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7篇
安全科学   34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167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刘吉华 《四川环境》1997,16(1):37-38
采用生产工艺过程的“闭路系统”使阴离子交换树脂生产废水排放量大、浓度高、毒性强的氯化母液全部回收利用,使处理后出水达废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22.
针对模糊相似选择法建立模糊相似关系矩阵和入截矩阵计算量大的缺点,介绍了一种简便、等价的改进方法。根据模糊相似选择法的基本性质,提出一种新的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实例与其它方法进行了对比,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323.
广东四大区域污染过程特征与影响天气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将广东省划分为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四大区域,利用广东省101个环保国控站点2014—2016年期间的AQI六要素与广东省8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能见度、相对湿度等资料,在对"区域污染过程"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分区域诊断典型污染天气过程,并对影响天气型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四大区域污染过程具有显著协同性,区域污染可归类为6种影响天气型.量化分析表明区域污染过程与区域灰霾过程基本吻合,PM_(2.5)日均最大值均达到中度污染及以上(115μg·m~(-3)).整体区域污染过程影响天气型分类统计表明:珠三角和非珠三角PM_(2.5)易污染天气型中冷高变性出海形势占比超5成;珠三角O_3易污染天气型中副高、台风外围及两者叠加型占比超6成;珠三角NO_2易污染天气型中冷高出海型占比近7成.重污染影响天气型统计表明:区域PM_(2.5)重污染过程主要影响天气型为冷高压变性出海型;区域中度至重度O_3污染过程(集中在珠三角)主要影响天气型为副高、台风外围及两者叠加型;就天气型特征而言,单纯副高控制形势下,副高异常强盛;单纯台风外围形势下,台风强度为强台风至超强台风;副高叠加台风时,华南上空为大陆副高控制.广东地区近年高PM_(2.5)(与低能见度)污染过程逐年减少,但全省臭氧污染呈增加态势,尤其珠三角区域中度至重度O3污染过程次数同比明显增加,极端过程出现概率加大,尤其在秋季副高异常强盛,同时叠加台风外围下沉气流时,可预先根据影响天气型预报,实施珠三角重点区域联防联控预案措施.  相似文献   
324.
全国小麦条锈病长期预报模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择上年1月至当年4月为预报时段,采用预报因子膨化技术,将大气环流特征量按月依次组合成不同时段,计算出不同膨化时段的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距平值。从这些值中选出与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率距平相关显著的关键时段关键环流因子,建立了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率距平预报模型Ⅰ。与未采用因子膨化技术建立的预报模型Ⅱ相比,模型Ⅰ的预报准确率有显著的提高。同时发现,大气环流特征量与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25.
ABSTRACT: The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T) model was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potential future climate change on the hydrology of the Upper Mississippi River Basin (UMRB).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of SWAT were performed using monthly stream flows for 1968–1987 and 1988–1997, respectively. The R2 and Nash‐Sutcliffe simulation efficiency values computed for the monthly comparisons were 0.74 and 0.69 for the calibration period and 0.82 and 0.81 for the validation period. The effects of nine 30‐year (1968 to 1997) sensitivity runs and six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were then analyzed, relative to a scenario baseline. A doubling of atmospheric CO2 to 660 ppmv (while holding other climate variables constant) resulted in a 36 percent increase in average annual streamflow while average annual flow changes of ?49, ?26, 28, and 58 percent were predicted for precipitation change scenarios of ?20, ?10, 10, and 20 percent, respectively. Mean annual streamflow changes of 51,10, 2, ?6, 38, and 27 percent were predicted by SWAT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generated from the CISRO‐RegCM2, CCC, CCSR, CISRO‐Mk2, GFDL, and HadCMS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scenarios. High seasonal variability was also predicted within individual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nd large variability was indicated between scenarios within specific months. Overall, th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reveal a large degree of uncertainty in current climate change forecasts for the region.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simulated UMRB hydrology is very sensitive to current forecasted future climate changes.  相似文献   
326.
东北区夏季低温冷害的长期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东北区三大站(沈阳、长春、哈尔滨)50年(1951~2000年)夏季平均气温、前冬和夏季500hPa高度场、距平场及副高面积指数、海温场资料,对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东北区夏季低温冷害预报模式;用春季高度距平平均场建立了夏季低温冷害天气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东北区低温冷害与冬季副高面积指数及500hPa乌拉尔山附近的高度值呈正相关关系,与冬季西风漂流区附近(40°~45°N,160°~150°N)海温场呈反相关关系.所建方程及模式预报拟合率和预报准确率都比较高,可提前三个月左右做出预报.  相似文献   
327.
对自然循环热水锅炉结垢、变形、爆管等故障进行了分析,提供了4种常见典型炉型的水循环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328.
329.
阐述了在湖南省湘西金矿对岩体温度所开展的多项试验研究工作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特别对8中段至27中段间的岩体进行了全面的岩温测定工作,经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湘西金矿岩体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影响,预测了深部岩体的温度。为确定合理的降温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此项成果的指导下,最终采取了以通风降温为主,再结合低温岩层预冷入风流和采用局部循环的综合降温措施,降低了工程费用,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330.
空气幕送风角度是影响其隔断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依据动量定律建立循环型空气幕隔断巷道风流的理论模型,分析送风角度对隔断能力的影响。进一步利用FLUENT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可视化不同送风角度下的巷道流场特性,模拟计算不同送风角度下的隔断压差及漏风量,并与相似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相似实验数据基本一致。循环型空气幕隔断能力随送风角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送风角度为10°~15°时,隔断能力最大;当送风角度在10°~30°时,隔断能力受送风角度的影响较小;当送风角度大于30°时,随着送风角度的增大,隔断能力有较大幅度的减小,结合实际安装条件,循环型空气幕送风角度应为10°~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