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1篇
  免费   378篇
  国内免费   2500篇
安全科学   252篇
废物处理   233篇
环保管理   641篇
综合类   4174篇
基础理论   474篇
污染及防治   1218篇
评价与监测   89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316篇
  2014年   398篇
  2013年   428篇
  2012年   539篇
  2011年   491篇
  2010年   390篇
  2009年   392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387篇
  2006年   465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91.
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宏杰  董文艺  李伟光  尹文超  陶鑫 《环境科学》2008,29(10):2856-2861
通过批量实验对比了活性污泥和粉末活性炭对结晶紫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动力学研究,考察了搅拌速度和活性污泥,结晶紫比例对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结晶紫的吸附等温方程同时符合Langmui,和Freundlich方程,而粉末活性炭对结晶紫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活性污泥对结晶紫具有很好地吸附性能,最大吸附量达到571.26 mg·g-1,远高于粉末活性炭的131.09 mg·g-1.应用假一级和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表明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更符合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搅拌速度仅对转速低于500 r·min-1时的污泥吸附速度有影响,吸附速度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而加快,但并不影响活性污泥对结晶紫的最终吸附平衡.当活性污泥/结晶紫比例较低时(10:1,质量比),出水中结晶紫的浓度随着初始结晶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初始比例为20:1和50:1时,初始结晶紫的浓度对出水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92.
超声波对污泥破解及改善其厌氧消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蒋建国  张妍  张群芳  陈懋喆  杜雪娟 《环境科学》2008,29(10):2815-2819
利用槽式超声波发生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进行处理,研究超声波对污泥的破解效果以及破解后污泥消化产气能力的改善情况,分别比较超声波发生方式、处理时间、功率和声能密度等因素对污泥破解及厌氧消化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超声波处理后的污泥在厌氧反应初期.其产气速率增长较为明显.同时,单频超声波处理后污泥的厌氧产气累积增量高于双频超声波,为40.93%.而双频超声波处理后污泥的SCOD溶出量大,比单频高23.5%.  相似文献   
893.
从农业堆肥样品中提取出4株可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降到40mN/m以下的菌株,对该四株菌的发酵液进行薄层层析(TLC)分析,结果表明其中3株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能为脂肽。选取其中一株B2对其所产的生物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提纯,经过红外光谱(FT-IR)分析,证明该产物为一环脂肽类似物。该脂肽纯品可将纯水的表面张力由72.3mN/m降到29.9mN/m,CMC值为0.139g/L。实验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存在能够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脂肽的菌种,且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894.
城市污泥中磷的释放与回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我国磷资源和城市污泥的现状,针对城市污泥中的营养元素,分析了城市污泥中磷回收的必要性;探讨了城市污泥中磷由固相释放至液相的微生物消化法、热处理法和药剂溶出法等;综述了回收液相中磷的磷酸铵镁、磷酸镁钾、磷酸钠钾镁结晶法和磷酸钙盐沉淀法的原理和研究现状;展望了城市污泥中磷释放与回收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95.
活性黑KN-B染料的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考察了厌氧条件下活性黑KN-B的生物降解历程,同时对染料的降解动力学及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厌氧颗粒污泥可以单独降解活性黑KN-B(以活性黑为单一碳源时,活性黑KN-B的24降解率为43.1%),也可以在以葡萄糖为共基质条件下降解活性黑KN-B;以活性黑KN-B为单一碳源时其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而以葡萄糖为共基质时其降解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对降解前和降解24h后的降解液采用UV一可见、红外光谱分析,用UV-可见光谱发现活性黑KN-B在可见光区600nm处的吸收峰已消失,并且紫外区309nm处的吸收峰减弱,但255nm处的吸收峰增强,说明活性黑KN-B染料中的偶氮键断裂后生成芳香胺类化合物,这些中间产物可进一步降解。用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与UV-可见光谱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896.
下水道中微生物反应及水质转化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污染物对流扩散理论为基础,在分析下水道系统水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结合活性污泥数学模型(ASM)的相关理论,建立了下水道系统的微生物和水质转化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多个水质变量间的耦合计算及其相互转化和迁移过程。应用实验室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计算结果和实测值吻合较好,表明该模型可为下水道系统的设计、水质评估等提供指导,也可为污水处理厂等提供前期水质参考。  相似文献   
897.
两种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印染废水成分复杂、色度大、浓度高且生物难降解物质多等特点,采用了混凝沉淀法对印染废水进行预处理,而后分别采用新型海藻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和传统帘式膜生物反应器对印染废水进行活性污泥法处理试验研究。通过对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色度、浊度等水质指标连续进行测定、分析与处理,考察两种膜生物反应器对印染废水的降解效果,并观察系统运行情况和膜组件污染状况。试验结果表明:海藻式MBR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出水浊度低于0.3NTU,对COD、BOD、色度、氨氮、总氮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0%、94%、91.4%、87.8%、86.4%。海藻式MBR在各项指标上均明显优于传统帘式MBR,且能够降低MBR膜丝根部的污染,清洗更方便、更有效。  相似文献   
898.
在我国大中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不断兴建使污泥处理问题应运而生。采用混合整数优化模型可以解决污泥处理厂的科学选址问题,达到科学布点、合理运输、节省投资费用的目的。在传统厂群规划模型的基础上将目标规划、周密的约束条件等融于其中,并采用对于线形规划和非线性规划问题适用的LINGO软件进行求解。根据东莞市拟建的36个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预测情况,对污泥处理厂的设置进行了分析预测,详细对比了建一个、两个、三个污泥处理厂的运输费用、投资费用、运行费用等,最终确定兴建两个规模均为800t/d的处理厂,其位置分别位于东莞市厚街镇和常平镇,为厂址选择和规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899.
将生物流化床工艺与活性污泥工艺相结合,以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回流液为研究对像。以0.3~0.45mm活性炭颗粒为载体对生物流化床中微生物进行培养、驯化,挂膜成功后,分别对生物流化床厌氧段和好氧段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得出进水的最佳pH值介于7.0~7.5,生物流化床厌氧段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4.4h、最佳碳源为蔗糖,;缺氧段及好氧段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2.69h、8.06h,曝气量0.5mL/min。在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进行污泥回流液脱氮除磷试验得出,此工艺可使总氮浓度为150.0mg/L,总磷浓度为59.0mg/L的污泥回流液的总氮浓度降低至65.19mg/L,此时的总氮去除率为56.54%;总磷的去除率较低。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处理污泥回流液中氮磷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00.
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排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本文分析了中国新农村生活污水部分处理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工程设计、施工、监管和运行管理上提出了一些探讨性的建议,期望能为中国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