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51篇 |
免费 | 2651篇 |
国内免费 | 25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00篇 |
废物处理 | 231篇 |
环保管理 | 2057篇 |
综合类 | 5836篇 |
基础理论 | 1645篇 |
环境理论 | 16篇 |
污染及防治 | 762篇 |
评价与监测 | 847篇 |
社会与环境 | 686篇 |
灾害及防治 | 77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7篇 |
2024年 | 378篇 |
2023年 | 507篇 |
2022年 | 563篇 |
2021年 | 600篇 |
2020年 | 595篇 |
2019年 | 579篇 |
2018年 | 490篇 |
2017年 | 614篇 |
2016年 | 615篇 |
2015年 | 591篇 |
2014年 | 617篇 |
2013年 | 800篇 |
2012年 | 884篇 |
2011年 | 973篇 |
2010年 | 626篇 |
2009年 | 660篇 |
2008年 | 558篇 |
2007年 | 693篇 |
2006年 | 619篇 |
2005年 | 492篇 |
2004年 | 387篇 |
2003年 | 372篇 |
2002年 | 316篇 |
2001年 | 263篇 |
2000年 | 203篇 |
1999年 | 210篇 |
1998年 | 135篇 |
1997年 | 153篇 |
1996年 | 135篇 |
1995年 | 97篇 |
1994年 | 113篇 |
1993年 | 84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25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20篇 |
1978年 | 14篇 |
1972年 | 18篇 |
1971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采集龙口市污水灌溉区农田土壤,分析测定土壤pH和重金属含量,以采集的70个土壤样点为研究对象,根据多元统计中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究研究区重金属的来源;采用地统计理论与GIS空间插值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重金属元素的空间结构和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内梅罗指数法和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做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9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其中重金属Cd的均值是当地背景值的3.06倍,富集情况最为明显;指数法进行的污染评价显示Cu、Cd和Pb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7.06、6.10和5.54,三者均属重度污染;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Cu、Zn和Pb、Cd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污水灌溉是它们的共同污染因素,前两者为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与长时间的累积作用,而北部煤矿开采和煤矸石的堆积产生的污染以及电镀、机械制造等工业污染是后两者的污染来源;Co、Cr、Mn、Ni和As主要是受成土母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据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研究区70个样点,有13个是中污染程度,23个属于轻污染,28个是警戒程度,6个样点处在安全范围内;从空间分布上看,重金属含量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黄水河下游的诸由观镇和徐福镇,说明污水灌溉给当地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262.
263.
分别用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了泉州市某林地垂直剖面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Sr、Ni、Fe、Cr、Cu、Mn、Pb、Zn)的含量及垂直剖面土壤的铅锶同位素组成,并采用BCR四步提取法对重金属形态进行了分析.重金属总量及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林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较轻,主要污染因子为Sr.Pb的非残渣态含量最高,活性最大.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的评价结果表明,Sr在0~60 cm深度处达到重度污染.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评价结果表明,Pb活性最强,对土壤的潜在危害最大;富集因子计算结果表明,Pb、Sr、Mn、Zn受到外源的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主要受到交通源、自然源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垂直剖面土壤样品与泉州市潜在污染源在~(206)Pb/~(207)Pb-~(207)Pb/~(204)Pb图中的分布特征,Pb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尘和土壤母质层,利用铅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出土壤母质层对垂直剖面土壤中铅的贡献率为85.14%(62.53%~98.36%),汽车尾气尘的贡献率平均值为14.86%(1.640%~37.47%).锶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锶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尘和土壤母质.铅锶同位素联合示踪结果与前述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264.
双台子河流域综合水质评价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双台子河2011年枯、丰、平水期的22个水文监测断面数据,并借助主成份分析法,确定主要污染因子和超标断面。分别采用综合标识指数、单因子、模糊评判、灰色关联四种评价法,选取DO、COD、NH3-N、TP、TN、BOD 6个评价因子,对河流水污染特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以Bartlett球度检验,主成份因子负荷值较高的NH3-N、TP、BOD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91.97%,主要污染因子;超标断面的污染因子判别应考虑周边污染源的类型和河流上游的排放物浓度。模糊评判、灰色关联评价结果中均没有劣V类,两者的水质类别累积频率均在V类到达100%;考虑到单因子法在同一水质类别中不能判定多项因子共同对水体的综合影响,本文采用标识指数法为最佳评价方法。从枯、丰、平水期的劣V类和V类断面比重分析,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从劣V类和V类数量与分布来看,盘锦市辖区控制单元的污染程度,比大洼县和盘山县污染较重。 相似文献
265.
基于Markov模型的南京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2000年、2008年遥感数据,采用ArcGIS和Excel测算出南京市辖区8年土地利用的Matkov转移矩阵,从数量、空间和结构角度分析200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预测2016年的各类用地面积.结果表明,2000-2008年研究区的城镇和工矿交通用地扩张较快,农村居民点用地略有减少,呈集中态势;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减少,未利用地减幅最大.在空间上,研究区的建设用地扩张由"同心圆状"变为"纺锤状",土地利用集中度和强度都增大.2016年预测显示,城镇用地比重达44.76%,耕地减少23.47%,其余用地基本保持前8年的变化趋势,但动态度有所减小,仅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幅增大. 相似文献
266.
267.
268.
269.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以贵阳市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15个指标中选取出影响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的3个主成分,并用熵值法对其赋权,计算出1998-2003年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进而得出,虽然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两大主要压力人口和经济发展逐年增长,但除2002年出现小的波动,整体上6年来水资源承载力向良好方向发展。2002年水资源总量比较大,但受喀斯特发育的影响,水资源渗漏严重,反而使得从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上来看,水资源承载力(尤其是单位水资源承载力)有所降低。随着科技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节水水平的提高,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还会有较大的富余空间。 相似文献
270.
影响好氧颗粒污泥性质的因素多且复杂,具有灰色系统的特点.应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好氧颗粒污泥的重要参数污泥体积指数(SVI)、沉降速率、颗粒粒径和污泥浓度(MLSS)进行了关联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颗粒污泥SVI的影响顺序为沉降速率>颗粒粒径> MLSS,说明沉降速率对活性污泥的形态转变和颗粒化过程的作用最明显,SVI可作为评判颗粒化进程的一个理想指标;沉降速率对MLSS的影响最弱;颗粒粒径的最佳值为1.3~1.5 mm,此时,颗粒粒径对SVI降低的贡献最大,从而使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并且使MLSS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