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1篇
  免费   378篇
  国内免费   2500篇
安全科学   252篇
废物处理   233篇
环保管理   641篇
综合类   4174篇
基础理论   474篇
污染及防治   1218篇
评价与监测   89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316篇
  2014年   398篇
  2013年   428篇
  2012年   539篇
  2011年   491篇
  2010年   390篇
  2009年   392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387篇
  2006年   465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居民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产生量的影响因素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多元通径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中国各地区人口总数、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供水用水量对生活垃圾清运量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对生活垃圾清运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生活用水供水量也对生活垃圾的清运量有一定的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口总数几乎没有直接影响。人口总数对垃圾清运量的间接影响最大,居民生活用水供水量、居民消费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对于垃圾清运量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间接影响。生活用水供水量对生活污水排放量影响最大,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活污水排放量也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而人口总数几乎没有直接影响。人口总数对生活污水排放量的间接影响最大,其次是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用水供水量对污水排放量也有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02.
污泥资源化是污泥处置的发展趋势,以脱水污泥为主料,添加适量粉煤灰和粘土,制备生物膜载体填料是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表明,污泥使用量为70%、粉煤灰和粘土各15%时,烧成温度为1000±25℃、保温时间为40min,烧制的填料抗压强度能达到25mpa、吸水率17%;用于药厂废水处理测试,在常温下的化学需氧量(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为74.0%、悬浮物(SS)的去除率为54.1%。使用扫描电镜、显微镜像检测,分析了填料烧制中孔隙形成机理、填料外貌、表面微孔结构等。实验表明,以污泥代替天然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烧制成填料,并能用作污水处理中生物膜载体。  相似文献   
903.
为了配合乡、镇发展,须考虑规划兴建大型污水处理厂,以免污水破坏环境;但过往颇多大型污水处理厂出现初投大、使用率低等现像,原因是建造配套市政地下管网涉及更大之投资和复杂的征地、施工等问题,难以配合发展速度解决,或因不明朗因素高估了乡镇的发展需要,种种原因往往导致急速发展的地区浪费国家资源。浮水植物生长迅速、吸收养份的能力特强,美国早在三十多年前应用於处理生活污水,唯因有引起臭味、蚊患等蔽端而未推广,经改良之后受到进一步重视。浮水植物水处理系统大多采用凤眼莲,系统拥有统建设规模弹性、投资小、能耗低和操作易等优点,可作为乡、镇污水处理的一个过渡性选择甚至最终方案考虑。  相似文献   
904.
颤蚓在活性污泥中的生长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诸晖  魏源送  刘俊新 《环境科学》2008,29(5):1342-1347
以颤蚓为研究对象,活性污泥为底物,通过批量培养实验,考察了颤蚓在20℃和25℃2个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状况.在16周的培养过程中,颤蚓在活性污泥中的生长较好地符合Logistic曲线;25℃更适于颤蚓生长,颤蚓个体在25℃下体重和体长的增长速率分别是0.0470mg·(条·d)-1和0.1936mm·(条·d)-1.同时,颤蚓在25℃下的体重-体长关系式为W=0.008 L2.028 (R2=0.8685),符合颤蚓科蠕虫体重-体长关系式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底物相比,以活性污泥为底物时的颤蚓生长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05.
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宏杰  董文艺  李伟光  尹文超  陶鑫 《环境科学》2008,29(10):2856-2861
通过批量实验对比了活性污泥和粉末活性炭对结晶紫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动力学研究,考察了搅拌速度和活性污泥,结晶紫比例对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结晶紫的吸附等温方程同时符合Langmui,和Freundlich方程,而粉末活性炭对结晶紫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活性污泥对结晶紫具有很好地吸附性能,最大吸附量达到571.26 mg·g-1,远高于粉末活性炭的131.09 mg·g-1.应用假一级和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表明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更符合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搅拌速度仅对转速低于500 r·min-1时的污泥吸附速度有影响,吸附速度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而加快,但并不影响活性污泥对结晶紫的最终吸附平衡.当活性污泥/结晶紫比例较低时(10:1,质量比),出水中结晶紫的浓度随着初始结晶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初始比例为20:1和50:1时,初始结晶紫的浓度对出水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06.
超声波对污泥破解及改善其厌氧消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蒋建国  张妍  张群芳  陈懋喆  杜雪娟 《环境科学》2008,29(10):2815-2819
利用槽式超声波发生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进行处理,研究超声波对污泥的破解效果以及破解后污泥消化产气能力的改善情况,分别比较超声波发生方式、处理时间、功率和声能密度等因素对污泥破解及厌氧消化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超声波处理后的污泥在厌氧反应初期.其产气速率增长较为明显.同时,单频超声波处理后污泥的厌氧产气累积增量高于双频超声波,为40.93%.而双频超声波处理后污泥的SCOD溶出量大,比单频高23.5%.  相似文献   
907.
从农业堆肥样品中提取出4株可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降到40mN/m以下的菌株,对该四株菌的发酵液进行薄层层析(TLC)分析,结果表明其中3株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能为脂肽。选取其中一株B2对其所产的生物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提纯,经过红外光谱(FT-IR)分析,证明该产物为一环脂肽类似物。该脂肽纯品可将纯水的表面张力由72.3mN/m降到29.9mN/m,CMC值为0.139g/L。实验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存在能够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脂肽的菌种,且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908.
城市污泥中磷的释放与回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我国磷资源和城市污泥的现状,针对城市污泥中的营养元素,分析了城市污泥中磷回收的必要性;探讨了城市污泥中磷由固相释放至液相的微生物消化法、热处理法和药剂溶出法等;综述了回收液相中磷的磷酸铵镁、磷酸镁钾、磷酸钠钾镁结晶法和磷酸钙盐沉淀法的原理和研究现状;展望了城市污泥中磷释放与回收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09.
活性黑KN-B染料的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考察了厌氧条件下活性黑KN-B的生物降解历程,同时对染料的降解动力学及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厌氧颗粒污泥可以单独降解活性黑KN-B(以活性黑为单一碳源时,活性黑KN-B的24降解率为43.1%),也可以在以葡萄糖为共基质条件下降解活性黑KN-B;以活性黑KN-B为单一碳源时其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而以葡萄糖为共基质时其降解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对降解前和降解24h后的降解液采用UV一可见、红外光谱分析,用UV-可见光谱发现活性黑KN-B在可见光区600nm处的吸收峰已消失,并且紫外区309nm处的吸收峰减弱,但255nm处的吸收峰增强,说明活性黑KN-B染料中的偶氮键断裂后生成芳香胺类化合物,这些中间产物可进一步降解。用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与UV-可见光谱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910.
下水道中微生物反应及水质转化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污染物对流扩散理论为基础,在分析下水道系统水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结合活性污泥数学模型(ASM)的相关理论,建立了下水道系统的微生物和水质转化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多个水质变量间的耦合计算及其相互转化和迁移过程。应用实验室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计算结果和实测值吻合较好,表明该模型可为下水道系统的设计、水质评估等提供指导,也可为污水处理厂等提供前期水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