与[φ(NOx)-15]比值小于1.10且φ(烯烃)<35×10-9时,烯烃有利于O3的生成.响应曲面法在多因素和其交互作用对O3生成影响的研究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高效判断O3敏感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5.
马杰  佘泽蕾  王胜蓝  邓力  孙静  刘萍  徐敏 《环境科学》2023,44(9):5264-5274
以重庆市煤矸山周边农用地土壤和农产品(玉米和水稻)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和农产品(玉米和水稻)中Cd含量,评估摄入农产品(玉米和水稻)对人体的潜在健康风险,并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推导土壤环境基准值.结果表明,重庆煤矸山周边旱地土壤Cd含量超风险筛选值的点位占55.8%,水田土壤Cd含量超风险筛选值的点位占31.6%,土壤Cd以较高生态危害和高生态危害为主,分别占47.4%和36.8%.玉米Cd含量超标点位占4.4%,水稻Cd含量均未超标.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因食用玉米和水稻摄入Cd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可忽略,食用玉米摄入Cd存在可耐受致癌健康风险,食用水稻摄入Cd存在不可耐受致癌健康风险,且玉米和水稻Cd含量敏感度最高.SSD推导出煤矸山周边旱地土壤在pH≤5.5、5.57.5时Cd的环境基准值分别为0.491、0.382、0.376和0.588 mg ·kg-1,水田土壤Cd的环境基准值为0.807 mg ·kg-1.水田土壤和旱地土壤pH≤7.5时,现行土壤标准(GB 15618-2018)相对偏严;旱地土壤pH>7.5时,现行土壤标准(GB 15618-2018)相对偏宽松.应加强煤矸山周边土壤Cd污染防治和农产品安全利用研究,并对土壤Cd环境基准值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06.
基于2021年6~8月新乡市市委党校站点观测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常规空气污染物和气象参数,采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对臭氧(O3)超标日的O3敏感性和前体物的管控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O3超标日呈现高温、低湿和低压的气象特征.在臭氧超标日,O3及其前体物的浓度均有上升.臭氧超标日的VOCs最高浓度组分为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和烷烃,臭氧生成潜势(OFP)和·OH反应性最大的VOCs组分为OVOCs.通过相对增量反应性(RIR)分析,新乡6月O3超标日臭氧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7月和8月处于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控制区,臭氧生成对烯烃和OVOCs最为敏感.6月各前体物的RIR值在一天中会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为VOCs控制区;7月和8月在上午为VOCs控制区,中午为协同控制区,下午分别为协同控制区和NOx控制区.通过模拟不同前体物削减情景,结果表明削减VOCs始终有利于管控臭氧,而削减NOx  相似文献   
107.
Abstract:  Central America is exceptionally rich in biodiversity, but varies widely in the attention its countries devote to conservation. Protected areas, widely considered the cornerstone of conservation, were not always created with the intent of conserving that biodiversity. We assessed how well the protected-area system of Central America includes the region's mammal diversity. This first required a refinement of existing range maps to reduce their extensive errors of commission (i.e., predicted presences in places where species do not occur). For this refinement, we used the ecological limits of each species to identify and remove unsuitable areas from the range. We then compared these maps with the locations of protected areas to measure the habitat protected for each of the region's 250 endemic mammals. The species most vulnerable to extinction—those with small ranges—were largely outside protected areas. Nevertheless, the most strictly protected areas tended toward areas with many small-ranged species. To improve the protection coverage of mammal diversity in the region, we identified a set of priority sites that would best complement the existing protected areas. Protecting these new sites would require a relatively small increase in the total area protected, but could greatly enhance mammal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108.
为研究烟气羽流的时空混沌行为,本文从烟气羽流的N-S动量方程出发,根据浮力羽流的半经验公式,对方程中相应的项进行替代、化简,然后无量纲化,得到了以烟气羽流的动量通量m为系统状态矢量的单向耦合映象格子模型.计算了不同参数变化时,耦合周期窗口的时空行为发展,并且进行了李雅普诺夫指数λ计算.分析表明,开放系统中的烟气羽流会出现形态的多重性,包括时空混沌行为.这是由于烟气羽流系统内各种非线性作用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方程粘性项、浮力项和惯性项作用强弱对比的变化,以及系统行为发展的不可逆性所导致.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地表水酸化敏感性的区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表水体的酸化与集水区的许多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如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基岩中和酸沉降的能力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其中,土壤的抗酸化能力是关键因素.因此可以根据集水区土壤、基岩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信息来评估地表水在不同流量下发生酸化的可能性.本研究成功地应用已有资料和数据得到了我国地表水对酸沉降的敏感性等级,并绘制了地表水酸化敏感性区划图.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表水对酸化并不敏感.极易酸化和较易酸化的地表水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北部地区,占所有国土面积的2.67%,是该地区强酸性漂灰土、酸性母岩和针叶林植被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酸化敏感性为中级和低级,即不易酸化的地表水主要分布在东北暗棕壤地区和南方富铝土区域,占所有国土面积的15.2%.其余82.11%国土面积上的地表水对酸化不敏感,完全不可能发生酸化.北方地区主要是由于土壤的强缓冲能力,而在南方,石灰质土壤以及耕作农田的广泛分布是最重要因素.南方重酸雨区由于土壤对酸化并不很敏感,因此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大面积水体酸化现象.由于东北近年来频频出现酸雨,因此东北的酸沉降必须及早防治,以免出现大面积酸化水体.  相似文献   
110.
环境模型参数识别与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对水文模型实例的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基础上,分别采用传统灵敏度分析方法、HSY算法、线性回归等方法对模型参数特性进行了识别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参数优化算法与传统灵敏度分析方法不能解释模型结构复杂性特征,采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对环境模型参数进行识别提供了深入分析与理解模型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