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56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145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31.
夏杰  叶红 《四川环境》2014,33(5):86-88
为准确有效地测定南充市垃圾渗滤液中多种重金属的含量,选取最适合垃圾渗滤液重金属测定的消解方法,分别采用电热板和微波消解两种方法对垃圾渗滤液进行了前处理,并测定了其中部分重金属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采用电热板和微波消解两种前处理方法,均能较为准确地测定垃圾渗滤液中的铜、锌等7种重金属元素,但从样品损失率以及准确度来看,微波消解时样品始终处于密闭体系,损失率低,样品的测定值准确性更高,可信度更强,因此在垃圾渗滤液重金属测定时,采用微波消解作为南充市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的前处理方法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2.
本文提出了一种温控器性能和寿命测试方案,本方案采用感应加热和导热介质冷却的控制方式,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寿命测试方式热惯量大,机械振动和温度不确定度大等影响测试结果的问题,保证了温控器在测试过程中的动作温度、温度梯度和环境应力可控,同时在用作温控器性能测试时,温度的波动度小于0.2K,该装置能够完全满足GB14536.10-2008标准规定的II型温控器的性能和寿命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133.
湿热试验箱中加湿锅炉是保证湿热试验正常进行的重要装置,加热管的使用寿命直接关系到设备的使用可靠性,通过分析影响加热管寿命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种对加湿锅炉的改进方法,并应用于实验室。对多台湿热试验箱进行改造后,延长加热管的使用寿命,方便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了湿热试验箱设备的使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4.
针对高抽巷抽采瓦斯可能诱发的采空区自燃问题,以大佛寺煤矿40108工作面构建采空区气体渗流模型,分析了不同垂距和平距下高抽巷抽采瓦斯时对采空区自燃危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抽巷与煤层顶板的垂距越大,氧化升温带的宽度越大,采空区自燃危险性越高。高抽巷距回风巷平距为30m时,氧化升温带的宽度最小,采空区自燃危险性最低。依据研究结论,结合高抽巷抽采瓦斯时的层位要求,分析得出大佛寺煤矿40108工作面高抽巷最佳位置为距煤层顶板垂距30m,距回风巷平距30m处。  相似文献   
135.
介绍了中洛线热媒炉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出热媒炉附属设备多、系统复杂、工作不可靠、故障率高、维修困难、维修费用高,严重影响安全生产,是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中洛线热媒炉全部更换为直接加热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6.
北京市冬季PM2.5中水溶性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11年冬季使用SASS采样器在清华大学采集PM2.5样品,并对其中重金属和水溶性重金属(As?Cd?Cr?Cu?Mn?Pb和Zn等)以及无机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水溶性重金属浓度较高,As?Cd?Cr?Cu?Mn?Pb和Zn平均浓度依次为8.42,3.18,1.99,7.84,30.82, 49.27,412.81ng/m3.Cd和水溶性As平均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建议浓度限值.水溶性重金属在重污染期间易出现富集,灰霾和采暖期间As?Cd?Cr?Cu?Mn?Pb和Zn平均浓度都有增加趋势.水溶性重金属的逐日变化趋势与重金属和PM2.5有较好的一致性.水溶性重金属在重金属中比重:50%£Zn和As;20%相似文献   
137.
气温变化对华东居住建筑取暖和降温耗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华东446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日平均气温资料和RegCM3模式预估的2010-2039年日平均气温资料,分别以10 ℃和22 ℃作为取暖和降温度日的基础温度,采用度日法分析了气温变化对华东居住建筑取暖和降温耗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7年间,整个华东取暖度日、取暖和降温总度日基本都呈减少趋势,且北部减少多于南部;降温度日在华东多数地区都呈增加趋势,以长江三角洲、浙江东部和福建东部沿海增加较多。2010-2039年间,整个华东取暖度日都将继续减少,且北部减少多于东南部;降温度日都将继续增加,且南部增加多于北部和沿海;取暖和降温总度日在华东北部呈减少趋势,而在南部呈增加趋势。过去47 a间,华东取暖度日的减少远超过降温度日的增加,气温变化总体上有利于居住建筑耗能的减少。未来30 a间,华东取暖和降温度日的变化幅度接近,气温变化对居住建筑耗能的正负影响基本相抵消。  相似文献   
138.
我国城市天然气替代燃煤集中供暖的大气污染减排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国家发改委“天然气利用政策”中的天然气利用领域,利用等热值替代方法计算不同领域天然气替代后的污染物减排效果,从大气污染减排角度对天然气各个利用领域的优先次序重新排列,并对2010年全国15个重点供暖城市天然气替代燃煤集中供暖的大气污染物减排量进行测算.结论表明:天然气集中供暖的大气污染减排效果排序处于前列,城市利用天然气替代燃煤集中供暖对CO2、颗粒物(PM)、SO2和NOx都有较明显的减排效果.2010年我国15个重点城市如果采用天然气集中供暖,共可减少CO2排放量2190.71万t、颗粒物(PM)排放量734.24万t、SO2排放量40.21万t、NOx排放量22.56万t.  相似文献   
139.
中国地热资源特点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中国地热资源丰富,以中低温资源为主,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受中国地质构造特点及其在全球构造中所处部位的控制,主要集中在藏南-川西-滇西和台湾两个地区。但是,中国地热产业处在起步阶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地热资源的利用绝大部分以直接利用为主,地热发电明显落后。针对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5 条促进地热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国家级地热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尽快启动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制订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地热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积极推广地热尾水回灌技术,切实保护环境;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地热资源管理法规,以推动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制化管理。  相似文献   
140.
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c household waste (OHW) was performed from a life cycle perspective by means of the waste-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model EASEWASTE. The focus was on home composting of OHW in Denmark and six different home composting units (with different input and different mixing frequencies) were modelled. In addition, incineration and landfilling was modelled as alternatives to home composting.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home composting were identified as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load) and the avoided emissions in relation to the substitution of fertiliser and peat when compost was used in hobby gardening (saving). The replacement of fertiliser and peat was also identified as one of the most sensible parameters, which could potentially have a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benefit. Many of the impact categories (especially human toxicity via water (HTw) and soil (HTs)) were affected by the heavy metal contents of the incoming OHW. The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compost were below the threshold values for compost used on land and were thus not considered to constitute a problem. The GHG emissions were, on the other hand, depend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mposting units. The frequently mixed composting units had the highest GHG emissions. The environmental profiles of the home composting scenarios were in the order of −2 to 16 milli person equivalents (mPE) Mg−1 wet waste (ww) for the non-toxic categories and −0.9 to 28 mPE Mg−1 ww for the toxic categories. Home composting performed better than or as good as incineration and landfilling in several of the potential impact categories. One exception was the global warming (GW) category, in which incineration performed better due to the substitution of heat and electricity based on fossil fu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